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如嘉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近日,仙途智能獲得由上海市頒發的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上路許可牌照,這是全國第一張無人駕駛環衛裝備在城市公開道路的上路許可認證。仙途智能全棧自研的無人駕駛車Platforma-X以清掃上裝形態Autowise V1通過復雜的路考和評審流程,獲得授牌后,Autowise V1將在上海市進行無人駕駛道路清掃運營作業。
根據牌照申請要求,Autowise V1完成了設備能力測試、運營方案制定、監控平臺接入和專家評審流程,成為全國首個拿到公開道路上路許可的無人駕駛環衛裝備。
環衛賽道是無人駕駛的一個重要商業化落地場景。傳統環衛服務人力成本占運營成本的65%,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環衛行業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人工成本也在不斷提升,利用機械化、智能化設備來替代人工成為了新的行業趨勢之一。
仙途智能總裁呂剛對界面新聞表示,無人駕駛在環衛賽道的應用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目前為止最容易、最快實現的一個方向。此次牌照的頒布,對于無人駕駛商業化來說也是進入規范化應用的里程碑,向拿到全國層面的上路許可又邁進了一步。
2017年成立的仙途智能是最早一批進入無人駕駛賽道的企業,同時也是率先將落地環衛賽道并取得規模商業化的無人駕駛企業。2018年3月,仙途智能發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車隊并投入環衛試運營,并在2019年4月獲得全球首張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牌照,目前已在全球30余座城市實現商業落地。
一直以來,L4級別無人駕駛由于種種障礙遲遲無法完成商業化閉環,無人駕駛企業自我造血難成為業界共識,其中由于安全性要求,政策推進速度慢是一大卡點。而環衛賽道在這方面相較其他無人駕駛場景存在很大的優勢。
呂剛對界面新聞提到,由于無人駕駛環衛裝備行駛速度較低,運送的是垃圾而不是人類,并且是在相對固定的路線、相對封閉的場景上進行運營,安全性更容易得到政府認可,因此政策的推進速度會更快。
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省、蘇州市等全國超30個省市自治區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提及公共領域環衛用車新能源化。深圳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環衛作業機械化、智能化的通知》提出,至2023年6月底前,各區(新區)打造至少1個無人智能清掃標桿示范,12月底前,每個街道開展至少1個無人智能清掃應用場景試點。
不過,從運營場景來看,無人環衛目前大多仍然是在限定的區域,封閉或半封閉的路段進行作業。在當地交管部門同意的情況下,也有可以上公開道路的情況。例如在蘇州,仙途智能的無人駕駛車輛已經可以在早高峰期間上路常態化進行作業。
因此,上海市本次為仙途智能頒發的智能網聯汽車上路許可牌照,也是無人駕駛環衛裝備進入公開道路運營的里程碑。呂剛表示,要拿到這樣一個牌照,需要經歷10個大類、36個場景的測試。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大城市拿到牌照之后,公司的產品也可以在其他城市獲得更多認可,尤其長三角部分城市間有牌照互認的政策,拿到上海牌照后可以直接走互認流程,更加便捷高效。
“國內對于新技術的政策推進通常是向一線城市看齊,大城市率先開展試點,未來在全國其他城市才有可能全面鋪開。”他說。
政策之外,無人駕駛環衛裝備在成本上較無人駕駛出租車這樣的乘用車也更有優勢。
一方面,無人駕駛環衛裝備與其他無人駕駛車輛有所不同,雖然同樣需要感知和識別常規的交通參與者、環境、各類交通標識等,但是無人駕駛環衛裝備需要更多識別和清掃有關的物體,例如路側障礙物和低矮障礙物,在感知裝置的配置上和其他L4級乘用車也有所不同。
比起乘用無人駕駛車輛,無人駕駛在環衛賽道應用時需要的遠程監控員也更少,這些更加降低了運營成本。
呂剛對界面新聞表示,總體來說,無人駕駛在環衛賽道的應用已經可以把整體成本做到小于或等于傳統的有人駕駛環衛。
在國內,大多數無人駕駛車輛包括無人環衛裝備都是通過在已有車輛上進行改裝生產,仙途智能是少有的覆蓋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以及人員運營、充電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公司。
呂剛提到,最初仙途智能也是通過改裝車輛進行無人駕駛車輛的生產,但是后來公司意識到,有人駕駛車輛和無人駕駛車輛的設計理念本身就不同,加上對于清掃的不同要求,如果做改裝,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來自車輛硬件的掣肘較大,技術迭代和更新也會變慢。在這些因素的驅使下,仙途智能開始自己設計制造無人駕駛車輛。
目前,仙途智能主要有V1和V3兩款主要產品,V1更小巧,覆蓋封閉場景比如校區、居民區等,V3則主要面向大馬路、公開道路的清潔,目前仙途的無人駕駛車輛已經可以做到大部分環節都不需要人工操作。公司還開發了共享自動駕駛底盤Roboard-X,采用無駕駛室設計,可以以一套底盤實現乘用車、物流車及清掃車多場景上裝,靈活變換各類車輛,不僅針對環衛,還能在乘客接駁、貨運物流等場景實現復用。這也進一步拉低了車輛的成本,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2020-2022 年三年間,國內新能源環衛車數量不斷增長,2022年達到4867輛,同比增長23%。同時,海外市場增長亦十分迅猛,新能源環衛車滲透率逐年增加,根據MRS Companies統計顯示,海外市場新能源環衛車銷量的5年復合增長率為25.7%,預計2025年將達到52644臺,滲透率25%。
據辰韜資本發布的《環衛自動駕駛賽道研究報告》測算,到2025年,無人道路清掃服務和無人垃圾清運服務的潛在市場空間高達3291億元。
國內市場之外,無人駕駛企業也在積極進行出海。歐洲環衛市場年度預算高達12000億元,招工閑難、用工成本居高不下成為普遍難題。而中東地區氣候炎熱、干旱,常有50℃以上的極端高溫和揚沙天氣,市政環衛人員有大半年的時間無法進行室外作業,同時還存在勞動力流動性高、專業度低,難以管理等難題。這些現狀催生了歐美和中東地區對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的迫切需求。
目前,仙途智能在美國、英國、德國、瑞士,沙特、阿聯酋都已有落地合作,并已經開始在海外運營。仙途智能主要有整車出海和運營服務出海兩種模式,在銷售車輛的同時還會按年收取運營服務費用。
呂剛對界面新聞表示,對比中美環境,歐美對于自動駕駛的管控比國內更加嚴格,中國在政策上實際是走在前面的。因此,無人駕駛環衛裝備在國外大部分運營場景還屬于封閉,或者半開放的。
在出海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難點和挑戰,例如整車出海涉及到全供應鏈認證的問題,要符合國外的標準,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供應商以達到標準。另外海外國家在售后維保、配件周期、人員響應、倉儲的要求上都會比國內更高。不過,無人駕駛車輛總體來說還是通用的,不需要進行過多改動。
“在海外無人駕駛環衛裝備的售價會比國內高很多,加上運營服務費,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根據德勤中國榜單數據披露,近三年仙途智能的收入增長率達1233%,未來,公司對于國內業務和國外業務還是會采取并重的發展模式。
在L4級無人駕駛乘用車仍遲遲無法達成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現狀下,無人駕駛商用車,尤其是無人駕駛在環衛賽道的應用,已經在商業化上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