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逐浪PRO
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間,咖啡館便成了海派文人,以及早期白領競相追捧的時尚地標。魯迅、冰心、郁達夫等文人墨客,都是咖啡館常客。作為舶來品的咖啡,也由此天然取得高端、時尚的定位。
此時,經過數十年的沉淀,來自瑞士的雀巢,雖然已成為當時世界級的食品巨頭,但當時其主營業務是奶制品,風靡一時的速溶咖啡尚未誕生,雀巢更與絕大多數中國人無緣。
直到1988年,雀巢緊隨麥斯威爾咖啡的腳步,進入中國市場。然而,兩家巨頭卻面臨同樣的問題,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絕大多數人對咖啡并無概念。
為了培育市場,雀巢最初和麥氏采取相同策略,在大學開設咖啡店,搞咖啡專題宣傳,冠名資助名校學生等,試圖搶占年輕消費者心智。
這一套組合拳架勢十足,但效果并不明顯。在當時情況下,對喝慣了茶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咖啡味道苦”的概念深入人心,生活并不富裕的國人,很難主動嘗試一種和苦掛上味道的飲品。
想明白這點的雀巢,決心扭轉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的印象。1989年,雀巢砸下重金,拍攝了那條“雀巢,味道好極了”了廣告,在各大電視臺反復播放。
廣告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扭轉中國人對咖啡的印象,讓消費者一想到咖啡,就想到好喝。用咖啡來招待客人,是一件洋氣又有面子的事情。
在那個信息并不發達的時代,密集式廣告的洗腦效果遠超現在。1989年,雀巢打出“味道好極了”的首年,僅上海一地的銷量就猛漲到500噸。
無獨有偶,雀巢當時的競爭對手,麥斯威爾咖啡也貢獻了一句類似的廣告語,“滴滴香濃,意猶未盡”。足見當時咖啡品牌的首要任務,便是扭轉國人心中的咖啡印象。
打開銷量的同時,雀巢還得到一個意外收獲。對經濟發展剛剛起步的國人來說,盡管買的是速溶咖啡,依然代表著新奇、潮流和時尚。
在當時,節日送雀巢咖啡禮盒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這一點,從雀巢推出的禮品裝,一度成為許多人春節的禮品選擇便能證明,相信很多人小時候家中都有那個經典“雀巢小紅杯”。
辦公室里的白領,也喜歡把禮盒里的杯子帶到辦公室,以炫耀自己喝得起咖啡。
依托先發優勢和信息差,雀巢在中國消費者心中樹立起雀巢等于咖啡,以及喝咖啡等于洋氣兩大品牌印象。
也正因如此,此后十幾年間,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咖啡市場隨之增長,雀巢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就在雀巢以為能躺在速溶咖啡的功勞簿上高枕無憂時,中國咖啡市場開始了新的變革。
二、低價之選:速溶健康隱憂
2000年5月,上海第一家星巴克開在淮海路力寶廣場,時任CEO的猶太裔商人霍華德·舒爾茨,在統一集團創始人高清愿的邀請下,特地從美國飛到上海,參加剪彩儀式。
開業當天,舒爾茨身穿筆直的黑西裝、白襯衫,碧眼白發的他,站在幾個穿著綠圍裙的中國女孩中間,格外引人注目,周圍擠滿了看熱鬧的上海市民。
起初,舒爾茨對這個將茶融入血脈的國度猶豫不決,最先將星巴克帶進上海的,其實是中國臺灣商人高清愿。
曾經將星巴克引入中國臺灣市場的高清愿,堅定看好中國大陸咖啡市場潛力。當時,統一持有上海星巴克95%的股權,而星巴克僅占5%。
統一掌權下的上海星巴克,在那個時代下,顯得有些冒進。高清愿一口氣在上海布局9家星巴克門店,要知道,當時上海人月均工資不過1200元,而定價為19元一杯的星巴克拿鐵,無疑是奢侈品。
但事實證明,高清愿的抉擇是高明的。開業21個月后,上海的星巴克門店就開始盈利,這在星巴克全球史上還是頭一回。
盡管上海并非是星巴克中國布局的第一站,但往后23年中,上海成為全球星巴克門店布局最多的城市。
星巴克踏足大陸市場后,以其卓越的品質、獨特的咖啡文化,在許多城市中風靡,但卻并未撼動速溶咖啡的穩固地位。這主要歸因于速溶咖啡的價格優勢,以及無可比擬的便捷度。
艾瑞咨詢的調查顯示,中國人70%的咖啡飲用場景是日常學習工作,近六成消費者對咖啡的要求是“解乏提神”,對咖啡風味和品質要求較低。
2015年,英敏特報告中的一則數據,揭示了速溶咖啡在我國獨占鰲頭的現狀:我國速溶咖啡、現磨咖啡和即飲咖啡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71.8%、10.1% 和 18.1% 。
但英特爾的報告還指出:“盡管速溶咖啡繼續主導中國的咖啡市場,但隨著現磨咖啡和即飲咖啡市場更為迅速的增長,預計這兩個細分市場將獲得更多的份額。”
隨著民眾食品觀念的變遷、消費力的升級,于中產而言,雀巢并不如往常般備受青睞?!?023中國健康生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6成以上的消費者,更關注產品是否滿足無添加或少添加等健康需求。
而雀巢打在包裝上的“植脂末”,勸退了不少中產家庭。暢銷冠軍雀巢“三合一”速溶咖啡,包裝更新換代數次,自稱技術精進到產品不含反式脂肪,但“植脂末”三個大字依舊“霸屏”至今。
事實上,早在2021年,雀巢便在內部文件中承認,其公司60%以上的主流食品和飲料產品不符合“公認健康”的定義。
“我們對我們的產品做出了重大改進……(但)在監管壓力和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們的產品組合以外部的健康定義來看仍然欠佳?!?/p>
這份文件在外媒的集體報道下,廣為流傳,雀巢的“真誠”,讓眾多網友調侃:時至今日,你很難找到第二個像雀巢這樣承認還在使用植脂末的大公司了。
植脂末的主原料之一是氫化植物油,其在氫化過程中產生的反式脂肪,是誘發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等疾病的元兇之一,這與民眾追求健康飲食的觀念完全相悖。
雀巢那份看起來有些“自暴自棄”的聲明,也進一步令許多消費者心中,對雀巢食品的安全性打上問號。
隨著國內一二線城市咖啡館數量的上升,過去速溶咖啡的受眾,逐步投向現磨咖啡懷抱。但由于三四線市場缺乏成群的咖啡館,包裝袋咖啡、即飲咖啡依然躺在大眾的選擇清單中。
對于“窮鬼打工人”和“早八學生黨”而言,雀巢2元一袋的速溶橙c美式,遠比瑞幸9.9元一杯的同款飲品,更具吸引力。
撬開中國下沉市場大門的雀巢,也被網友貼上“窮鬼”“廉價”等標簽。

三、內卷末路:阿嬤難挽頹勢
2017年,中國咖啡館市場集中度較低,星巴克一枝獨秀,占據17.3%的市場份額。
2018年5月,瑞幸公開譴責星巴克壟斷行業,并對其提起訴訟,打響了整頓外資咖啡統治中國市場的第一槍。
以瑞幸為首的“互聯網+咖啡”來勢洶洶,它們搭乘移動互聯網快車,利用高效配送服務,極大縮短消費者享受現磨咖啡的等待時間,“隨叫隨到”的服務普及了每家咖啡館,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速溶咖啡在便捷度的傳統優勢,重新定義了咖啡消費的便捷新標準。
互聯網+咖啡品牌憑借親民的低價策略、廣泛而誘人的優惠促銷活動,以及無縫銜接的購買渠道,成功打破了咖啡消費的界限,將現磨咖啡從高端小眾的專屬領域,引領至廣大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普遍可及的日常飲品,加速了現磨咖啡文化的大眾化進程。
盡管瑞幸沖擊了速溶咖啡的霸主地位,但這種打法吃力不討好,瑞幸B輪融資商業計劃書顯示,2018年前9個月,瑞幸累計凈虧損8.57億,換算下來,瑞幸每賣一杯咖啡要虧損23元。
招商證券認為,瑞幸走紅依賴于鋪天蓋地的營銷和超大力度的補貼,但品控和供應鏈,才是培養顧客忠誠度的核心。
而在價格方面,全家、711等便利店推出的現磨咖啡,與瑞幸大致相同,但其擴張規模也絲毫不遜色于瑞幸。2018年,湃客咖啡在2000家全家便利店售賣,截至11月,已經賣出5000萬杯咖啡。
相較于“燒錢虧大”的瑞幸,便利店咖啡的盈利程度更高。喜士多華東區咖啡業務的負責人,曾在2017年的訪談中透露,僅就產品利潤層面而言,星巴克咖啡毛利率逼近90%的高位;便利店咖啡也能達到50%以上。
在咖啡賽道競爭日益加劇的時刻,互聯網+咖啡的流行,擠壓了速溶咖啡整體的市場份額,國產咖啡品牌也在不斷地增添競爭籌碼。
隨著新世代消費力的崛起,消費者對咖啡提出了更加多樣化的要求,相較于傳統的咖啡品牌,新興咖啡品牌跟年輕人的契合度更高,2021年到2023年雙十一購物節間,三頓半連續3年力壓雀巢,斬獲天貓雙十一咖啡品類TOP1。
2021年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永璞咖啡實現2100萬銷售額,位居天貓咖啡液類目第一名,全年銷售額破億,成為咖啡賽道上又一強有力的競爭者。
自2019年起,“三頓半”、“永璞”、“隅田川”及“時萃”等一眾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憑借其獨特的魅力,逐漸躍升為資本市場備受青睞的投資焦點,這些精品速溶咖啡品牌的崛起,正在進一步挑戰速溶咖啡的霸主地位。
2024年,南京阿嬤當著顧客面,從柜子掏出三條雀巢速溶咖啡,懟進塑料杯的視頻走紅互聯網。自此,五湖四海的人們,不遠萬里來到阿姨的店,就為了來一杯10元的“手沖咖啡”。
隨著阿嬤的爆火,作為原料的雀巢,也吃上了一碗流量飯,重新被帶回主流視野。阿嬤走紅后,雀巢咖啡在相關視頻下留言回應:已經安排專人跟阿姨對接。

雀巢直播間同步跟上,以“阿嬤同款手沖咖啡”為亮點,打出口號:不去咖啡館,也能喝到同款,這潑天的流量,總算讓雀巢接上了。
有意思報告顯示,2024年,最受關注的速溶咖啡品牌,依然是雀巢霸榜第一。有網友笑稱:雀巢看起來誰都打不過,其實無敵到寂寞。
調侃歸調侃,雀巢在中國市場的日子其實并不好過。盡管雀巢有意迎合年輕消費者,卻往往不得其法。近日,“最懂窮鬼”的雀巢再次走上風口浪尖。雀巢旗下品牌kitkat的包裝引發消費者眾怒,其文案為“我是自愿加班的”,并配上一個雙膝跪地、舉手投降的小人。

而雀巢咖啡獎狀上的文案,更是讓真·打工人再度破防:
鑒于你“一薪兩用”“不辭薪苦”地努力搬磚,特授予“天選打工咖”稱號。
雀巢企圖站在打工人角度,玩抽象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但當一個真正加班的牛馬掏出雀巢產品,只會憤怒加倍。
雀巢2024年的銷售成績,也從側面證明其日子并不好過。
雀巢2024上半年的財報顯示,其總銷售額下降2.7%,至450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3651.41億元,雀巢大中華區,上半年實現銷售額24.4億瑞郎,約折合197.99億元人民幣,下降4.2%。
半年報業績數據公布后,摩根士丹利罕見下調對雀巢的評級,原因是擔心公司未來增長前景不佳。其分析師將雀巢的評級從“均配”下調至“減持”,理由是雀巢在未來幾年實現增長方面可能面臨潛在挑戰。
如此窘境,也令雀巢大中華大區董事長張西強受訪時直言:“大家難,我們也好難,都不容易。”
雀巢咖啡成也速溶咖啡,敗也速溶咖啡。
實際上,雀巢并非不想擺脫速溶咖啡的禁錮,從收購藍瓶咖啡,押注高端咖啡品牌ROASTELIER等商業布局,足見雀巢想重拾輝煌的野心。
雀巢雖致力于向高端市場邁進,然而當前消費市場的趨勢與接受度,無法支撐雀巢高端化戰略的實現。
“南京阿嬤”救得了雀巢一時,救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