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方正
編輯|樸芳
你上次看中國臺灣的綜藝是什么時候?
說來有些唏噓,提到臺綜,多數大陸觀眾能想到的上個節目可能還是《康熙來了》,而最近一檔名叫《艾嘉食堂》的節目重新喚回大家對臺綜的關注,且犀牛君認為這是近期最值得綜藝行業研究的項目之一。
《艾嘉食堂》的顛覆性有二:
一是它的全球化視野。這是非常少見的一檔于10月5日在奈飛(Netflix)上線播出的華語綜藝,錄制地選在時下全球旅游熱地泰國蘇梅島,可被視為華視攜奈飛(Netflix)主攻海外華人市場、東南亞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出海項目。
二是它的高額成本。據記者會上主創透露,《艾嘉食堂》狂燒了近億新臺幣(約2000多萬人民幣)制作費,不僅高價購買了羅英錫PD高分韓綜《尹食堂》版權,還耗時4年時間傾力打造。節目由前《康熙來了》制作人B2執筒,嘉賓張艾嘉、柯佳嬿、楊祐寧、王大陸皆為不同世代話題藝人,從制作到卡司都可謂是近年臺綜里的絕對TOP。
放在臺綜市場維度,《艾嘉食堂》完全可稱得上是“天價”和“最貴臺綜”,要知道,90年代起曾風光無兩的臺綜之所以走向衰落,正是因為臺綜制作預算太有限,大多數“小而美棚綜”為主的臺綜制作費都在10萬新臺幣(約2萬多人民幣)以下,且當年最有錢的《康熙來了》平均費用也僅僅是50萬新臺幣(約10萬多人民幣)一集。
放在大陸市場維度,《艾嘉食堂》是近年極少數被大陸長視頻平臺采買的項目,此次騰訊視頻、B站的雙雙出手多少代表了大陸對該項目的高度認可。關于《艾嘉食堂》展露出在臺綜迭代、出海信號、平臺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趨向,這篇犀牛君仔細拆解一番。
《艾嘉食堂》葫蘆里賣什么藥?
《艾嘉食堂》本質上是出海臺綜。
無論是與全球最熱視頻平臺的奈飛(Netflix)緊密勾連,還是特意找到羅PD購買原版節目模式,《艾嘉食堂》企圖面向的還是全球市場、全球的華人觀眾以及懂中文的外國友人。
《艾嘉食堂》最大的優點也是它的全球視野和原汁原味。把中式餐廳選址在泰國蘇梅島,就非常有助于真正把Chinese food介紹給全世界食客。眾所周知,近兩年泰國就是全球各國游客最愛抵達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去年知名旅游網站Travelness的一項調查顯示,泰國曼谷是2023年全球訪問量最大的城市(約2200萬國際游客、平均每人每天消費173美元)。
而與《尹食堂》近乎一致的原汁原味觀感,也是《艾嘉食堂》圈粉的前提基礎。羅PD當年的《尹食堂》曾被媒體盛贊為“慢綜藝它第二沒人敢認第一”,以72歲老戲骨尹汝貞為中心講述四人異國開店別樣體驗的《尹食堂》是市場最早的慢綜藝治愈小品,而《艾嘉食堂》基本把握住了前者的核心調性。
點開節目一看到尹食堂味兒極濃的同款LOGO、經典片頭,老粉們定會涌上一股親切熟悉的情緒。而接下來逐一登場的嘉賓,不僅個個大有來頭,且與原版卡司高度對標——
現年71歲的“靈魂人物”張艾嘉,早已是全球華人無一不曉的國民影星,眾人口中的“張姐”從溫婉氣質到臨時抱佛腳的廚藝都像極了尹食堂的社長大人;近年因爆劇《想見你》火遍亞洲的39歲少婦柯佳嬿,清冷外表下藏著顆時刻在搞笑的逗逼內心,對標的是尹社長最信任的34歲幫廚鄭裕美,“最美二廚”的綜藝首秀貢獻了超多超預期的柯式笑料!
還有42歲持有職業級廚師執照的楊佑寧,對標的是跑堂歐巴李瑞鎮,后者曾憑《尹食堂第一季》炸雞營銷坐穩銷售主管位置,楊佑寧則在第一期就穩穩hold住了B2指派給他的店長一職;還有最年輕33歲的開心果王大陸,與31歲的年下男樸敘俊屬于是同等定位,主要負責外場飲品和用英文攬客的他首期算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看罷第一期節目,犀牛君印象最深的還有《艾嘉食堂》對于餐廳經營事無巨細的硬核科普和細致呈現。你能感受到這幫明星不是玩玩而已,而是從錄制前期就立馬進入到做食堂主理人的認真節奏,像廚藝學習、開店準備、試菜討論、營前會議等從0到1的真實餐廳經營環節都被鏡頭一一記錄,可謂送給小白的《手把手教你海外開餐廳指南》。
而真正學到原版精髓的是,《艾嘉食堂》也拍出了《尹食堂》那般透過食物體悟小日子美好的治愈感。這源于節目不會對處理食材、制作調料、烹飪擺盤等環節一筆帶過,而會盡可能放大每道中國食物的視覺美感和生命張力,特別首期重點介紹的招牌炸醬面、艾嘉春卷、臺式雞蛋糕、冬瓜愛玉檸檬等食物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很令大家期待往后這幫人還能“研制”出什么驚艷治愈的菜品。
當然,《艾嘉食堂》也展露出一些制作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整體上真人秀的故事節奏偏向平淡,不太相熟的四位嘉賓暫未碰撞出有看點的化學反應,節目制作人B2當年可是話題尺度頗大《康熙來了》的操盤手,目前該節目的清湯寡水顯然不能令期待已久的慢綜藝觀眾感到滿意。
出海臺綜帶給我們的啟示
最后再聊聊項目的市場價值。
坦白說,純從內容質感而言,《艾嘉食堂》只能說勉強完成了拍一檔臺版《尹食堂》的基礎任務,它能否在市場上有更多作為有待后續觀察,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艾嘉食堂》的成功推出之于臺綜行業有著重大意義。
曾幾何時,隨寶島經濟騰飛的臺綜在90年代輸入大陸風光一時,93年張菲與小哥主持的《龍兄虎弟》至今仍是B站鬼畜熱門素材,04-16年陪伴無數人下飯的《康熙來了》更是80、90后的青春記憶,但10年代后隨著大陸綜藝制作體量與水平慢慢碾壓級超越臺綜、反向輸出,曾經的臺綜逐漸在大陸觀眾視線里銷聲匿跡了。
10年后的臺綜從業者也曾通過“北上”與大陸長視頻平臺合作以求復興,但諸如《姐姐好餓》《大學生來了》等節目都因為水土不服、思路過時等原因被市場拋棄,再往后愛優騰芒也幾乎不再采買臺綜直至今天。
相比臺綜,我們更不缺制作經費、也有跨國拍攝國際化綜藝的能力,我們的出海是不是也有機會與奈飛這樣的國際平臺接軌并打出更多影響力呢?
如果把視野再放寬到泛劇綜領域,近些年我們也見證新一代的奈飛臺劇《華燈初上》《模仿犯》都因為奈飛平臺的國際影響力進化到next level。所以對于近年想法設法出海的國綜國劇來說,諸如《艾嘉食堂》及以上臺劇項目的操盤經驗還是很值得仔細研究的,犀牛君后續也會對類似項目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