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餐飲商家為何越來越執著于要好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餐飲商家為何越來越執著于要好評?

靠大眾點評引流的商家,最終被困在大眾點評。

文 | 商隱社 阿空

編輯|浩然

今年外出就餐,經常會碰到店家來問我有沒有大眾點評,有的話可以幫忙評價并獲得一份小禮物。常見的是甜品、飲料,還會有冰箱貼、帆布包等,成本大多在20元以內。

起初我對此并不在意,每次都會欣然應允,就當幫個小忙。直到前段時間,跟一家蛋糕店老板的交流才讓我注意到這一現象。

9月份的一個周日下午,我在家附近不到一公里的一條美食街閑逛。這里離使館區不遠,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本應是吃完午飯人頭攢動的時候,街上卻沒有幾個人。

路過一家風格很小清新的蛋糕店,我進去看了下,正準備出門時,老板叫住我,說要請我喝咖啡,我連忙推辭,卻招架不住老板的熱情,只好坐下。

他給我上了一杯拿鐵,又切了一塊蛋糕,這在咖啡店售價起碼要50塊。我受寵若驚,問老板需要我做什么,他這才說只要我在大眾點評寫個好評就夠了。我趕忙拍照、寫文案,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感覺不夠,又發了朋友圈幫老板宣傳。

老板送的咖啡和蛋糕

聊起來才知道,這家店已經開了大半年,做的是某高端蛋糕品牌的平替,均價一兩百。他們在抖音很火,外賣單做得不錯。我在那待了半小時,碰到了兩三個外賣員來取蛋糕。但是他們家的大眾點評一直不溫不火,想要流量就得給平臺交一大筆錢,老板心想還不如回饋給真實的顧客,一點點慢慢做。

老板不經意間提及,他10年前也在這條街開過一家店,那會兒周末人擠人,走都走不動,跟現在形成強烈反差。

現在不僅新店在要好評,連麥當勞也未能免俗。國慶期間我去麥當勞買了一個圓筒冰激凌,店員問我可不可以寫個好評,可以送我一份薯條。我表示不解,麥當勞應該不缺流量吧。店員無奈地笑笑,只說是領導交代的任務。

這跟餐飲行業的慘淡脫不了干系,這點在北京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得到證實。今年上半年,北京限額以上(年營收1000萬以上)餐飲企業利潤總額1.8億元,利潤同比下降了88.8%,利潤率低至0.37%。其中,餐飲業總收入下滑2.9%,快餐服務下滑49.9%至2.44億,正餐服務虧了7651萬。

北京商務局等部門發布的文件指出,北京餐飲業面臨房屋租金高、用工成本高、食材價格高,但經營利潤低的問題。餐飲企業深陷在成本、利潤和品質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但走出北京,情況卻迥然不同。中秋去內蒙,我們沒有按大眾點評推薦,也吃得挺好。在海拉爾吃了一家烤肉店,已經開了八年,大眾點評沒有一則評價。在額爾古納吃了一家燒麥店,門口赫然寫著:本店沒有任何網上套餐,不要被騙。這兩家店生意都挺好,飯點滿滿當當都是人。

為什么有的餐飲商家這么執著于要好評?而有的卻完全不屑于經營大眾點評呢?

商家為什么熱衷于要好評?

首先是因為大眾點評的好評難度較低。在抖音、小紅書等提供本地生活服務的平臺中,用戶需要先有團購訂單才能對商戶進行評價,而大眾點評無需訂單就可以直接收藏打卡點評,大大降低了點評的門檻。

當然商家也可以引導用戶發朋友圈、抖音視頻或者小紅書筆記,但被熟人刷到難免有些難堪,存在被顧客拒絕的風險,對商家的評分也沒有什么助益。大眾點評可以直接提升商戶的星級,不會影響用戶的社交圈,評價起來沒有什么心理負擔。

眾所周知,大眾點評和美團是一家,大眾點評上的評論會直接同步到美團中,這就相當于一舉兩得,既運營了大眾點評,又運營了美團。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大眾點評不用交易就能評論?

這跟大眾點評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它是搜索工具,主要是提供信息,靠推廣和廣告獲取收入,而美團、抖音等平臺則主要靠團購交易賺取傭金。

大眾點評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口碑,而點評是整個體驗的核心。大眾點評起初正是通過發動用戶點評才漸漸完善商戶信息,建立起平臺的公信力,點評越多,平臺才越有價值。

而美團、抖音等的評論系統是為了提升買家對賣家的信任,從而促進交易,下單后才能評論可以保證評論的可信度,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美團現在雖也支持無單評論,但評論的入口很深,也是出于這樣的考量。

拋開代金券和團購套餐等業務,大眾點評的核心是一個黃頁,只是負責將商戶推薦給周邊用戶,用戶不一定要通過其進行交易。

大眾點評能把用戶吸引到線下消費,卻無法掌握其實際的消費行為。用戶可以不買套餐單點菜品,哪怕買了套餐,也可以再加菜。既然這并不是消費的唯一途徑,也就無法限制用戶必須購買才能評論。

再者,刷好評的目的不僅為了提高評分,還為了避免差評。從我們自身的經驗來看,很多好評并不能誘導我們很快做出購買決策,但只要有一個差評,就可能排除該餐廳。

在線下交易中,商戶一旦收到差評是無能為力的,既不能刪除該評論,也很難聯系用戶更改。

有一次在外旅游,我隨機走進一家飯館,帶著前一天踩雷的恐慌,一直猶豫著沒有下單。這時老板娘走來,拼命向我解釋大眾點評上兩條差評是怎么來的,并做出不滿意就退款的承諾,我這才敢點菜。事實證明那家店味道還不錯。

要好評這個行為,可以即時知曉顧客的滿意度,若有不滿也可以在其離開前進行彌補,從而避免差評影響后續顧客的決策。

更重要的是,送禮物要好評其實是一個低成本獲客和提升復購的途徑。

試想,當你在逛街,有個商家跑過來跟你說,只要大眾點評收藏打卡,拍兩張照片,再給15字好評,就送你一杯飲料,你會不會做?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會拒絕。

在要點評過程中,店員順帶會介紹自家店,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顧客還可能會當即進店消費,或者之后想起來去體驗,這就相當于挖到了一位潛在顧客。

再試想,當你在一家店吃完滿意的一餐,店員跟你說只要好評就可以送你一份甜品,你應該也會照做。

在評價的過程中,顧客會復盤這次的用餐體驗,對該餐廳的好感進一步加深,就會想再來一次。甚至向朋友推薦的概率也變高。

因此,商家只用不到20塊錢,就收獲了不止一位潛在顧客,可以算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不然,商家就只能去線上買流量、買推廣。現在線上獲客的成本驟增,2008年電商行業的平均獲客成本是25-30元,到2017年,這一數字就已經達到了200-300元,現在只會更高。以餐飲行業微薄的利潤而言,是絕對無法承受的。

更凄慘的是,哪怕錢花出去了,單也沒增加多少。有商家在網上吐槽每年要交給大眾點評7800元年費,團購單要扣10個點,代金券抽6%。推廣通一次3000元,一次點擊4塊多。經常一天投入兩百多,一個訂單都沒有;有的一個月光推廣費就花了2萬,最后都沒掙回來。如果被舉報刷好評,還會被封號。

很多商家不禁發出疑問:大眾點評是非做不可嗎?

三、為什么有的商家不需要運營大眾點評?

一個大致的觀察是:大眾點評的商戶集中于一二線城市,尤其是熱門旅游城市,在三線以下城市是沒有什么統治力的。

這是因為前者主要做的是外地人的生意,而后者主要靠本地人生存,這中間就存在單次博弈和重復博弈的差異。

旅游城市是一個單次博弈的生意場,旅客停留時間有限,絕大多數在旅途中吃過的餐廳這輩子不會再吃第二次,哪怕口味踩雷、價格被宰都只能吃啞巴虧。商家只需要把人吸引過來,哪怕前面的旅客不滿意,后面的旅客不知情,也會接著被坑。

在某次旅游的第一天,我們就被導游拉到一個村子,本來想看看周邊有什么能吃的,同伴直接就問導游我們要去哪家,導游果然指了一家餐廳。

后來同伴告訴我,導游跟商家有合作,我們如果吃別的可能會使導游的利益受損。這家店價格堪比一線城市,飯菜極為難吃。這也導致我們跟導游之間的信任崩塌,此后不再相信他推薦的店。

但小城市、縣城等地的餐館都是做熟人生意,是重復博弈場。這種店沒法只做一錘子買賣,要跟多人做持續穩定的交易,商家只有堅持始終如一的品質,才會獲得顧客的認可,發展出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和熟客,讓生意一直做下去。

大城市的社區店同樣如此。北京有一家快餐品牌叫“南城香”,全城開了180多家連鎖店,幾乎都在路邊而非商場。日均流水是同類快餐連鎖店的5倍,但從來沒打過廣告,也沒要過好評,每次去吃飯都跟逛菜市場一樣,熙熙攘攘的。

南城香兼顧了低價、好吃、干凈和便捷。一頓正餐有菜有肉不足30元,還推出了3元自助早餐和19.9自助小火鍋,下單超過10分鐘沒上菜就免單。想不到吃什么的時候,吃南城香幾乎是不會出錯的選擇,因而贏得了眾多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的青睞。

這樣的店就是靠扎實的供應鏈和管理為店鋪和品牌創造了價值,滿足了絕大多數人日常用餐的需求,并不需要打廣告、買推廣、要好評為自己引流。本身流量已足夠,再多就會影響顧客用餐體驗。

其實出門吃一頓飯,食客的需求很簡單,無非就是好吃、干凈、服務熱情,但很多店連基本的都做不到,還一直發愁為什么沒有流量,沒有生意,抱怨大環境差。

無論在怎樣低迷的經濟環境中,總有人賺到了錢。無非就是抓住人們最本質的需求,將其做到了極致,并且始終堅持。

登上大眾點評榜,是能帶來一波流量,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店。但如果店鋪本身并不具備吸引顧客多次消費的能力,那就說明這家店只是寄生于平臺之上,依賴平臺的流量,很難做到長紅。

這種情況下,商家繼續留下會被平臺吸血,離開可能會倒閉,兩害取其輕,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要好評這種折中的辦法,給平臺少一些,回饋給顧客多一些,爭取多留住一些人。

話說回來,當大眾點評中的虛假高分和好評越來越多時,無形中增加了用戶篩選和鑒別的時間成本。

在滿洲里旅游時,我本來想去吃大眾點評推薦榜第一名的俄餐,還附帶現場表演。同伴叫住我,說她打算去吃一家我從來沒聽過的店。

她給出的理由是,大眾點評推薦的餐廳評論有一萬多條,但都很同質化,像是要來的好評,而且也很貴,人均要100多。而她看的這家,雖然只有幾十條評論,但能看出來都是真實的,而且有很多俄羅斯人在這里吃,應該很正宗。

最后我們一行人去了同伴推薦的餐廳,店里人不多,坐著的幾桌都是身材魁梧的俄羅斯人。而且便宜又好吃,我們點了不少菜,最后人均只有50塊。

據媒體報道,大眾點評上還形成了一條刷好評產業鏈:第三方公司聯絡商家提供免費試吃或者有償點評費,再組織職業大V派單體驗,發筆記交作業,整套流程一氣呵成。

雖然大眾點評的到店業務為美團貢獻了豐厚的利潤,但它目前最頭疼的應該是核心用戶的流失。據國金證券測算,大眾點評2023年的日活躍用戶數為1890萬,這一數據約為抖音的3%、小紅書的18%。相比10年前月活超7000萬也相去甚遠。

頻繁被網紅餐廳坑害的年輕人,曾掀起一陣打卡“大眾點評3.5分餐廳”的熱潮。在他們的觀念里,相信評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頭。5.0的完美餐廳都是刷分刷出來的,最終這些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而那些開了幾十年、便宜又好吃、評分不足3.5的蒼蠅館子才真正值得去吃。

事實上,曾讓全球美食愛好者信奉的米其林推薦餐廳也在走向衰落,一方面米其林餐廳跟“貴”直接掛鉤,均價動輒上千;另一方面,除了服務周到、環境優雅外,菜品口味并無過人之處,分量還極少。

這或許就是美食榜不可避免的結局,開始確實能幫助用戶了解陌生環境,因而受到很多擁簇,一旦把榜單變成生意,就會被用戶拋棄。

此外,美食榜讓所有人的體驗變得同質化:前往同一個地方,打卡同一家餐廳,點同樣的菜,拍一樣的照片。如此這般,便失去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樂趣。

參考資料:

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淘寶需購物才能評論,而在大眾點評卻不用,這是為啥?》

2、每日人物《3元早餐19.9火鍋,我們和南城香老板聊了窮鬼套餐的秘密》

3、亂翻書《擠爆3.5分飯店,更像是一場網絡狂歡》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美團

5.2k
  • 參透美團的2024:生態建設成必備課題,科技和出海是下一站
  • 美團王莆中:正在做一款Native AI產品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餐飲商家為何越來越執著于要好評?

靠大眾點評引流的商家,最終被困在大眾點評。

文 | 商隱社 阿空

編輯|浩然

今年外出就餐,經常會碰到店家來問我有沒有大眾點評,有的話可以幫忙評價并獲得一份小禮物。常見的是甜品、飲料,還會有冰箱貼、帆布包等,成本大多在20元以內。

起初我對此并不在意,每次都會欣然應允,就當幫個小忙。直到前段時間,跟一家蛋糕店老板的交流才讓我注意到這一現象。

9月份的一個周日下午,我在家附近不到一公里的一條美食街閑逛。這里離使館區不遠,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本應是吃完午飯人頭攢動的時候,街上卻沒有幾個人。

路過一家風格很小清新的蛋糕店,我進去看了下,正準備出門時,老板叫住我,說要請我喝咖啡,我連忙推辭,卻招架不住老板的熱情,只好坐下。

他給我上了一杯拿鐵,又切了一塊蛋糕,這在咖啡店售價起碼要50塊。我受寵若驚,問老板需要我做什么,他這才說只要我在大眾點評寫個好評就夠了。我趕忙拍照、寫文案,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感覺不夠,又發了朋友圈幫老板宣傳。

老板送的咖啡和蛋糕

聊起來才知道,這家店已經開了大半年,做的是某高端蛋糕品牌的平替,均價一兩百。他們在抖音很火,外賣單做得不錯。我在那待了半小時,碰到了兩三個外賣員來取蛋糕。但是他們家的大眾點評一直不溫不火,想要流量就得給平臺交一大筆錢,老板心想還不如回饋給真實的顧客,一點點慢慢做。

老板不經意間提及,他10年前也在這條街開過一家店,那會兒周末人擠人,走都走不動,跟現在形成強烈反差。

現在不僅新店在要好評,連麥當勞也未能免俗。國慶期間我去麥當勞買了一個圓筒冰激凌,店員問我可不可以寫個好評,可以送我一份薯條。我表示不解,麥當勞應該不缺流量吧。店員無奈地笑笑,只說是領導交代的任務。

這跟餐飲行業的慘淡脫不了干系,這點在北京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得到證實。今年上半年,北京限額以上(年營收1000萬以上)餐飲企業利潤總額1.8億元,利潤同比下降了88.8%,利潤率低至0.37%。其中,餐飲業總收入下滑2.9%,快餐服務下滑49.9%至2.44億,正餐服務虧了7651萬。

北京商務局等部門發布的文件指出,北京餐飲業面臨房屋租金高、用工成本高、食材價格高,但經營利潤低的問題。餐飲企業深陷在成本、利潤和品質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但走出北京,情況卻迥然不同。中秋去內蒙,我們沒有按大眾點評推薦,也吃得挺好。在海拉爾吃了一家烤肉店,已經開了八年,大眾點評沒有一則評價。在額爾古納吃了一家燒麥店,門口赫然寫著:本店沒有任何網上套餐,不要被騙。這兩家店生意都挺好,飯點滿滿當當都是人。

為什么有的餐飲商家這么執著于要好評?而有的卻完全不屑于經營大眾點評呢?

商家為什么熱衷于要好評?

首先是因為大眾點評的好評難度較低。在抖音、小紅書等提供本地生活服務的平臺中,用戶需要先有團購訂單才能對商戶進行評價,而大眾點評無需訂單就可以直接收藏打卡點評,大大降低了點評的門檻。

當然商家也可以引導用戶發朋友圈、抖音視頻或者小紅書筆記,但被熟人刷到難免有些難堪,存在被顧客拒絕的風險,對商家的評分也沒有什么助益。大眾點評可以直接提升商戶的星級,不會影響用戶的社交圈,評價起來沒有什么心理負擔。

眾所周知,大眾點評和美團是一家,大眾點評上的評論會直接同步到美團中,這就相當于一舉兩得,既運營了大眾點評,又運營了美團。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大眾點評不用交易就能評論?

這跟大眾點評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它是搜索工具,主要是提供信息,靠推廣和廣告獲取收入,而美團、抖音等平臺則主要靠團購交易賺取傭金。

大眾點評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口碑,而點評是整個體驗的核心。大眾點評起初正是通過發動用戶點評才漸漸完善商戶信息,建立起平臺的公信力,點評越多,平臺才越有價值。

而美團、抖音等的評論系統是為了提升買家對賣家的信任,從而促進交易,下單后才能評論可以保證評論的可信度,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美團現在雖也支持無單評論,但評論的入口很深,也是出于這樣的考量。

拋開代金券和團購套餐等業務,大眾點評的核心是一個黃頁,只是負責將商戶推薦給周邊用戶,用戶不一定要通過其進行交易。

大眾點評能把用戶吸引到線下消費,卻無法掌握其實際的消費行為。用戶可以不買套餐單點菜品,哪怕買了套餐,也可以再加菜。既然這并不是消費的唯一途徑,也就無法限制用戶必須購買才能評論。

再者,刷好評的目的不僅為了提高評分,還為了避免差評。從我們自身的經驗來看,很多好評并不能誘導我們很快做出購買決策,但只要有一個差評,就可能排除該餐廳。

在線下交易中,商戶一旦收到差評是無能為力的,既不能刪除該評論,也很難聯系用戶更改。

有一次在外旅游,我隨機走進一家飯館,帶著前一天踩雷的恐慌,一直猶豫著沒有下單。這時老板娘走來,拼命向我解釋大眾點評上兩條差評是怎么來的,并做出不滿意就退款的承諾,我這才敢點菜。事實證明那家店味道還不錯。

要好評這個行為,可以即時知曉顧客的滿意度,若有不滿也可以在其離開前進行彌補,從而避免差評影響后續顧客的決策。

更重要的是,送禮物要好評其實是一個低成本獲客和提升復購的途徑。

試想,當你在逛街,有個商家跑過來跟你說,只要大眾點評收藏打卡,拍兩張照片,再給15字好評,就送你一杯飲料,你會不會做?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會拒絕。

在要點評過程中,店員順帶會介紹自家店,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顧客還可能會當即進店消費,或者之后想起來去體驗,這就相當于挖到了一位潛在顧客。

再試想,當你在一家店吃完滿意的一餐,店員跟你說只要好評就可以送你一份甜品,你應該也會照做。

在評價的過程中,顧客會復盤這次的用餐體驗,對該餐廳的好感進一步加深,就會想再來一次。甚至向朋友推薦的概率也變高。

因此,商家只用不到20塊錢,就收獲了不止一位潛在顧客,可以算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不然,商家就只能去線上買流量、買推廣。現在線上獲客的成本驟增,2008年電商行業的平均獲客成本是25-30元,到2017年,這一數字就已經達到了200-300元,現在只會更高。以餐飲行業微薄的利潤而言,是絕對無法承受的。

更凄慘的是,哪怕錢花出去了,單也沒增加多少。有商家在網上吐槽每年要交給大眾點評7800元年費,團購單要扣10個點,代金券抽6%。推廣通一次3000元,一次點擊4塊多。經常一天投入兩百多,一個訂單都沒有;有的一個月光推廣費就花了2萬,最后都沒掙回來。如果被舉報刷好評,還會被封號。

很多商家不禁發出疑問:大眾點評是非做不可嗎?

三、為什么有的商家不需要運營大眾點評?

一個大致的觀察是:大眾點評的商戶集中于一二線城市,尤其是熱門旅游城市,在三線以下城市是沒有什么統治力的。

這是因為前者主要做的是外地人的生意,而后者主要靠本地人生存,這中間就存在單次博弈和重復博弈的差異。

旅游城市是一個單次博弈的生意場,旅客停留時間有限,絕大多數在旅途中吃過的餐廳這輩子不會再吃第二次,哪怕口味踩雷、價格被宰都只能吃啞巴虧。商家只需要把人吸引過來,哪怕前面的旅客不滿意,后面的旅客不知情,也會接著被坑。

在某次旅游的第一天,我們就被導游拉到一個村子,本來想看看周邊有什么能吃的,同伴直接就問導游我們要去哪家,導游果然指了一家餐廳。

后來同伴告訴我,導游跟商家有合作,我們如果吃別的可能會使導游的利益受損。這家店價格堪比一線城市,飯菜極為難吃。這也導致我們跟導游之間的信任崩塌,此后不再相信他推薦的店。

但小城市、縣城等地的餐館都是做熟人生意,是重復博弈場。這種店沒法只做一錘子買賣,要跟多人做持續穩定的交易,商家只有堅持始終如一的品質,才會獲得顧客的認可,發展出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和熟客,讓生意一直做下去。

大城市的社區店同樣如此。北京有一家快餐品牌叫“南城香”,全城開了180多家連鎖店,幾乎都在路邊而非商場。日均流水是同類快餐連鎖店的5倍,但從來沒打過廣告,也沒要過好評,每次去吃飯都跟逛菜市場一樣,熙熙攘攘的。

南城香兼顧了低價、好吃、干凈和便捷。一頓正餐有菜有肉不足30元,還推出了3元自助早餐和19.9自助小火鍋,下單超過10分鐘沒上菜就免單。想不到吃什么的時候,吃南城香幾乎是不會出錯的選擇,因而贏得了眾多周邊居民和上班族的青睞。

這樣的店就是靠扎實的供應鏈和管理為店鋪和品牌創造了價值,滿足了絕大多數人日常用餐的需求,并不需要打廣告、買推廣、要好評為自己引流。本身流量已足夠,再多就會影響顧客用餐體驗。

其實出門吃一頓飯,食客的需求很簡單,無非就是好吃、干凈、服務熱情,但很多店連基本的都做不到,還一直發愁為什么沒有流量,沒有生意,抱怨大環境差。

無論在怎樣低迷的經濟環境中,總有人賺到了錢。無非就是抓住人們最本質的需求,將其做到了極致,并且始終堅持。

登上大眾點評榜,是能帶來一波流量,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店。但如果店鋪本身并不具備吸引顧客多次消費的能力,那就說明這家店只是寄生于平臺之上,依賴平臺的流量,很難做到長紅。

這種情況下,商家繼續留下會被平臺吸血,離開可能會倒閉,兩害取其輕,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要好評這種折中的辦法,給平臺少一些,回饋給顧客多一些,爭取多留住一些人。

話說回來,當大眾點評中的虛假高分和好評越來越多時,無形中增加了用戶篩選和鑒別的時間成本。

在滿洲里旅游時,我本來想去吃大眾點評推薦榜第一名的俄餐,還附帶現場表演。同伴叫住我,說她打算去吃一家我從來沒聽過的店。

她給出的理由是,大眾點評推薦的餐廳評論有一萬多條,但都很同質化,像是要來的好評,而且也很貴,人均要100多。而她看的這家,雖然只有幾十條評論,但能看出來都是真實的,而且有很多俄羅斯人在這里吃,應該很正宗。

最后我們一行人去了同伴推薦的餐廳,店里人不多,坐著的幾桌都是身材魁梧的俄羅斯人。而且便宜又好吃,我們點了不少菜,最后人均只有50塊。

據媒體報道,大眾點評上還形成了一條刷好評產業鏈:第三方公司聯絡商家提供免費試吃或者有償點評費,再組織職業大V派單體驗,發筆記交作業,整套流程一氣呵成。

雖然大眾點評的到店業務為美團貢獻了豐厚的利潤,但它目前最頭疼的應該是核心用戶的流失。據國金證券測算,大眾點評2023年的日活躍用戶數為1890萬,這一數據約為抖音的3%、小紅書的18%。相比10年前月活超7000萬也相去甚遠。

頻繁被網紅餐廳坑害的年輕人,曾掀起一陣打卡“大眾點評3.5分餐廳”的熱潮。在他們的觀念里,相信評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頭。5.0的完美餐廳都是刷分刷出來的,最終這些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而那些開了幾十年、便宜又好吃、評分不足3.5的蒼蠅館子才真正值得去吃。

事實上,曾讓全球美食愛好者信奉的米其林推薦餐廳也在走向衰落,一方面米其林餐廳跟“貴”直接掛鉤,均價動輒上千;另一方面,除了服務周到、環境優雅外,菜品口味并無過人之處,分量還極少。

這或許就是美食榜不可避免的結局,開始確實能幫助用戶了解陌生環境,因而受到很多擁簇,一旦把榜單變成生意,就會被用戶拋棄。

此外,美食榜讓所有人的體驗變得同質化:前往同一個地方,打卡同一家餐廳,點同樣的菜,拍一樣的照片。如此這般,便失去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樂趣。

參考資料:

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淘寶需購物才能評論,而在大眾點評卻不用,這是為啥?》

2、每日人物《3元早餐19.9火鍋,我們和南城香老板聊了窮鬼套餐的秘密》

3、亂翻書《擠爆3.5分飯店,更像是一場網絡狂歡》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康马县| 嘉祥县| 堆龙德庆县| 岳普湖县| 柘城县| 河源市| 荣昌县| 龙门县| 昌黎县| 专栏| 织金县| 乐东| 灌南县| 泸州市| 安化县| 哈巴河县| 鄄城县| 托克逊县| 珲春市| 广安市| 兴隆县| 利辛县| 富源县| 确山县| 抚远县| 钦州市| 大连市| 教育| 水城县| 加查县| 绥棱县| 营口市| 洪洞县| 连山| 且末县| 香格里拉县| 图木舒克市| 东方市| 綦江县|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