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鄭理
由李光榮掌舵的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安財險”),大失去特種電磁線制造企業精達股份(600577.SH)第一大股東“寶座”11年后,將被動成為單一第一大股東。
精達股份10月9日公告稱,控股股東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華投資”)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向喬曉輝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06%),轉讓價格均為4.72元/股,轉讓價款共計8.02億元。
轉讓后,特華投資對精達股份的持股比例,將從11.87%降至3.81%,舉牌精達股份的喬曉輝,將成為第二大股東,原第二大股東華安財險持股比例不變,仍為9.27%,將升至第一大股東。
精達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權益變動不觸及要約收購,實施完成后將導致公司控股股東由特華投資變更為無控股股東。
外人所不解的是,無論是精達股份,還是特華投資以及華安財險,背后的實控人均為李光榮。也就是說,華安財險升為第一大股東后,實控人不變,還是李光榮。而攜8億資金準備入局精達股份的喬曉輝,是什么來頭,特華投資將股權轉讓給喬曉輝,又意欲何為?
1、知名女牛散入股,華安財險重回第一大股東之位
“喬曉輝與華安財險均承諾,在持股精達股份期間,不以任何方式謀求上市公司的實控權”。精達股份公告稱,本次協議轉讓后,不會導致精達股份實控人發生變化。同時,轉讓股份也不會對公司治理及持續經營造成不利影響,也不存在損害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的情況。
豪擲8億元舉牌精達股份的喬曉輝,1968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是A股知名的女牛散,既曾投資君實生物、天壇生物等醫藥公司,也曾進入到北汽藍谷、巨人網絡、榮盛石化等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根據媒體報道,2016年度,君實生物尚在新三板掛牌之時,喬曉輝耗資7200萬元認購了公司定增股票800萬股。2020年7月,君實生物在科創板上市,喬曉輝繼續堅守一年的時間。2021年第三季度,喬曉輝減持退出君實生物前十大股東名單。
2020年10月,喬曉輝以3.52億元認購了榮盛石化定增股票2020.66萬股;2021年4月,喬曉輝耗資近6億元認購了天壇生物定增股票2132.95萬股。
此外,喬曉輝還控股上海慧恒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慧恒”),持股80%,另一自然人石光持股20%。
企查查顯示,除了上海慧恒外,喬曉輝還控股賀州騰晟投資、上海海兆股權投資、上海嘉誠投資等多家企業,并參股嘉興領啟股權投資、上海德建聰和生物醫藥、 上海布魯威爾食品、上海毅德實業、蘇州蘭鼎生物制藥等10多家企業。
而此次精達股份變更第一大股東,并非首次。
2010年8月,由李光榮控股的廣州市特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廣州特華”)向華安保險出讓精達股份5400萬股無限售流通股,占其總股本的18.34%,華安保險一躍成為精達股份的第一大股東。
再往前追溯,精達股份的股權第一次在“特華系”內轉讓,最早發生在2005年,彼時,廣州特華通過受讓,成為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
2013年10月,精達股份定增發行2.68億股股票,特華投資認購1.34億股,成為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特華投資替代華安財險,成為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此后"特華系"在這一位置上穩坐11年之久。此次股權轉讓,也被外界視作“左手倒右手”,精達股份的實控人并未發生變化。
10月10日,精達股份收報4.96元/股,較前一交易日下跌8.66%,最新市值為104.59億元。
圖源:騰訊自選股APP
精達股份股價短期波動明顯,已經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滑。不過,整體來看,今年該只股票表現較好,股價已經從年初的3.97元/股漲至10月10日收盤價4.96元/股。
2、李光榮的“特華系”及其投資版圖
“特華系”掌舵人李光榮,出生于1963年,創業前,曾在政府與銀行工作多年。早年間,他曾在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擔任證券部經理,之后南下廣州,擔任光大銀行廣州分行業務部發展經理,后來成為華安財險實控人,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
1998年,時年35歲的李光榮,創辦了廣州特華,這也是“特華系”的由來。李光榮目前持有廣州特華88%的股份。2000年,李光榮又創辦了特華控股,持股98.6%。
2002年7月,李光榮的特華控股聯合多家公司,以2.9億元的價格,從華僑城集團、深圳機場集團等多家公司手里,買到華安財險70%的股份。至此,李光榮成為華安財險實控人,控股國內第一家民營保險公司。
華安財險,1996年成立,總部位于深圳,主要經營財產險、責任險、信用保證險、農業險、意外傷害險、短期健康險和再保險業務。截至目前,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設分公司。
2004年,李光榮獲批出任華安保險董事長。掌舵華安財險后,李光榮主要發展理財型產品。據媒體統計,2004-2007年,華安保險銷售理財型產品共218億元,2008年更是高達130.5億元。
2013年至2014年,華安財險凈利潤持續增長,分別為2.07億元、3.31億元。2015年,華安財險迎來業績輝煌時刻,當年凈利潤7.63億元。
不過,從2016年開始,華安保險的業績開始進入劇烈波動的階段,當年凈利潤為2.92億元,同比下滑62%。2017年,華安保險凈利潤已經下滑至1億元以下,為4182萬元。2018年,華安財險進入業績低迷期,當年虧損2.32億元。
盡管2019年華安財險業績重新回到億元以上,實現1.59億元的凈利潤,但僅保持一年后,2020年凈利潤又降至1263萬元,2021年升至9613萬元。2022年,該公司業績又重新邁入億元臺階,實現凈利潤1.75億元,但好景只維持了一年時間,又在2023年虧損10.95億元。
從業績表現看,華安財險波動幅度較大。背后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與華安財險投資損失有關。
2023年第四季度報告顯示,華安財險委托控股子公司華安資產開展債券投資和具體風險管理,華安資產于2020年、2021年期間分多次為華安財險委托投資賬戶購入碧桂園發行的“H20碧地3”、“H20碧地4”、“H1碧地01”“H1碧地02”及“H1碧地03”債券合計投資余額4.28億元。
據悉,華安財險持有的碧地債已于2023年9月展期。截至2023年12月末,華安財險已對持有的碧地債計提減值金額2.03億元,剩余賬面價值2.25億元。
從投資收益上來看,華安保險2015年的該項收入達到了14.32億元,幾乎是2014年、2013年、2012年和2011年的總和。此后的2016年和2017年,華安保險的投資收益分別為3.22億元和2.74億元。2018年-2023年,該項數據分別為2.67億元、5.41億元、8.24億元、8.54億元、5.74億元、2.41億元。
投資失利,也拖累了華安財險的償付能力。2022年,華安財險的風險綜合評級由B級降至C級后,該項指標一直處于“不合格”狀態。
自評級為C之后,華安財險努力化解風險。公司表示,將對重點風險綜合評級指標開展定期監測分析,建立督導整改機制、將評級指標管理要求融入指標責任部門日常管理,從源頭加強風險預防效能,提升整改效果。
控股華安財險后,2003年,李光榮又以特華投資的名義,控股精達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精達股份于1990年2月建廠,是中國規模較大的特種電磁線生產企業,現有直接或間接控股公司17家,2002年9月11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2023年,精達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79.06億元,同比增長2.07%,凈利潤4.39億元,較前一年增長0.26億元。與此同時,該公司2022年的營收和凈利規模仍低于2021年水平。
在外界評價中,李光榮能力突出,人脈深厚,與多家知名資本系族有往來。
例如,曾經3年時間內,資產規模從300億迅猛擴張至3000億的大型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2017年風光熠熠,追捧者云集。不過,受地產行業復蘇不及預期影響,從2019年開始,中民投變賣優質資產,實現資金回流。目前特華控股持有中民投的股份為4.198%。
李光榮控股的華安財險,海航系也持有股權。在華安財險股東名單中,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與海航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2.5%、7.14%,位列公司第三、第八大股東。
近幾年,李光榮不斷從控股的公司中選擇退居幕后。當精達股份注入新鮮“血液”后,將帶來哪些新的變化?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