界面新聞記者 | 張瑤
界面新聞編輯 | 湯威
10月8日至9日期間,酩悅軒尼詩與加速生態和社會轉型的社會組織ChangeNOW全球可持續峰會攜手合作,連線法國、中國以及美國三地,舉辦第二屆國際“由壤而生”論壇。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酩悅軒尼詩首次將國際專業的可持續盛會引入中國市場。
中國分會場位于寧夏銀川的酩悅軒尼詩旗下夏桐中國酒莊,以“土壤宇宙”為主題,嘉賓們分享了中國不同地域獨有的土壤形態、保護理念以及舉措和前沿實踐。并從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的視角加強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結和影響,并實現自然與商業、自然與生活的多贏。
守護土壤 需要時間和耐心
現場邀請了全球土壤持久性自由基研究的著名專家賈漢忠、中國首個民間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天籽”創始人李旻果、夏桐中國酒莊總經理蘇龍、軒尼詩“‘植’此青綠計劃”合作伙伴唐友德以及良壤有機聯合創始人黃顯妘參與了兩場圓桌討論。
“當前,土壤健康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人們對土壤資源高強度利用與土壤資源有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一種在保障農業生產前提下維持土壤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賈漢忠說。
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是名副其實的“地球之肺”。在這里,李旻果將6600畝的天籽山從荒山變為雨林,讓珍稀萬代蘭重回森林,也讓人們重新嗅聞到來自雨林的泥土芳香和花香。但要將被摧毀的雨林再造絕非易事,因為雨林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當時西雙版納因為大規模的單一種植,被破壞了大部分的森林,李旻果和先生馬悠選擇先在邊境無人問津的地區開始實踐。
“我們努力了24年。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在西雙版納引入了不同的物種,包括鳥類、昆蟲和蘭花。現在,我們終于看到山野再次變得繁茂,樹木再次成林,我們再次感受到熱帶雨林的濕度和溫度,讓自然回歸,這都得益于土壤的再生。”
在云貴高原上,重建森林面臨的挑戰更多。“森林恢復行動”中國代表唐友德攜手軒尼詩“‘植’此青綠計劃”在中國貴州與當地社區合作,和當地人建立長期信任,用耐心和實踐,在貴州石漠化嚴重的地區開展植樹造林行動。
如今,當地種植超過150多萬棵樹,實現520多公頃土地再生,讓鳥鳴聲重回森林,也為當地村莊居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他分享到:“當你進入森林時,你能感覺到自己放松了,你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歌聲”。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獨特聯系,正是中國文化中常說的 ‘天人合一’。雖然由于經濟發展,這種聯系被削弱了,但它仍然根植于傳統之中。如果我們努力重建這種聯系,人們就能再次認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并愿意采取行動保護自然。”
在寧夏賀蘭山東麓,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北緯38度,這片土地以其獨特的砂石土壤和顯著的晝夜溫差,為葡萄的生長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自然環境,從而成為了釀造優質葡萄酒的黃金地帶。如今,這里是中國釀酒葡萄的重要產區之一,早在2013年,路威酩軒集團 (LVMH) 旗下高端葡萄酒與烈酒事業部酩悅軒尼詩便來到這里,開發了1020畝的夏桐酒莊葡萄田。
十一年過去了,夏桐酒莊不僅孕育出風味獨特的起泡酒,還堅持在做一件非常艱巨的事——保護并再生這里的土壤。“酒莊最初建立時,土壤pH達到8.5,有機質只含有0.6~0.7%,這是一個非常低的有機質比例。所以我們需要做大量的土壤培肥。經過我們十幾年的耕作,夏桐酒莊在2020年開始做有機認證,今年我們拿到了歐盟和中國的雙有機認證。” 夏桐中國酒莊總經理蘇龍訴說著取得的成績。
推動可持續生活,促進商業發展
談到如何平衡商業和環境的關系時,夏桐中國酒莊總經理蘇龍則表示:“可持續和商業是不矛盾的,但是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
在夏桐中國酒莊,我們建立光伏電站來獲得清潔能源、我們借鑒農人的智慧因地制宜地發展有機種植。通過十幾年的精耕細作,專注于增強土壤活力,因為最優質的葡萄再能釀造出風味最佳的起泡酒。
另外,我們歡迎來自各地的游客到夏桐參觀,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了解土壤、體驗蜂巢、認識葡萄品種等參加各種活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大家關注自然,和他們分享可持續理念。
良壤有機聯合創始人黃顯妘認為,企業介入是推動可持續生活成為理所當然的關鍵,大品牌采購可持續性農產品向農民傳遞有利可圖的信號,促進商業到土壤、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有“農業六產融合”概念,即通過農業、餐飲和服務的融合,實現6倍的成效,創造可持續生活方式。通過實踐“六產融合”,將農業轉化為美學場景和商品。良壤酒店地處江浙滬三地交界處的西塘古鎮,打造了3000畝有機生態村落,將人與自然之道融入農業、商業、食品加工等多個環節,讓城市中的人們也能觀賞綠意盎然的生態景觀,將可持續理念融入生活中:“良壤最大的特別之處,就是讓客人真的能觸碰到土壤,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土壤帶來的能量和感動。在我們的農場,游客們放下戒備,親眼看到、親手體驗到循環農業其實可以這樣輕松實踐,也發現可持續性是可以融入自己生活的,感受到‘晴耕雨讀’這種詩意的、有機的生活方式。”
目前,中國的土壤還面臨很多問題。一方面是針對目前已經退化的或者正在退化的土壤,如何阻止并修復退化;另一方面,需要找到一種有效的模式來發展農業,讓它更加可持續,來保障不斷的健康。所以可持續的綠色的農業發展模式,必然是下一步的理念和核心。
正如全球土壤持久性自由基研究的著名專家賈漢忠所期待和展望的那樣:“在未來,如何通過土壤修復來支持食品安全和可持續農業發展是重中之重,包括恢復土壤的結構、微生物多樣性和功能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健康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生命,從而實現從健康的環境、健康的土壤、健康的食品,到健康的生命、健康的人類這一良性的可持續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