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熵 茯神
編輯 | 蕨影
人類工業時代的明星企業美國福特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首先使用了流水線模式進行大批量生產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曾講過這樣一句話:Why is it everytime I ask for a pair of hands, they come with a brain attached?(為什么每次我只想要一雙手的時候,來的人總會有個腦袋跟著?)
21世紀的現代化汽車生產線上,福特的夢想幾乎已經成真。小米汽車發布會上宣稱的“76秒生產一輛小米汽車”,靠的就是綜合自動化率超過91%,關鍵工藝自動化率達到100%的智能化工廠。
不過,車企們對于生產效率的追求達到了極致,壓力自然就會傳導到品牌側、銷售端等環節。最近又一次登上熱搜的奇瑞汽車,就是因為華南大區動員會上“奮戰四季度,大干100天”“兩眼一睜,開始競爭”“扛得住給我扛,扛不住給我死扛”等一系列標語。
這與兩個月前被曝出的奇瑞鼓勵“345”工作模式(3個人干5個人活,拿4個人的工資)如出一轍,精準踩在了這一屆打工人的雷區之上。
諸如“大干100天”之類的奮斗口號,過往常見于土木工程類的房地產企業中,短期的雞血效應與互聯網行業前些年常態化的“996福報”相比還是落了下風。
如今風水輪轉到新能源車企上下游的產業鏈中,逐年加劇升級的競爭迫使上游近乎壟斷的電池大廠寧德時代,都在6月份發起“奮斗100天”的號召,身處下游市場漩渦當中的奇瑞汽車,卷出新的高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今年8月長安汽車就在工廠里掛上了“大戰130天,全年任務堅決完成”的標語,奇瑞汽車的沖刺大會還是比同行慢了一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狹義乘用車累計零售1345萬輛,僅僅同比增長了2%。
一邊是整個市場大盤增量見頂,一邊是新能源汽車價格戰不休,奇瑞汽車們的焦慮寫在了臉上。
01 旺季打響生死戰,爆款難尋
車市一直有著“金九銀十”的說法,除了消費者們要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出行添置工具,也有車企們為了沖刺完成年初定下的目標加大促銷力度等因素。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副會長、新能源汽車委員會會長李金勇此前就分析認為,按照以往的經驗,全年汽車銷量往往呈現“前低后高”的態勢,即上半年銷量低、下半年銷量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這一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
今年7月份統計出的半年度數據也顯示,大多數車企與年初立下的豪言壯志相比,年銷量目標完成率僅三成左右,部分車企甚至完成度不到兩成。在這之中,領跑行業的仍是在市場上深耕多年、基數更大的傳統品牌,完成率前四名分別是吉利、奇瑞、比亞迪、長安。
吉利和奇瑞均接近完成了一半的年度目標。但與前者不同的是,奇瑞雖然首次在半年度銷量突破百萬創下歷史新高,卻有五成貢獻來自海外,在國內市場上仍處于追趕的行列。
比奇瑞提前30天喊出口號的長安汽車,在9月的最后一周,甚至發出“周周上新,一路長安”的活動海報,一口氣公布6款新車上市或亮相,分別是深藍L07上市、深藍S05先享搶訂、長安啟源E07開啟預售、第四代CS75PLUS開啟預售、阿維塔07上市、長安啟源A07全新真香版開啟先享預訂。
周遭同行發起的競爭,都在不按常理出牌,心急的奇瑞也只能被趕鴨子上架。去年10月,罕見出山的奇瑞創始人尹同躍對外表示:“2024年,奇瑞在新能源的行業排名上就不會像今年這么客氣了!一定會進入頭部位置。”不過在今年的直播中這位過了退休年齡的老人又坦言:“這是我挺后悔的一段講話,不符合我過去的人設,也不符合我的年齡,六十多歲的人,怎么這么不成熟,還說大話呢?”
奇瑞與比亞迪屬于同一時期開始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直到去年9月份,奇瑞新能源汽車的內部占比僅為7%,遠低于在燃油車市場上多年的老對手吉利、長安和長城。
從今年的銷售數據來看,被奇瑞寄予厚望的獨立電動品牌iCAR上半年累計銷量只有25586臺,尚處于行業的下游水平;集團旗下所有新能源汽車銷量雖然上漲到18.09萬輛,但占比仍不足兩成,最關鍵的還是苦尋一個新能源爆款未果。
奇瑞內部還曾研判,未來國內汽車市場上中國品牌可能只會剩3-5家,合資品牌剩3-5家,大概形成的周期就在2025年前后。今年的第四季度,已然成了各家車企的救命稻草。
02 20年IPO長跑,上市夢難圓
奇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趕了個晚集,喊口號也晚了30天,更落于人后的還是坎坷的上市之路。與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國內汽車巨頭不同,奇瑞成為當中未上市的獨苗。
從2004年第一次傳出謀劃上市的消息,有關奇瑞IPO的新聞在20年間斷斷續續,終究未能落地。去年底又有媒體報道,IDG資本正在考慮以70億元的價格,從現有股東手中收購奇瑞控股集團的股票,子公司奇瑞汽車也將考慮最早于今年提交IPO申請,估值或達1500億元。尹同躍也曾親自在瑤光戰略發布會上表示,“奇瑞汽車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IPO?!?/p>
目標中的時間節點近在咫尺,不管是“345”工作模式還是“大干100天”,背后難免有上市前沖刺業績的壓力推動。不過也有未經證實的揣測指出,為了滿足IPO的合規性要求,奇瑞在要求職工加班后又試圖篡改下班打卡記錄。有去年剛加入奇瑞汽車的應屆畢業生對外吐槽,“每天都不怎么能見到太陽”。
奇瑞汽車在新能源上的掉隊,與上市進程的一再耽擱,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因果關系。
根據奇瑞汽車曾經公開過的投資計劃可以發現,在2008年-2012年期間,奇瑞汽車曾希望募資投入150億元以上規模的資金,來建設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產線的擴張和關鍵零部件總成。
2010年之前的國產自主品牌車企,產品序列大多屬于中低端車型,微薄的利潤又要投入到不斷擴張的產能當中,想要抽出一部分資金押注未來,只能尋求上市等更公開化低成本的途徑。但奇瑞彼時的IPO計劃卻兩度折戟,第一次是2004年的安徽省政府力促奇瑞上市,找來了國元證券和國泰君安兩大券商,但因奇瑞與上汽集團復雜的股權關系暫時擱置;第二次是2007年底重啟的IPO進程,卻迎面撞上了金融危機再次中斷。
后來到了2016年,奇瑞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板塊被曝欲借殼沖擊科創板,最終卻只換來殼方海螺型材的一紙公告稱:“鑒于奇瑞新能源尚未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經董事會決議決定,放棄收購奇瑞新能源。”
反觀新能源造車新勢力中的代表“蔚小理”,都在企業還未盈利之時就獲得了資本市場的助力,快速在市場聲量和品牌心智上反超了一眾傳統車企。
理工男出身的尹同躍又堅持奇瑞自主研發技術的路線,想要持續地在動力系統、智能駕駛等前沿領域實現突破,遲到了20年的IPO更是成了不得不發的弦上之箭。
03 加班風波,效率追求下的生死賽場
或許是不容有失的IPO之路拉滿了壓力,奇瑞又重新撿起工業時代簡單粗暴的管理方法論。
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李學用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奇瑞內部有一個叫“共戰”的制度體系,假期所有領導必須選一個地方去當地車展、當地活動共戰,共戰區域的集客量、傳播量、交易量都要實時通報排名。
名為領導與員工的“共戰”,實則領導對員工的“督戰”。有奇瑞員工在網上爆料,內部的強制加班要求每周加班時長需大于20小時,且沒有加班費,每天僅補貼10元餐補。同時,員工加班調休時間被嚴格限制,還會依照加班時長進行末位淘汰。也有在蕪湖當地奇瑞子公司上班的員工稱,“領導高層有時候會在早晨守在大門口看誰踩點打卡?!?/p>
由新能源汽車發起的革命,把整個汽車市場卷入了避無可避的生死戰場。車企們對外卷品牌營銷、卷新品爆款、卷渠道低價,帶動了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對內卷高管直播、卷員工加班、卷狼性文化,卻并不一定能真正激發團隊的積極性。
內卷的經濟學原理脫胎于農業社會中,生產嚴重依賴于長期來看不可增加的資本即土地。有限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壓力之下,勞動力與畝產不斷提高反而會帶來人均產出的下降,導致整個社會發展水平的停滯不前。
如今人類社會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服務和創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前者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面的交流,后者依賴于人才的集聚,人口密度反而能促進生產率的提高。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奇瑞集團年營收突破3000億,全球員工突破8萬多人,旗下汽車板塊銷量為171萬輛,全年營收1726.6億,在職員工大約占比一半為4.4萬人,其中當年新招員工有2.5萬人。
作為對比,尹同躍想要“看到背影”的比亞迪集團,其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9月13日在微博上表示,今天比亞迪員工總數突破90萬,其中技術研發人員近11萬,是全球研發人員最多的車企。
另外,有奇瑞內部的老員工爆料稱,在奇瑞干到退休的是有,而且還不少,但那些都是以前在奇瑞干了很多年的老人,里面方方面面都是關系和人情。還有就是他們都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了,屬于天然無敵狀態,所以才能安穩混到退休。
社招進去的,想干到退休,基本不可能。
即使假設奇瑞能夠依靠“共戰”“345”“大干100天”等嚴抓考勤的方式激發人效,想要縮短與比亞迪“人海戰術”的差距也非一日之功。
福特公司曾對生產汽車的流水線進行了拆解分析,發現其中有 670 項工作可由無腿的人來干,2360 項可由只有一條腿的人來干,2 項可由無手臂的人來干,715 項可由只有一條手臂的人來干,10 項可由盲人來干。
這也僅局限于生產環節之中。而奇瑞的夢想,大概需要打造一支由不帶大腦的機器人組成的管理以及銷售團隊,才能來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