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券商“公募化”審批收緊后,業內第二家臨期大集合變更管理人的券商出現了。
10月14日,國元證券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國元元贏四個月定開債(970070)發布關于以通訊方式召開份額持有人大會公告。
公告顯示,因本集合計劃將于2024年10月27日到期,本次持有人大會擬審議產品變更管理人為國元證券參股的公募子公司長盛基金,即“國元元贏四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相應轉型變更為“長盛元贏四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
會議投票表決時間自2024年10月14日起至2024年11月13日17:00止。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國元元贏四個月定開債同時需主要完成8項事項調整。
除變更產品名稱、產品管理人、產品基金經理、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調整估值方法以及業績比較基準外,本次調整還涉及費率以及產品投資范圍改變。
管理費率方面,上述產品擬由“0.50%”調整至“0.30%”;托管費率由“0.15%”調整至“0.10%”;同時新增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為“0.15%”。
投資范圍方面,產品擬將“主動投資信用債的債項信用評級范圍為AA及以上”調整為“主動投資信用債的債項信用評級范圍為AA+及以上”。
而為充分準備本集合計劃變更相關事項,國元證券公告中指出,本集合計劃擬在履行必要程序后將存續期限延長至2025年4月27日。
國元證券自2021年以來共完成4只資管大集合產品的參公改造,截至2024年6月末,四只大集合產品規模合計45.57億元。

其中,國元元贏四個月定開債轉型時間最早,截至今年6月底,產品規模12.47億元。截至10月11日,產品年化回報3.92%,同類排名81/547。
其余三只大集合產品的轉型時間均在2022年上半年,按照參公大集合三年存續期為限,2025年上半年也將陸續到期。
“由于國元元贏四個月定開債才開始走投資者投票表決流程,后期能否順利變更管理人至長盛基金尚不確定,建議關注產品的后續公告。”有知情人向記者表示,“其余三只產品目前還正常存續,到期后將如果改造目前也未有明確方案。”
界面新聞記者關注到,國元證券在公募化業務方面布局較弱。公司名下無券商資管子公司,僅參股長盛基金,并持有后者41%股權。
國元證券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底,長盛基金總資產管理規模1241.52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3.58%,其中公募規模925.75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15.72%;非貨規模672.24億元,較2023年底增長19.22%。
根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長盛基金管理的公募規模位列業內第61名,排名大致處于行業腰部位置。
國元證券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資產管理規模262.67億元,較年初增長10.86%,其中集合資產管理規模為192.46億元,較年初增長52.89%,單一資產管理規模61.21億元,專項資產管理規模9.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進程明顯放緩,年內不僅未有新的券商資管子公司獲批,公募管理資格申請也未見有新的牌照落地。
由此也導致大批臨期券商資管大集合參公改造產品的去留成為問題。國元證券并非首家擬變更管理管理人至旗下公募子公司的券商。
去年9月,已有方正證券率先宣布將方正證券金立方一年持有(970009)的管理人調整為控股公募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今年9月,天風證券還將旗下天風六個月滾動持有重新變回私募小集合產品;也有券商選擇直接清盤了部分規模小的參公改造產品。
“目前來看,大集合產品的去留主要看各家公司安排。若公司未來不準備在大集合或者公募業務端發力,產品到期后可以考慮轉私募,或清盤。”華南一券商資管向記者透露,“由于目前很多產品已獲監管延期存續,但延期后的下一步安排,也要視政策而定。”
此外,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券商共有192只產品完成參公大集合改造(A、C份額未合并,剔除已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券商資管產品),產品規模合計近2500億元。其中,超1900億元為貨幣型產品,占比接近8成。
一家貨幣型產品存續規模較大的券商資管還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目前貨幣型產品由券商保證金產品改造而來,兼具保證金屬性,與券商經紀業務聯系緊密,且規模較大,后期如何存續政策層面也無定論。
滬上一券商人士就向記者表示,券商資管這類貨幣型產品本質并非公募基金,理論上是不允許T+0快速取現的,但目前均參照貨幣基金可以在限額內T+0取現。
“這部分產品到期后轉私募并不現實,且當前監管更鼓勵做權益,如果臨期券商仍未拿到公募牌照,預計此類產品后續也以清盤為主。”上述人士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