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一個羽毛球,捧起兩座縣城的“飯碗”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一個羽毛球,捧起兩座縣城的“飯碗”

縣城產業帶的形成是企業、政府與社會三方合力的結果,具體的發展走向既有賴于空間上的資源稟賦,又脫胎于歷史沿革過程中的經驗沉淀。

文 | 觀潮新消費 仙子

編輯 | 杜仲

今年以來,羽毛球漲價的消息頻頻登上熱搜,“月薪2萬打不起羽毛球”的字眼狠狠戳中了打工人的敏感神經。

跟豬肉漲價引發廣泛爭議的原因一樣,羽毛球能掀起如此大范圍的波瀾也在于其普適性足夠高。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一項報告,我國羽毛球運動參與人數高達2.5億,是國內參與人數最高的體育運動之一。

不足幾克的羽毛球每年誕生的消費能高達上億元,觀研天下數據指出,截止2023年,我國羽毛球產量約為7.24億只,消費量達到3.56億只,羽毛球市場規模約為8.56億元。

羽毛球雖小,卻是技術型產業,單一個羽毛切片的加工就能分成漂洗、晾曬、炕毛、分揀、切割和再分揀等環節,加工好的羽毛切片流入下游的羽毛球廠商手中時,又要面臨新一輪的篩選、分揀和再加工。

復雜的工序切割出了縝密有序的產業鏈上下游,從源頭的家禽養殖,到終端的產品制造,小小的羽毛球成為無數人賴以為生的“飯碗”。

而嚴密的產業分工一旦形成,以縣域乃至村鎮為單位的產業帶便會順理成章地涌現,這種自發形成的產業帶廣泛地分布在中國每一個角落,成為各地縣域經濟的代表“名片”。

羽毛球產業就滋養著兩座縣城——安徽的無為和浙江的江山,它們分別位于產業鏈的上下游,一個精于羽毛切片加工,一個擅于終端產品制造。

一個羽毛球,撐起兩座縣城的支柱產業。

體育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早在2000多年前,世界多個地區便相繼出現了原始的羽毛球運動,在中國這種運動被稱為“打手毽”,在歐洲被稱為“毽子板球”,印度人則稱之為“浦那”。

這種全球通行的基因奠定了現代羽毛球運動的國際地位。19世紀后,現代羽毛球運動率先在英國發源,隨著“日不落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推廣至世界各地。

1873年的一天,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明頓鎮上,一位伯爵在家中宴請賓客,席間,幾位駐印度的英國軍人提議進行流行于印度的“浦那”游戲,把絨線纏成球形,上插羽毛用木拍對擊。

這項來自異邦的趣味運動很快風行英國,為了紀念這項運動的誕生地,伯明頓(badminton)成為了羽毛球的英文名稱。

20世紀初,羽毛球運動逐漸流行至亞洲、美洲和大洋洲,尤其是人口眾多的亞洲,在羽毛球競技比賽中更是常年占據統治地位。

其中,中國羽毛球競技水平在全球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根據世界羽聯最新數據,時隔12年,國羽再度包攬五個世界單項第一。

競技體育的優勢往往能激發全民性的參與熱潮,尤其是近幾年,運動風潮不減,更加速了羽毛球運動的普及力度。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羽毛球場地面積為0.4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0%。

于是,在門檻低、參與者眾、競技水平高等種種因素的加持下,中國成為全球羽毛球生產與消費的主流市場。

羽毛球制作環節復雜,按部位可分為制毛、制球和組合三個環節,不同生產階段又由數十個步驟組成。其中制毛環節更為特殊,其原材料直接取自肉鴨或肉鵝,也是因為這一環節的存在,讓羽毛球變成了橫跨一二三產業的大行業。

事實上,今年以來羽毛球頻頻漲價,主要因素便是鴨毛、鵝毛兩大原材料漲價。

按行業標準,一個羽毛球上一般插著16根羽毛,但這并不意味著鴨、鵝身上的每一根羽毛都能被物盡其用,速度、穩定性和耐打性——衡量羽毛球的三大維度決定了羽毛需要“嚴選”。

一般來說,上好的羽毛球往往只從一只鴨或一頭鵝的每只翅膀上精選六七根羽毛,這些羽毛被稱為“刀翎毛”,形狀似菜刀,是制作羽毛球最好的材料。這意味著每生產一個優質羽毛球,至少“消耗”近一只鴨或一頭鵝。

而一旦鴨毛、鵝毛漲價,勢必傳導至終端羽毛球廠商。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與2023年相比,頭部廠商的羽毛球產品普遍漲價兩到三成,部分型號的漲價幅度超過60%。

9月份,全球知名羽毛球生產商亞獅龍公開發聲,喊話行業中的原毛及毛片供應商,希望他們降低原毛及毛片價格,并宣布在現在的采購價格基礎上下調2-3分每片。

鴨毛和鵝毛漲價的根源在于鴨、鵝出欄量不斷下滑。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監測統計,我國鴨的出欄量從2019年的48.8億只下降至2023年的42.2億只,同時鵝的出欄量也從6.3億只下降至5.2億只。

尤其是刀翎毛的主要來源——長日齡肉鴨,由于生長周期長,規模化養殖成本更高,在鴨、鵝出欄量整體走低的背景下,出欄量受沖擊更大。

另一方面,與其他球類相比,羽毛球耗損率更高,快消屬性更強,高復購率的消費屬性讓羽毛球愛好者對漲價更為敏感。

為了解決成本難題,實現“打球自由”,不少羽毛球愛好者開始退而求其次選擇無標球,于是,繞開品牌商通過社交媒體主動向更上游的工廠滲透成為球友們的新思路。

由此,復雜的羽毛球產業圖譜緩緩展開,中國羽毛球產業帶也正式走進普通消費者的視野。

安徽無為:羽毛“堆”出來的城市

社交媒體上,尋找羽毛球源頭工廠的帖子中,總離不開兩個地名,一個是安徽無為,另一個則是浙江江山。

如前所述,羽毛球的漲價與否受源頭養殖業的左右,“得家禽者得天下”在羽毛球行業不是一句戲言,而上述兩個縣級市在家禽養殖上早已布局多年。

無為市毗鄰長江,水系豐富,養殖業發達,尤其盛產鴨鵝,當地特產無為板鴨制作歷史超200年,而那些被拔掉的鴨毛、鵝毛則成就了無為市“中國羽毛羽絨之鄉”的美譽。

據無為市政府官網記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被當地人稱為“鵝毛挑子”的毛販子們就開始走南闖北收購羽毛羽絨,并銷往江浙等地加工企業,業內稱之為“買全國,賣全國”。

冰點周刊1995年報道中曾提到,當年無為財政收入只有6200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向家鄉匯款卻超過2.4億元。彼時羽毛無法通過汽車運輸,只能通過郵局郵寄,當年縣郵電局甚至出現一個月里就收到了價值1.8億元羽絨大包裹的盛況。

90年代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走出去的“毛販子”們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到無為,之后大大小小的羽毛羽絨加工廠開始落地生根,無為人從純粹的商販搖身一變成為羽毛切片生產商。

羽毛球制造按階段可分為選料、羽毛切片加工和羽毛球生產三個環節,源頭的養殖場將鴨毛、鵝毛曬干后,會有專門的“毛販子”上門收毛,再賣給下游的羽毛切片工廠進行甄選,這個過程即為選料。

選料后的羽毛切片加工便是無為人的看家本領,被篩選出的羽毛要經漂洗、晾曬、炕毛、分揀、切割和再次分揀等過程,才能成為下游羽毛球企業所用的羽毛切片。

在經年累月的發展下,無為市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全國羽毛羽絨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羽毛羽絨和電線電纜、綠色食品三大產業成鼎立之勢,支撐起了無為市的經濟發展。

產業帶的形成既有賴于市場,又離不開政府對資源的調度和調配,缺乏規范和引導,所謂的“產業帶”便是一盤散沙,甚至各行其是造成資源損耗。

2015年起,無為市規劃建設了羽毛羽絨產業園,完善了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次年,無為羽毛羽絨協會成立,協會制定行業自律條款,規范企業運作方式。同時牽頭編制羽毛羽絨行業發展規劃,整合原料市場,幫助企業引進人才、開展培訓。

在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的相互配合下,無為羽毛切片產業開始以“集團軍”的面貌走向全球。今年巴黎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專用的世界羽毛球第一品牌尤尼克斯使用的羽毛切片便來自無為,無為的高檔羽毛球毛片產量更是占全國供應量的七成。

今年一季度,無為市37家規模以上羽毛羽絨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8.6億元,同比增長32.5%。

據無為市羽毛球協會秘書長楊能玉介紹,無為現有羽毛球相關產業鏈上企業1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30家,逐步從小作坊向大企業轉變,毛片、羽毛球遠銷歐美、非洲、東南亞等近百個國家。

浙江江山:拿捏全國65%的羽毛球產能

無為精于羽毛切片加工,400公里外的浙江江山更擅于成品制造,相同的是,他們都擁有得天獨厚的養殖業資源。

江山是浙江的“南大門”,西接江西,南鄰福建,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多樣的地質地貌孕育了豐饒的生物資源,這里也是中國白鵝之鄉,據當地政府官網數據,江山龍頭鵝產品加工企業已具備年加工白鵝300萬羽的生產能力。

截圖來源:江山政府官網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江山白鵝養殖成為江山市以及周邊地區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彼時,江山正響應政策號召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江山市最具經濟活力的吳村鎮率先成立了江山白鵝交易市場。

和無為人一樣,鵝毛這一農副產品也被當地人盯上。在政府的牽頭下,吳村鎮成立了羽絨加工工廠,后來白鵝的養殖日漸式微,但羽絨羽毛加工企業卻得以保存下來。

1985年,在吳村鎮擔任羽絨廠供銷科科長的周建軍被分配到羽毛球廠工作,在那之前他做過赤腳醫生,也做過長途運輸,浙江人骨子里的“經商天賦”讓他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成了當地的萬元戶。

進入羽毛球廠后,周建軍的經商熱情讓他不甘于成為一個坐辦公室的“科長”,他親臨行業一線,在廣東跑市場,在潮汕學生產,光憑記憶就將當地工廠的磨頭機設備畫在圖紙上,回來做一比一復刻,最終靠著義烏市場打開了銷路。

歷經十年磨煉,等到1994年周建軍離開羽毛球廠成立江山市航宇文體用品有限公司時,他已經成為行業專家,從生產到銷售無一不通。

1998年,江山市政府表彰10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周建軍被授予了“羽毛球大王”的稱號。如今,航宇文體也成為江山市規模最大的羽毛球企業。

與航宇文體同一時期崛起的還有浙江江山多嬌實業有限公司,如今僅次于航宇文體,是江山市規模第二的羽毛球企業,但與前者不同的是,江山多嬌主打海外市場。

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江山多嬌憑借人民幣兌韓元的匯率優勢,打進了韓國市場,現在成為當地排名前三的大型供應商,旗下自有品牌“江山燕”“萊斯卡”,在韓國羽毛球銷量前五位中占據兩席。

航宇文體與江山多嬌,一個內銷為王,一個出海遠征,他們并駕齊驅成為江山羽毛球產業帶的“雙子星”。

和無為一樣,“企業唱戲、政府搭臺”的模式也應用于江山羽毛球產業的發展史中,早在1996年,江山市就成立了羽毛球行業協會,2004年更是成立了羽毛球產業領導小組,將羽毛球制造業列入重點扶持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

建場館、通高鐵、拉賽事、請球星,在經年累月的“組合拳”效應下,江山市的羽毛球產業也逐步發展壯大。據新華社此前報道,江山市年生產1.8億只羽毛球,占全國羽毛球產量的65%,是名副其實的羽毛球之鄉。

而江山市體育局也因為卓著的成績,成為浙江省內唯一一個保留下來的縣級體育局。

結語

縣城產業帶的形成是企業、政府與社會三方合力的結果,具體的發展走向既有賴于空間上的資源稟賦,又脫胎于歷史沿革過程中的經驗沉淀。

從資源稟賦來看,無論是無為,還是江山,都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家禽養殖歷史悠久,這奠定了羽毛球加工產業鏈落地生根的基礎。

從產業演化的進程來看,兩地發展軌跡既有相似之處,又各具特色。

無為的羽毛球產業最早脫胎于民間的商業貿易,“鵝毛挑子”們走南闖北打通了全國的貿易路徑。上世紀90年代后,這些走卒販夫靠著攢下的“第一桶金”開始辦工廠,做實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鄉鎮民營企業破土生長,支撐起了無為經濟發展的一環。

相比于無為人的自發性,江山市羽毛球產業起步階段就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在民營企業出現前,支撐羽絨羽毛加工產業的生力軍是鄉鎮企業,它們將農民轉化成產業工人,奠定了江山市發展羽毛球產業的勞動力基礎,才有了90年代后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不一,在企業自發的經濟行為與政府有意識的宏觀調配下,各地沉淀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產業,他們相互競爭又通力合作,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如今伴隨著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啟,中國的“縣域經濟”將迎來更大的挑戰,但產業、資本、企業、人才的目光已聚焦在這片廣闊的汪洋大海上,縣域經濟將以獨有的韌性融入全球貿易的新浪潮。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一個羽毛球,捧起兩座縣城的“飯碗”

縣城產業帶的形成是企業、政府與社會三方合力的結果,具體的發展走向既有賴于空間上的資源稟賦,又脫胎于歷史沿革過程中的經驗沉淀。

文 | 觀潮新消費 仙子

編輯 | 杜仲

今年以來,羽毛球漲價的消息頻頻登上熱搜,“月薪2萬打不起羽毛球”的字眼狠狠戳中了打工人的敏感神經。

跟豬肉漲價引發廣泛爭議的原因一樣,羽毛球能掀起如此大范圍的波瀾也在于其普適性足夠高。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一項報告,我國羽毛球運動參與人數高達2.5億,是國內參與人數最高的體育運動之一。

不足幾克的羽毛球每年誕生的消費能高達上億元,觀研天下數據指出,截止2023年,我國羽毛球產量約為7.24億只,消費量達到3.56億只,羽毛球市場規模約為8.56億元。

羽毛球雖小,卻是技術型產業,單一個羽毛切片的加工就能分成漂洗、晾曬、炕毛、分揀、切割和再分揀等環節,加工好的羽毛切片流入下游的羽毛球廠商手中時,又要面臨新一輪的篩選、分揀和再加工。

復雜的工序切割出了縝密有序的產業鏈上下游,從源頭的家禽養殖,到終端的產品制造,小小的羽毛球成為無數人賴以為生的“飯碗”。

而嚴密的產業分工一旦形成,以縣域乃至村鎮為單位的產業帶便會順理成章地涌現,這種自發形成的產業帶廣泛地分布在中國每一個角落,成為各地縣域經濟的代表“名片”。

羽毛球產業就滋養著兩座縣城——安徽的無為和浙江的江山,它們分別位于產業鏈的上下游,一個精于羽毛切片加工,一個擅于終端產品制造。

一個羽毛球,撐起兩座縣城的支柱產業。

體育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早在2000多年前,世界多個地區便相繼出現了原始的羽毛球運動,在中國這種運動被稱為“打手毽”,在歐洲被稱為“毽子板球”,印度人則稱之為“浦那”。

這種全球通行的基因奠定了現代羽毛球運動的國際地位。19世紀后,現代羽毛球運動率先在英國發源,隨著“日不落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推廣至世界各地。

1873年的一天,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明頓鎮上,一位伯爵在家中宴請賓客,席間,幾位駐印度的英國軍人提議進行流行于印度的“浦那”游戲,把絨線纏成球形,上插羽毛用木拍對擊。

這項來自異邦的趣味運動很快風行英國,為了紀念這項運動的誕生地,伯明頓(badminton)成為了羽毛球的英文名稱。

20世紀初,羽毛球運動逐漸流行至亞洲、美洲和大洋洲,尤其是人口眾多的亞洲,在羽毛球競技比賽中更是常年占據統治地位。

其中,中國羽毛球競技水平在全球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根據世界羽聯最新數據,時隔12年,國羽再度包攬五個世界單項第一。

競技體育的優勢往往能激發全民性的參與熱潮,尤其是近幾年,運動風潮不減,更加速了羽毛球運動的普及力度。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羽毛球場地面積為0.4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0%。

于是,在門檻低、參與者眾、競技水平高等種種因素的加持下,中國成為全球羽毛球生產與消費的主流市場。

羽毛球制作環節復雜,按部位可分為制毛、制球和組合三個環節,不同生產階段又由數十個步驟組成。其中制毛環節更為特殊,其原材料直接取自肉鴨或肉鵝,也是因為這一環節的存在,讓羽毛球變成了橫跨一二三產業的大行業。

事實上,今年以來羽毛球頻頻漲價,主要因素便是鴨毛、鵝毛兩大原材料漲價。

按行業標準,一個羽毛球上一般插著16根羽毛,但這并不意味著鴨、鵝身上的每一根羽毛都能被物盡其用,速度、穩定性和耐打性——衡量羽毛球的三大維度決定了羽毛需要“嚴選”。

一般來說,上好的羽毛球往往只從一只鴨或一頭鵝的每只翅膀上精選六七根羽毛,這些羽毛被稱為“刀翎毛”,形狀似菜刀,是制作羽毛球最好的材料。這意味著每生產一個優質羽毛球,至少“消耗”近一只鴨或一頭鵝。

而一旦鴨毛、鵝毛漲價,勢必傳導至終端羽毛球廠商。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與2023年相比,頭部廠商的羽毛球產品普遍漲價兩到三成,部分型號的漲價幅度超過60%。

9月份,全球知名羽毛球生產商亞獅龍公開發聲,喊話行業中的原毛及毛片供應商,希望他們降低原毛及毛片價格,并宣布在現在的采購價格基礎上下調2-3分每片。

鴨毛和鵝毛漲價的根源在于鴨、鵝出欄量不斷下滑。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監測統計,我國鴨的出欄量從2019年的48.8億只下降至2023年的42.2億只,同時鵝的出欄量也從6.3億只下降至5.2億只。

尤其是刀翎毛的主要來源——長日齡肉鴨,由于生長周期長,規模化養殖成本更高,在鴨、鵝出欄量整體走低的背景下,出欄量受沖擊更大。

另一方面,與其他球類相比,羽毛球耗損率更高,快消屬性更強,高復購率的消費屬性讓羽毛球愛好者對漲價更為敏感。

為了解決成本難題,實現“打球自由”,不少羽毛球愛好者開始退而求其次選擇無標球,于是,繞開品牌商通過社交媒體主動向更上游的工廠滲透成為球友們的新思路。

由此,復雜的羽毛球產業圖譜緩緩展開,中國羽毛球產業帶也正式走進普通消費者的視野。

安徽無為:羽毛“堆”出來的城市

社交媒體上,尋找羽毛球源頭工廠的帖子中,總離不開兩個地名,一個是安徽無為,另一個則是浙江江山。

如前所述,羽毛球的漲價與否受源頭養殖業的左右,“得家禽者得天下”在羽毛球行業不是一句戲言,而上述兩個縣級市在家禽養殖上早已布局多年。

無為市毗鄰長江,水系豐富,養殖業發達,尤其盛產鴨鵝,當地特產無為板鴨制作歷史超200年,而那些被拔掉的鴨毛、鵝毛則成就了無為市“中國羽毛羽絨之鄉”的美譽。

據無為市政府官網記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被當地人稱為“鵝毛挑子”的毛販子們就開始走南闖北收購羽毛羽絨,并銷往江浙等地加工企業,業內稱之為“買全國,賣全國”。

冰點周刊1995年報道中曾提到,當年無為財政收入只有6200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向家鄉匯款卻超過2.4億元。彼時羽毛無法通過汽車運輸,只能通過郵局郵寄,當年縣郵電局甚至出現一個月里就收到了價值1.8億元羽絨大包裹的盛況。

90年代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走出去的“毛販子”們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到無為,之后大大小小的羽毛羽絨加工廠開始落地生根,無為人從純粹的商販搖身一變成為羽毛切片生產商。

羽毛球制造按階段可分為選料、羽毛切片加工和羽毛球生產三個環節,源頭的養殖場將鴨毛、鵝毛曬干后,會有專門的“毛販子”上門收毛,再賣給下游的羽毛切片工廠進行甄選,這個過程即為選料。

選料后的羽毛切片加工便是無為人的看家本領,被篩選出的羽毛要經漂洗、晾曬、炕毛、分揀、切割和再次分揀等過程,才能成為下游羽毛球企業所用的羽毛切片。

在經年累月的發展下,無為市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全國羽毛羽絨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羽毛羽絨和電線電纜、綠色食品三大產業成鼎立之勢,支撐起了無為市的經濟發展。

產業帶的形成既有賴于市場,又離不開政府對資源的調度和調配,缺乏規范和引導,所謂的“產業帶”便是一盤散沙,甚至各行其是造成資源損耗。

2015年起,無為市規劃建設了羽毛羽絨產業園,完善了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次年,無為羽毛羽絨協會成立,協會制定行業自律條款,規范企業運作方式。同時牽頭編制羽毛羽絨行業發展規劃,整合原料市場,幫助企業引進人才、開展培訓。

在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的相互配合下,無為羽毛切片產業開始以“集團軍”的面貌走向全球。今年巴黎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專用的世界羽毛球第一品牌尤尼克斯使用的羽毛切片便來自無為,無為的高檔羽毛球毛片產量更是占全國供應量的七成。

今年一季度,無為市37家規模以上羽毛羽絨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8.6億元,同比增長32.5%。

據無為市羽毛球協會秘書長楊能玉介紹,無為現有羽毛球相關產業鏈上企業1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30家,逐步從小作坊向大企業轉變,毛片、羽毛球遠銷歐美、非洲、東南亞等近百個國家。

浙江江山:拿捏全國65%的羽毛球產能

無為精于羽毛切片加工,400公里外的浙江江山更擅于成品制造,相同的是,他們都擁有得天獨厚的養殖業資源。

江山是浙江的“南大門”,西接江西,南鄰福建,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多樣的地質地貌孕育了豐饒的生物資源,這里也是中國白鵝之鄉,據當地政府官網數據,江山龍頭鵝產品加工企業已具備年加工白鵝300萬羽的生產能力。

截圖來源:江山政府官網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江山白鵝養殖成為江山市以及周邊地區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彼時,江山正響應政策號召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江山市最具經濟活力的吳村鎮率先成立了江山白鵝交易市場。

和無為人一樣,鵝毛這一農副產品也被當地人盯上。在政府的牽頭下,吳村鎮成立了羽絨加工工廠,后來白鵝的養殖日漸式微,但羽絨羽毛加工企業卻得以保存下來。

1985年,在吳村鎮擔任羽絨廠供銷科科長的周建軍被分配到羽毛球廠工作,在那之前他做過赤腳醫生,也做過長途運輸,浙江人骨子里的“經商天賦”讓他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成了當地的萬元戶。

進入羽毛球廠后,周建軍的經商熱情讓他不甘于成為一個坐辦公室的“科長”,他親臨行業一線,在廣東跑市場,在潮汕學生產,光憑記憶就將當地工廠的磨頭機設備畫在圖紙上,回來做一比一復刻,最終靠著義烏市場打開了銷路。

歷經十年磨煉,等到1994年周建軍離開羽毛球廠成立江山市航宇文體用品有限公司時,他已經成為行業專家,從生產到銷售無一不通。

1998年,江山市政府表彰10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周建軍被授予了“羽毛球大王”的稱號。如今,航宇文體也成為江山市規模最大的羽毛球企業。

與航宇文體同一時期崛起的還有浙江江山多嬌實業有限公司,如今僅次于航宇文體,是江山市規模第二的羽毛球企業,但與前者不同的是,江山多嬌主打海外市場。

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江山多嬌憑借人民幣兌韓元的匯率優勢,打進了韓國市場,現在成為當地排名前三的大型供應商,旗下自有品牌“江山燕”“萊斯卡”,在韓國羽毛球銷量前五位中占據兩席。

航宇文體與江山多嬌,一個內銷為王,一個出海遠征,他們并駕齊驅成為江山羽毛球產業帶的“雙子星”。

和無為一樣,“企業唱戲、政府搭臺”的模式也應用于江山羽毛球產業的發展史中,早在1996年,江山市就成立了羽毛球行業協會,2004年更是成立了羽毛球產業領導小組,將羽毛球制造業列入重點扶持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

建場館、通高鐵、拉賽事、請球星,在經年累月的“組合拳”效應下,江山市的羽毛球產業也逐步發展壯大。據新華社此前報道,江山市年生產1.8億只羽毛球,占全國羽毛球產量的65%,是名副其實的羽毛球之鄉。

而江山市體育局也因為卓著的成績,成為浙江省內唯一一個保留下來的縣級體育局。

結語

縣城產業帶的形成是企業、政府與社會三方合力的結果,具體的發展走向既有賴于空間上的資源稟賦,又脫胎于歷史沿革過程中的經驗沉淀。

從資源稟賦來看,無論是無為,還是江山,都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家禽養殖歷史悠久,這奠定了羽毛球加工產業鏈落地生根的基礎。

從產業演化的進程來看,兩地發展軌跡既有相似之處,又各具特色。

無為的羽毛球產業最早脫胎于民間的商業貿易,“鵝毛挑子”們走南闖北打通了全國的貿易路徑。上世紀90年代后,這些走卒販夫靠著攢下的“第一桶金”開始辦工廠,做實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鄉鎮民營企業破土生長,支撐起了無為經濟發展的一環。

相比于無為人的自發性,江山市羽毛球產業起步階段就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在民營企業出現前,支撐羽絨羽毛加工產業的生力軍是鄉鎮企業,它們將農民轉化成產業工人,奠定了江山市發展羽毛球產業的勞動力基礎,才有了90年代后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不一,在企業自發的經濟行為與政府有意識的宏觀調配下,各地沉淀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產業,他們相互競爭又通力合作,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如今伴隨著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啟,中國的“縣域經濟”將迎來更大的挑戰,但產業、資本、企業、人才的目光已聚焦在這片廣闊的汪洋大海上,縣域經濟將以獨有的韌性融入全球貿易的新浪潮。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乌什县| 永寿县| 和硕县| 南郑县| 雷山县| 饶河县| 桐乡市| 永德县| 贺州市| 汽车| 乌海市| 名山县| 谢通门县| 黑龙江省| 台前县| 浏阳市| 泽州县| 拜城县| 五华县| 山阳县| 利津县| 罗甸县| 永吉县| 巩义市| 哈尔滨市| 锦州市| 盱眙县| 五莲县| 华容县| 海晏县| 汝阳县| 都匀市| 闻喜县| 南澳县| 化德县| 四子王旗| 资阳市| 城步| 定南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