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田鶴琪
德國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的綠色鋼鐵生產計劃正面臨挑戰(zhàn)。
據德媒《Handlesblatt》10月7日援引該公司內部文件稱,蒂森克虜伯正在審查其30億歐元(約合231.93億元人民幣)的綠色鋼鐵生產計劃,這可能導致其氫能源直接還原工廠的項目最終被取消。
針對該報道,蒂森克虜伯于10月10日向界面新聞回應稱,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已向公司監(jiān)事會通報了在杜伊斯堡建設的第一家直接還原工廠預期成本增加的情況。基于這一信息,目前正在進行評估。
“當前,我們認為在既定的框架條件下,直接還原工廠是可以實現(xiàn)的。”蒂森克虜伯稱。
還原工廠是指使用還原法產生高溫下的還原反應,將鐵礦石還原為金屬鐵,然后進一步加工制成各種鐵制品工廠。傳統(tǒng)的還原工廠通常采用焦炭作為還原劑,在生產過程中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
?氫能源直接還原工廠是指采用氫氣作為還原劑,將鐵礦石還原為鐵的一種工廠,能夠從源頭控制碳排放。
該公司表示,其始終致力于推動綠色轉型和氣候中和的鋼鐵生產,從長遠來看,二氧化碳密集型鋼鐵生產的去碳化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此前,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德國聯(lián)邦政府已承諾向蒂森克虜伯提供價值20億歐元的援助,用于建設必要的氫能源直接還原工廠。大約四分之一的金額已經支付。
據《Handlesblatt》援引內部人士消息,除了取消該項目的選項外,該鋼鐵公司還在研究另外三種方案。
該工廠建設若中止,這可能導致政府要求其退還約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8.66億元)的補貼。因此,政府已開始與該公司進行談判,擔心其陷入困境的鋼鐵部門無法自行償還資金。
蒂森克虜伯是一家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德國工業(yè)和技術跨國集團,1999年由蒂森股份公司和腓特烈·克虜伯股份公司合并而成,目前是德國最大鋼鐵制造商,在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約10萬名員工。
該集團現(xiàn)涵蓋五大業(yè)務領域,包括汽車技術、減碳技術、材料服務、鋼鐵歐洲以及船舶系統(tǒng)。
去年3月1日,蒂森克虜伯宣布與德國杜塞爾多夫的西馬克集團(SMS)簽署合同,將為蒂森克虜伯杜伊斯堡鋼廠建造首座氫能源直接還原工廠。
蒂森克虜伯稱,這是全球最大的工業(yè)脫碳項目之一,將在未來每年減少超過3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合同總金額超過18億歐元,也是SMS歷史上最大的單筆訂單。該工廠將擁有250萬噸直接還原鐵(DRI)產能,計劃于2026年底完工。
近期,蒂森克虜伯鋼鐵部門風波不斷。
今年4月,蒂森克虜伯將鋼鐵部門20%的股份出售給捷克億萬富翁丹尼爾·克雷廷斯基 (Daniel K?etínsky),該交易已于7月底完成。這位富翁還計劃將其股份進一步增加至50%。
今年8月底,該公司鋼鐵部門宣布進行重大管理重組。
據官網8月29日消息,蒂森克虜伯鋼鐵部門首席執(zhí)行官伯納德·奧斯伯格(Bernhard Osburg)和監(jiān)事會主席西格馬·加布里埃爾(Sigmar Gabriel)將離開公司。
離職的還有鋼鐵部門的另外兩名高管和監(jiān)事會的三名成員。鋼鐵部門首席技術官丹尼斯·格林(Dennis Grimm)將接替奧斯伯格擔任鋼鐵部門臨時首席執(zhí)行官。
據多家外媒報道,加布里埃爾在8月29日晚間發(fā)布的一份聲明稱,蒂森克虜伯首席執(zhí)行官米格爾·洛佩茲(Miguel Lopez)對公司鋼鐵部門的高管進行“前所未有的公開攻擊”,稱這是“嚴重違背信任”。
9月13日,蒂森克虜伯的管理官員召開會議,討論公司鋼鐵部門的重組事宜。受影響的部門約有2.7萬名員工,其中1.3萬人在杜伊斯堡工作。會議前一晚,員工們聚集在杜伊斯堡鋼鐵總部前,抗議公司的重組。
關于鋼鐵部門重組后的財務保障,是員工們擔心的問題。
據歐洲電視臺8月30日報道,蒂森克虜伯杜伊斯堡/貝克沃特工廠工會主席阿里·居澤爾(Ali Güzel)在當時表示,公司破產的風險很高,他們擔心能得到的“嫁妝”太少。然而,洛佩茲似乎不愿向該部門投入大筆資金。
一方面,蒂森克虜伯鋼鐵部門正面臨著與價格更便宜的亞洲制造商的競爭,歐洲能源價格飆升進一步削弱了其競爭力。另一方面,歐洲汽車制造商的需求下降也影響了鋼鐵銷量,同時氣候要求需要它進行大量投資。
截至2024年6月30日財年前九個月的業(yè)績顯示,蒂森克虜伯銷售額為262.31億歐元(約合2030.75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下跌9%;當期EBITDA利潤7.87億歐元,同比下跌43.62%;歸屬公司股東的凈虧損4.46億歐元,上年同期凈虧損0.64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