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9月初秋的北京,七大光伏頭部企業掌門人罕見齊聚在央視《對話》現場。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光伏大佬同臺。過去數年,《對話》欄目曾多次將鏡頭對準光伏產業,但邀請的嘉賓從未達到七位至多。一同在現場的,還有四位專家組成員、以及約30位主跑光伏行業的媒體記者們。
在節目開始錄制前,七位大佬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均身著深色的西裝、白色襯衣、黑色皮鞋,并統一佩戴領帶,足見對這一次節目的重視。
從晚上7點到深夜12點,近五個小時的錄制時長中,他們共同討論了當前的行業困局、破局之法以及未來的信心在哪里等問題。
這七位大佬分別是TCL中環(002129.SZ)董事長李東生、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隆基綠能(601012.SH)董事長鐘寶申、晶科能源(688223.SH)董事長李仙德、天合光能(688599.SH)董事長高紀凡、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這也是李東生首次以TCL中環董事長的身份亮相光伏公開活動。

業績壓力
當前光伏行業進入低迷休整期,“風險遠勝過往、變賣資產、裁員、全行業虧損、誰將出局、抱團取暖、行業大洗牌、冰火兩重天”等成為當下行業最常見到的描繪詞。
行業寒冬最為直觀的體現是上半年企業的慘淡業績,這與曾經的業績大增形成巨大反差。隆基綠能、通威股份(600438.SH)在上半年分別虧損52.43億元、31.29億元, TCL中環虧損額也超過30億元,僅三家就虧掉了上百億元。
節目錄制現場,大佬對各自企業上半年的業績做了點評。
“TCL中環的業績是進入光伏產業以來最差的一年,即使在上一輪周期,中環也沒有出現過半年度虧損。”李東生在現場稱,公司最直接的改變是他自身暫時跳到一線來負責光伏業務,更深地理解到產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重要的是去從過往的經營決策中思考、調整未來。
“如果年報還虧,這是通威在A股市場上市23年來的首虧,也是創業42年來的首虧,所以確實可怕。”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在現場表示。但他認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起伏,市場條件下的過剩是常態,短缺是暫常態,在這個過程當中周而復始、有高有低,經過一定時間后大浪淘沙,重新取得新的平衡。
曾經霸榜組件龍頭的隆基綠能如今成了虧損王,其董事長鐘寶申解釋稱,“綠能”的方向要繼續堅持。去年四季度,隆基已對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有預期。從2023年年初開始,隆基已經開始投資節奏的放緩,對行業遇到調整已經有所準備。
鐘寶申表示,隆基上半年的虧損主要是由資產減值造成,這是隆基的“三九天”,但他認為這一階段已經過去。 “未來不會更寒冷,下半年公司業績情況會比上半年好。”鐘寶申稱,因為隆基按照足月減值的辦法,確保所有的資產當下評估它都是有價值、優良的資產。
上半年也有仍舊盈利的企業,比如晶科能源、 天合光能等。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稱,上半年通過ESG體系的建設,晶科在銷售上有品牌溢價,且70%以上的銷售是來自于國外,沒有在中國這樣一個紅海市場來做充分的競爭。但美國對東南亞的雙反以及紅海的戰爭,增加了其物流成本,對公司業績有所影響。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直指,上半年業績雖然保持了盈利,但并不令人滿意,因為同比有較大下滑。
第四輪行業周期
從行業不斷下滑的利潤率中,行業已經形成共識:目前光伏行業已經進入第四輪周期底部。
高紀凡在現場表示,回溯行業發展,光伏第一輪周期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第二輪是2012年的“雙反”,還有2018年“531”新政帶來的周期,這一次的周期目前仍在低谷。
他認為,和2012年的“雙反”造成的行業寒冬相比,現在的情況比當時更好。在過去的數個周期中,行業龍頭企業在不斷經歷教訓、吸收經驗,已構建了自己的一套能夠穿越周期的辦法。
“過去四年,光伏行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光伏人也經歷了一次洗禮。”高紀凡稱,在這個過程中間,行業既通過科技創新,讓電池效率逐年功率取得了大幅的提升,成本取得了快速的下降。同時,市場的規模與2020年相比,也擴大了4-5倍。
在這一輪周期中,一方面,由于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過多的跨界者、新玩家入行,行業面臨著新產能繼續擴張帶來的嚴重供需錯配,內卷嚴重。另一方面,國際環境也發生著重大變化,外堵也有很大的挑戰。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稱,供需失衡、產品的價格下降,勢必會給行業的盈利水平帶來下滑;從外部看,美國對東南亞的雙反,印度跟土耳其的貿易壁壘,還有各個國家未來要推出的本土化政策,都影響頗深。
李東生稱,之所以目前行業賣的越多虧的越多,是因為市場體系發生了扭曲甚至是崩潰,大家都在虧錢,“這是一個非正常的市場現象,不可持續”,需要企業聯手、全行業響應,加上政府在其中的指引,才能解決行業的困境。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認為,之所以光伏面臨當前困境,原因之一是過去發展20年間,行業產品、模式、制造高度同質化,知識產權不受保護,競爭門檻比較低,雖然頭部企業有自身的“獨門絕技”,但是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講,進來門檻比較低。
“但即使是這樣,今年的光伏整體需求仍會有同比20%的增長。隨著技術的提升,成本的下降,以及儲能廣泛的應用,光伏將會成為主力的能源。”李仙德稱。
在瞬息萬變的行業發展中,幾位光伏龍頭掌門人仍對光伏前景抱有憧憬。
劉漢元比喻稱:“其實光伏行業才開始,處于青少年時期,如果說有問題,那也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
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也認為,從20年的周期來看,中國光伏行業全球的光伏行業仍然是在青春期,仍然在成長。
應對之策
對于未來發展,幾家龍頭企業在應對之策中不約而同提到穩健發展的重要性。
鐘寶申對于未來隆基的發展策略概括為“攻守兼備”。他表示,“攻”體現在今年下半年隆基將是這個領域內固定資產投資最大的公司,盡量地去差異化,繼續提高行業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技術標準。
“守”是指在這個寒冬中企業要讓現金保持穩定、財務穩健,不要流失很多的現金。同時,企業經營過程中,也采取了精兵簡政,降本增效,節約費用。
“未來一段時間內,防守型的企業將更多。”朱共山認為,但對于協鑫來說,未來還會擴大產能,不會一直守。
李仙德介紹了晶科未來的戰略規劃,同樣攻守兼具。李仙德稱,晶科還需要去拓展新興的市場。今年要完成百GW的出貨量,這是非常大的挑戰,也是行業歷史性的事件。
晶科能源一直在力推N型TOPCon技術,計劃今年轉化效率達26.5%,未來三年有0.5%效率的提升,且將堅持數字化的轉型。
在公司發展層面,李仙德稱,晶科將在開工率、出貨量和盈利上要做到平衡,加快資產轉換的速度,以降低資產負債率。此外,雖然上半年經營壓力非常大,但希望今年的經營現金流是正的,這就是晶科的防守。
作為現場專家團成員,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提出,光伏行業有一個其他行業不太具備且最突出的特點,即“快”。這需要企業提高管理能力、技術創新的節奏等,要適應行業的“快”。
面對行業困境,除了企業自救外,七家光伏大佬都強調了政府這只“無形的手”的調控重要性。
陸川在發言中提到,光伏發電需求上升,但碰到了電網消納問題,除了光伏企業自身加強自律外,還需要政府的政策和宏觀引導,才能讓行業更快地走出低谷。
同作為專家團成員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研究員朱彤,也在發言中提到了未來可能限制行業發展的問題,即電力體制改革、電力系統靈活性對于行業的影響。他提及,光伏裝機過去大規模發展,其實是享受了原本傳統電力系統的冗余資源或其靈活性優勢。經過光伏整縣推進、西部大基地的“大躍進”式推進,原有的消納能力已經被擠壓,體制機制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則在現場提出,光伏行業的發展需要學會把握節奏,希望行業發展慢一些,不要“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此外,希望龍頭企業大力推進收購。
今年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營企業層面,都在呼吁龍頭企業進行有序地整合并購。此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的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也指出,鼓勵行業兼并重組,暢通市場退出機制。
這一措施被寄希望于促進行業優質資源整合,減少社會資源浪費和產業低效競爭,提高光伏行業的整體效率。
如何提振?
雖然業內共識,光伏等新能源仍具有長期發展確定性,但當前的行業信心該如何提振,應從哪里入手?
對此,上述七位掌門人在現場分別提出了關鍵詞,分別涵蓋“自律、合作、順應變革、應用、全球化”等。
給出“應用”關鍵詞的劉漢元稱,光伏發電已經成為人類能源各種當中最低價格的能源。疊加抽水蓄能、化學儲能、超高壓輸配電等發展,幾乎可以小于等于原本依賴的火力發電的總成本。目前中國光伏技術路徑、成本的經濟性已經成熟具有的能力,都有足夠進一步提升和加快應用。
陸川對于“自律”解釋稱,一方面企業要對自己的行為有預判,包括企業自身對于擴張速度的把握,定價機制的把握。另一方面,在企業們有相對清晰共識的情況下,行業中包括協會、主管部門等可以做一把推手,來組織企業更切實地安排產能、價格定價,做一些引導性的方案讓企業參與討論,幫助行業盡快走出這一輪周期。
李東生給出的關鍵詞是“全球化”。他認為,當前全球經濟格局重構,各種規則都會產生變化,這就要求企業更多強調區域化、本地化發展。“中國光伏產業要繼續保持在全球的領先優勢,一定要改變過去只把產品賣出去的模式,而是要在全球建立更強的產業能力,能夠融入到當地的經濟體系當中。”
李仙德、高紀凡、鐘寶申都不約而同提到“合作”的重要性。李仙德側重強調企業在全球化方面的合作。他提到,在當今去全球化時代,更需要去輸出技術,落地本土制造,獲取市場,這可能會是未來光伏經營的一大趨勢。
高紀凡認為,只有通過合作,整個行業才能走得更高遠,大家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聯起手來干。構建的辦法體現在,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構建協同創新的平臺,群體創新且共享知識產權,構建整個行業護城河,以保護共創的知識產權,同時能夠推動技術、產品走向更高的高度。
“希望未來在產業鏈上的合作,在技術創新合作方面,能夠為行業破內卷走出一條新路。”高紀凡稱。
此外,行業需要淘汰沒有競爭力的產能,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并且促進頭部企業集聚,結束過去散亂的局面,這是必然的趨勢。


節目錄制最后,還給七位大佬安排了一個特殊環節,需要他們用一支大筆,各自拉著一根線,共同寫出八個字:“向光而行,合作共贏。”他們寫的第一個字就是“合”,從現場環節看,寫作難度并不小,但最終成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