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距離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民調顯示,執政的民主黨候選人卡馬拉·哈里斯和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難分伯仲,誰能入主白宮不確定性很大。
面對復雜多變的大選局勢,美國股票研究和投資機構提出了另一種預測手段,即用美股表現來預測大選結果。長期以來的經驗法則表明,如果美國股市在選舉日之前的3個月內上漲,那么執政黨候選人通常會獲勝。
股票研究機構Leuthold Group上周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今年迄今,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近12%,如果該指數在大選前11周保持漲勢,那么副總統哈里斯可能會贏得大選,反之,則前總統特朗普可能會獲勝。
Leuthold Group指出,在過去24次大選中,使用這種方法的命中率達到22次,預測錯誤的兩次分別在1956年和1968年。
另外,美國最大的獨立股票經紀商LPL Financial Holdings的一項研究也驗證了美股預測大選結果的高度準確率。
LPL Financial 指出,如果標普500指數在大選日前3個月(8月-10月)上漲,則執政黨候選人勝出的概率很高。過去24次大選中,有20次選舉結果符合這一法則,命中率達到83%,預測錯誤的四次分別在1956年、1968年、1980年和2020年。
8月迄今,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3.9%,標普500指數上漲4.7%。鑒于目前美國經濟仍保持較強的韌性,特別是9月非農就業數據大超預期,大大緩解了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擔憂,美股在四季度很可能會繼續走高。按照上述的股指預測法,哈里斯的贏面似乎更大。
對于股市和選舉結果的高度相關性,分析師表示,原因可能在于股市表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選民情緒,股市上漲往往代表著選民對經濟現狀或者預期比較滿意,從而促使他們傾向于支持現任執政黨總統候選人。
當然,股指預測法也有失算的時候。以道指和標普500均預測失敗的兩次為例,1956年,盡管股票指數在選舉日前3個月下跌,但共和黨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仍贏得了連任,這主要歸功于當時較低的失業率和穩定的物價水平。1968年,雖然美股在選舉日前3個月上漲,但執政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依然敗給了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因為這一年是二戰后美國最動蕩的一年,社會騷亂橫生,經濟處于衰退邊緣,激發了民眾對改革的期望。
因此,分析師指出,與其說是股市表現,不如說是選民的經濟體感可能更能準確預測大選結果。從這一點來看,當前美國民眾備受高通脹的困擾,經濟體感并不佳,特朗普未必一定會輸。
總部位于哥本哈根的投資銀行盛寶銀行(SaxoGroup)指出,大選年的美股表現和其他年份相比并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股市表現強勁的年份,確實對執政黨更有利,但并不能因此說股市表現與大選獲勝者之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所謂結論充其量只是暗示性的,應該謹慎對待。
美國聯信銀行認為,相比股票指數,通脹和失業率可能是更重要的變量,因為兩者直接影響選民的經濟體感。為此,聯信銀行還提出了所謂的“痛苦指數”來預測選舉結果。
“痛苦指數”是將季節性調整后的失業率和年度通貨膨脹率合并為一個指標,旨在衡量普通美國人所感受到的經濟痛苦。指標越高,表明消費者在應對物價上漲和找工作方面越吃力,從而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聯信銀行指出,大選前3個月的“痛苦指數”移動平均值100%準確預測了1980年以來的歷次總統選舉,如果指數下降,執政黨候選人就會獲勝。
根據聯信銀行的最新數據,8月份的“痛苦指數”為6.73%,雖然遠低于2022年7月時的峰值(12.66%),但是相較6月份增長了0.16個百分點。聯信銀行認為,7月失業率的意外上升可能是一個誘發因素。
7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數據大幅不及預期,失業率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至4.3%,觸發了預示經濟衰退的薩姆法則,還導致美聯儲出于補償式心理在9月大幅降息50個基點。
但最新數據顯示,夏末的勞動力市場可能好于之前的數據表現。9月,非農新增就業大超預期,失業率連續兩個月回落,勞工部還上調了7、8月的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其中,7月非農就業新增人數大幅上調5.5萬至14.4萬人。不過,分析師警告稱,近期的兩場颶風以及波音公司、東海岸港口等大規模罷工事件,可能對后續的勞動力市場形成拖累。
此外,摩根士丹利在8月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通脹有所降溫,但仍是61%的消費者最關注的經濟問題。高通脹和高利率對消費者情緒影響較大,這對執政黨的總統候選人不利。
周四出爐的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漲幅全線超預期,CPI和核心CPI同比、環比漲幅均較市場預期高出0.1個百分點。
在消費者情緒方面,9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0.1,較8月上漲2.2個點,連續兩個月上漲,但仍遠低于選舉年85.7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