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垃圾資源化,既是科學,更是藝術”。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林美),一家深耕城市礦山,將垃圾資源化、變腐朽為神奇的中國企業,正持續在印尼建圈造鏈(圈是朋友圈,鏈是產業鏈),——遠赴印尼,解鎖鎳資源難題,開啟綠色革命新篇章。
通過《環球》雜志對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教授的專訪,我們得以了解其及格林美為何成功。
我們先回答三個問題:
為什么遠赴印尼出?!囐Y源。
鎳,是三元動力電池的關鍵元素,續航里程80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必須由高鎳來驅動。而印尼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紅土鎳礦資源,因此格林美的出海選擇,也是其“淘金之地”。
解鎖了什么鎳資源難題——含鎳1.2%以下的低品位鎳礦提煉及利用
印尼雖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紅土鎳礦資源,但因大量開采,含鎳1.5%以上的高品位紅土鎳礦已趨于緊缺。面對這一難題,格林美攻堅克難,用創新技術挖掘印尼廢礦,僅攻克了含鎳1.2%以下的低品位鎳礦提煉的世界級難題,用創新技術挖掘印尼廢礦,合理利用低品位的鎳礦石,把其中鎳鈷錳一起提取,大大降低了低品位鎳礦的開采成本。
此外,格林美還解決了環保問題,使能耗指標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最高降幅達90%,因此成就了多方共贏的佳話,讓以格林美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印尼站穩了腳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正如許開華在專訪表示表示,讓綠色技術輻射到全球,這是中國企業的綠色情懷
開啟綠色革命的哪些篇章——“技術+人才=可持續發展”。
印尼有豐富的鎳資源,但沒有提煉技術,急缺冶金人才。因此,格林美就提出并落實多項為印尼培養人才和技術的舉措,尤其今年8月28日,由格林美、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和中國中南大學合作建設的中國-印尼新能源材料與冶金工程技術聯合研究實驗室正式揭牌運行。
這個聯合實驗室首期投資3000萬美元,配備300余套世界一流的研究設備與檢測儀器,由2個工程實驗研究中心與12個研究室組成。在揭牌儀式上,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強調“實驗室將架起中國技術造福印尼之橋,實現兩國互相成就、共同成長。”
除培養印尼冶金人才,輸出中國技術,推動中印尼友好合作外,格林美還提出了“百千萬培養計劃”,即6年內培養100名工程博士、1000名工程碩士、1萬名工匠,為印尼新能源產業注入強勁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復盤上述案例,不難看出格林美的印尼故事就是一部“建圈造鏈成長史”。許開華生動舉例,“我們在印尼整合萬隆理工學院、當地政府、本土企業進行合作,建造一個技術的開發鏈、一個產業的合作鏈。產業鏈越強大,朋友圈越強大,我們在印尼的發展就越穩固,在全球的競爭力就會提升”。
第一,做順應時代潮流的事。格林美就是綠色生態制造的意思,綠色是我們的底色。經過20年發展,世界進入綠色發展時代,我們的成功是時代推動的。
第二,享受創新政策紅利。近20年來,政府在各個環節上支持綠色產業創新發展,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創新體系,支持科技人員下海創業。
第三,資本市場的創新政策。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放開對民營企業服務,格林美成為循環經濟的上市第一支股。能讓“撿垃圾的”上市,是中國資本市場非常重大的創新舉措。
上述因素同樣適用于格林美在印尼的發展。許開華表示“現在是出海的時代,我們要在“一帶一路”上打造跨國官產學研合作的創新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印尼兩國共贏?!?/p>
因此,在印尼故事的最后,格林美最終不僅與印尼共生共榮,留下本土人才及技術,亦讓自身成為中國企業出海故事中綠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