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眸 李小東
應該不少人都能夠感覺到,國內云計算的風向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種變化不是突如其來的,相比早些年云計算被視為互聯網企業專屬,用于處理大規模的數據和流量,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拓寬,廠商不斷完善技術棧,從最初的IaaS發展到PaaS和SaaS,云逐漸完成了對各行各業的滲透,開始思索怎么把價值做深。
在過去的兩年里,國內整體的云市場增速有所放緩,IDC預計未來5年的復合增長率將在20%左右。更有代表性的例子,以2022年為起點,阿里云的營收增速下滑至個位數,放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降本增效的熱潮下,互聯網行業對云的需求減緩。
與此同時在這段時間,騰訊云的市場份額被華為云反超并持續至今,其戰略重點也從規模轉為盈利為先,并設立政企業務線。互聯網大廠流派收縮,而以運營商為代表的國資云表現強勢,借政務市場快速崛起。
以上種種似乎都傳遞出信號,市場的底層邏輯,都走向了政企一端。
畢竟,政府項目的客單價幾乎比任一個細分行業都高,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還在不斷膨脹,早在2018年中國信通院就預測,未來僅政務云一個細分領域,占比就會超過40%,特殊時期遠程辦公、在線業務等需求激增,促使政企客戶加速數字化轉型,在整體市場放緩的背景下,政企客戶成了玩家們的關注焦點。
橫向來看,國內外云計算的主攻方向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國內從大企業向中小企業、從互聯網行業向傳統行業的領域拓展,而國外市場中AWS、Azure和谷歌云長期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市場格局相對穩定,他們依然以大B端為主要服務對象,后者擁有穩定的業務需求和較強的支付能力。
現實情況讓廠商們變得更加務實,云計算不再是單靠燒錢就能把規模效應做起來的游戲,即便有創新的技術和應用,也仍需要時間來被市場檢驗。他們認識到,追求業務金額高、續訂率高,不差錢,復購意愿大的客戶群體才是當務之急。
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說去年的每場行業峰會都必談政企客戶,今年的主攻方向體現在金融行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媒體曾統計,金融是除政府外數字化項目最多的行業,金融的數字化,無論從時間還是深度上看,都一直在行業前列。
但如今的金融市場,儼然成了云廠商的新掘金場,這是什么原因?
從表面上看,行業對技術的需求遠未飽和,云對于提升金融行業價值的作用將被進一步放大。隨著金融信創成為政策熱點,以京東云為例,去年事業部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的同時,還專門建立了信創云產品矩陣。
事實上,金融行業的數字化雖起步早,但變量大。早期金融數字化更多是面向用戶的產品和服務升級,發展所謂的“普惠金融”,比如不少商業銀行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推出了手機銀行,將申請、審批、查詢等業務流程進行線上化改造,從而覆蓋更廣泛的用戶群體。
無論是銀行業務、證券交易還是保險業務,都涉及大量的數據處理和存儲。云通過虛擬化技術,能對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和共享,也能通過彈性擴容的能力,根據業務需求動態調整資源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業務線上化還只是數字化轉型的前期階段。金融行業對云的應用,不僅僅停留在提高服務效率和數據管理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推動金融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強化風險控制、提升客戶體驗以及拓展金融服務邊界等方面留有發展空間。
隨著基礎運營能力的提升,金融的業務模式和競爭格局已然改變,比如消費金融公司的崛起、金融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主流機構綜合化的發展,提供更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利用先進技術,行業還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客戶需求、預測市場趨勢,并據此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服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化既推動了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也在將業態變得更加復雜。
我們從過往阿里云、騰訊云等主流云廠的中標情況也能粗略看出,數字化正從銀行、保險、證券等主流金融機構,蔓延到信托、基金、消金、交易所等其他金融機構,并且占據了不小的體量。
過往的經驗中,由于金融機構對云計算解決方案的高度依賴和投入,不同機構之間的業務與方案需求雖然各有特色,但也呈現出顯著的共性。云廠商在提供高效、穩定、安全、靈活的云服務過程中,往往能實現更高的利潤率和營收。
兩年前,為了盈利存活,騰訊云轉型“被集成方”,給金融客戶服務時,自己做數據庫,相關的數據庫管理員則交給合作伙伴來完成。如今,騰訊云金融訂單數量占比很大,精簡收入結構后,被集成效果越發明顯,收入增長外,合作伙伴的容量也不斷擴大,帶來進一步的雪球效應。
對于云廠商來說,越貼近具體業務的應用層往往利潤更高,而越接近底層基礎設施的,利潤相對較低,這一規律可以從國外的AWS、salesforce等公司身上找到驗證,但在國內普遍的市場環境似乎并不太適用,許多國內企業傾向于自建IT基礎設施,即便在使用云服務時,這些企業也傾向在云提供的基礎設施上,自行構建和管理各類應用服務。
不過在金融行業里,局面正在被改善。相比為金融機構提供如虛擬機、云存儲、數據庫等基礎云服務,或是網絡安全、數據中心及運維等技術成熟度高、標準化程度強的低利潤項目,當前的金融機構整在尋求針對特定業務的改造。
例如風險管理、信貸審批、投資分析等,云可以開發高度定制化的應用,因此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溢價;通過云服務,金融機構可以將部分業務流程,比如客戶服務、交易處理、后臺運營等外包給專業的服務提供商,在區塊鏈、數字貨幣、智能合約等前沿金融科技領域,云服務提供商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金融行業的業務場景相當復雜,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獨特的業務流程和規則,隨著數字化的深入,轉型重點不僅是對外服務,向內的業務流程也在面臨改造。而大多機構本身并沒有足夠的數字化自研能力,這對于云廠商來說意味著相當充裕的生意空間。
更重要的是,金融行業并非一個獨立行業,它還能夠進一步對其他實體行業發揮輻射效用。
典型的例子,比如京東云近來發力的數智供應鏈,認為能夠推動金融行業增長。大概意思是在自身的產業云里引入更多金融服務的“活水”,這樣一來,理想狀態下,既能吸引金融機構進來聯結更多產業,京東云也能緩解自身產業云水花不大的尷尬局面。
行業內外還有一個共識,由于金融行業涉及大量資金流動和高度敏感數據,對技術的安全穩定要求更高。能夠滿足這些高標準的廠商,不僅意味著它們在技術實力、經驗積累以及合規安全方面達到了行業頂尖水平,更預示著它們具備向其他行業擴展的潛力。
換句話說,云廠商能夠服務好金融客戶,不僅能在金融行業內贏得競爭優勢,也為他們跨界服務其他行業、推動技術紅利外溢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