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詩涵
日前各大汽車公司陸續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交付情況,從零售銷量排行前十來看,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此消彼長的趨勢愈發鮮明。
合資汽車公司曾在各類榜單中名列前茅,但今年前九月的銷量比拼中,前五名中四席由國產汽車公司占據,其中比亞迪、吉利和奇瑞的同比增長速度均超過25%。
奇瑞汽車以高達62.6%的增速成為前十中同比增長最快的汽車公司。這家公司在新能源轉型上的投入逐漸有所成效,今年以來銷量在波動中提升,9月奇瑞控股集團新能源交付量已經突破5萬輛,創下公司歷史新高。除能源轉型外,奇瑞發力的另一個重點在于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奇瑞整車出口量已反超上汽集團成為第一。
與奇瑞的同比攀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汽豐田以16.4%的跌幅成為榜單中同期滑落態勢最明顯的公司。廣汽豐田的落寞是日系合資品牌遭遇困境的縮影,一汽豐田以及東風日產雖然仍在前十排名中,但已屈居國產品牌之下,昔日風光不再。
而將目光放遠到排行之外,此次落榜的日系合資品牌更是陷入泥潭。本田發布的數據顯示,其前九月在中國的終端汽車累計銷量為58.80萬輛,同比下降29.3%。受疲軟需求影響,今年本田在華兩家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已經先后啟動規模達數千人的批量裁員。
一位曾在東風本田供應商公司就職20余年的出貨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由于近年來日系汽車市場份額逐漸被國產自主品牌蠶食,東風本田給該公司的訂單明顯減少。五年間,專職為東風本田生產配件的員工人數從600人減少至300人。
從榜單上可窺見的另一趨勢在于,德系合資品牌也正在面臨挑戰。大眾汽車在華合作伙伴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同比均呈現下滑態勢,前者跌幅百分比甚至高達兩位數,今年前九月的銷量已經被吉利汽車反超。
這也意味著,曾經倚重強勢合資品牌的企業普遍需要轉身求變,在新能源浪潮中找尋自身的新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上榜的自主品牌都以較大的同比增幅呈現增長趨勢時,僅有長安汽車今年前三季度的銷量有所下滑。
今年9月,重慶長安、長安福特和長安馬自達均出現下滑,其中長安馬自達的銷量同比跌幅超過四成。這三大品牌均以燃油車為主。長安品牌的主營車型中,CS75 PLUS月銷量曾經能夠保持在3萬出頭,但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月銷量始終在1萬左右徘徊,而以往暢銷的逸動系列已經多月出現月銷量不足萬輛的情況。
事實上,在新能源領域,長安汽車已經有所進步,今年前九月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同比增速超過45%。但一個顯著的問題在于,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基數不同,前者下滑對長安汽車帶來的影響超過后者的積極帶動作用,二者一降一增導致公司整體銷量出現波動。
以長安汽車與華為共同經營的新能源品牌阿維塔為例,該品牌九月銷量雖然同比增長47%,但交付的絕對數字僅為4537輛,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長安旗下另一新能源品牌深藍也處在類似的成長階段。對正處在轉型關鍵期的長安汽車而言,如何平衡好新能源領域布局和燃油汽車經營可能還是一道待解之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