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海關總署周一公布數據稱,以美元計,9月出口金額同比上漲2.4%,漲幅較上月大幅收窄6.3個百分點,創5個月新低;進口同比增長0.3%,漲幅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9月實現貿易順差817.1億美元。
9月進、出口表現均不及預期。界面新聞采集7家機構的預測中值顯示,9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6.0%,進口增長1.2%。
分析師指出,9月出口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到外需走弱的影響。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在研報中指出,9月,摩根大通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8.8%,連續三個月下行,且降速加快,其中新訂單分項指數進一步降至47.3%,反映需求或繼續趨弱。韓國、越南兩大出口導向型國家9月出口增速均出現了下降的情況。
另外,張瑜認為,9月出口增速放緩還可能是受到價格的拖累。上月我國制造業PMI中的出廠價格指數回升2.0個百分點至44%,雖有邊際修復,但仍處低位。
9月,我國前三大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東南亞聯盟、歐洲聯盟,其中,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2.2%,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5.5%,對歐盟同比增長1.3%。主要出口商品中,出口金額最高的商品分別為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件、手機、集成電路,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4.2%、下降5.2%和增長6.3%。
多數分析師認為,外需疲弱疊加基數效應增強,四季度出口增速或繼續放緩。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以及中國制造業PMI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都顯示出明顯的外需轉弱勢頭,加之上年同期基數進一步抬高,四季度出口增速還有進一步下滑的可能。
國貿期貨宏觀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師鄭雨婷在研報中指出,除了基數優勢減弱以及外需下滑,歐美對我國采取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可能也會對我國出口產生一定影響。
長江證券宏觀分析師于博則認為,盡管低基數效應在下半年有所減弱,但歐美降息落地后料將進一步刺激需求,我國出口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在國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進口增速有所回落,降至3個月來最低水平。分析師表示,接下來,如果各項經濟刺激政策能有效落實,那么未來內需有望溫和回升,進而對進口增速形成一定支撐。
張瑜表示,9月制造業PMI指數仍處榮枯線之下,反映需求不足的企業占比仍超過60%,采購量指數、進口指數等仍有下降,表明需求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恢復趨勢尚不穩定。
王青表示,今年年初以來進口增速明顯低于出口,主要是國內房地產行業持續處于調整階段,消費需求不旺,對進口量增長拖累明顯。一攬子增量政策發力后,國內進口需求有望回升,但考慮到政策仍在陸續推出過程,對整體進口量的拉動作用還需進一步觀察。
自9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來,央行、財政部相繼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央行在國慶節前已實施降準降息等措施,財政部則在上周末宣布四項逆周期調節政策,包括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運用專項債、稅收政策等工具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