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晨光
A股休市的“十一”黃金周,港股收獲了大幅增長。
國慶長假最后一日,10月7日開盤,恒指繼續延續了上周五的上漲趨勢,截至收盤,恒生指數突破23000點關口,報收23099.78點,增長1.6%,恒生科技指數報收5386.48點,同比增長3.05%。CHOICE數據顯示,10月份以來,恒生指數累計增長9.3%,恒生科技指數累計增長13.36%。
明日A股開盤會呈現什么發展態勢?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近日國內外眾多機構和經濟研究人士發表了與股市走勢相關的觀點,相關人士普遍認為,政策對股市的大漲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有分析人士認為,后期的政策落地情況對于股市的持續走勢影響較大。
經濟學家、東南大學教授華生近日撰文指出,銀行金融支持措施一宣布,特別是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定公布后,市場立即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暴力反彈。證券市場要真正走好走強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他認為,要清醒地看到,即便是無限的資金供給也會受到市場力量的內在約束,并不能無限推高股價。
“這次國債和信貸支持很聰明的創新設計之處,就在于其精準支持的對象是可以被用來套取利差的藍籌上市公司股票,而不是去鼓勵漫山遍野的大水漫灌,更不是放任場外高杠桿配資導致暴漲暴跌的無序擴張。”他分析道。
華生坦言,無論市場還是監管者都要警惕股市狂飆的失控。隨著經濟基本面逐步改善的波浪式慢牛而不是大起大落,顯然也會是政府和監管者所追求的目標。市場在第一波的刺激性強力反彈后,能否繼續健康發展、實現可持續的趨勢性反轉,取決于財政等相關政策的選項和力度。華生認為,解決任何問題的有效措施不在量多,真正到位的幾個舉措就可以管用見效。因此當前除了對股市下的即刻有效的急救藥,對復雜的經濟政策抉擇更關鍵的是要找準綜合宏觀政策和結構轉型更強勁更聚焦更持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
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認為,當前中國資產當前非常便宜,相信隨后將出臺高度刺激的政策,這些政策將大有幫助,并支持資產價格。他認為,支持市場和創業的政策具有刺激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有益。
“新興市場教父”馬克·麥樸思認為,這一輪刺激措施遠比今年早些時候看到的小規模措施大膽得多。許多一直在等待重新入市的理由的投資者已經抓住了機會,他們害怕錯失良機,而且估值非常便宜。他認為,這些措施需要時間才能完全滲透到實體經濟,尤其是國內投資者,他們才是中國股市的真正推動者。他認為,盡管刺激措施出臺,股市也呈現樂觀態勢,但中國仍然存在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挑戰。
馬克?麥樸思預計股市反彈將為科技和消費品等行業帶來機會,這些刺激措施需要時間才能滲透到更廣泛的經濟領域。“盡管這一刺激措施無疑給市場帶來了快速而猛烈的沖擊,但要將其轉變為持續的牛市仍需要時間?!彼f道。
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近期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政策的意圖就是呵護市場的,且這種趨勢還在增加。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是沒有問題,此前市場震蕩主要是缺乏流動性,及上市公司盈利出現階段性調整。他認為,雖然市場已經漲了很多,但還沒有達到質變,即真正地進入牛市。林園認為,目前A股的位置還是非常低,資產價格也非常便宜。
中信證券研究指出,盡管經歷一輪快速上漲,港股當前估值水平無論比較全球市場還是歷史情況仍處在具備較高性價比的位置,尤其成長及大金融板塊當前的估值更是處于較低的歷史分位。該券商判斷雖然逼空交易推動的上漲最快的階段或已過去,但在政策逐步落地且投資者情緒依舊“興奮”的背景下,港股難言已階段性觸頂,其估值修復行情有望延續至11月初。美國大選結果落地以及港股三季報披露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階段性擾動。
浦銀國際研究認為,隨著全球資金倉位調整中,中國市場獲大幅增持。由于美聯儲降息靴子落地,8月29日至9月25日,大部分主要股票市場均錄得凈流入。值得注意的是,9月26日至10月2日當周,由于中國政府出臺多個重磅經濟刺激政策政策,疊加中東緊張局勢升級,驅使全球資金開始調整倉位,大幅凈流入中國市場,并凈流出美國、日本等股市。根據 EPFR,8月29日至9月25日,被動型外資轉為凈流入,主動型外資凈流出有所放緩。浦銀國際認為,外資仍有較大的回流空間。預期外資回流趨勢將在短期持續,有望進一步延續本輪行情。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近日撰文指出,當前的關鍵問題是,當下市場價格已經比較充分、甚至提前預期并計入了許多利好消息,比如央行對于票據互換機制買股票的論述和股票回購再貸款的論述,以及對于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放開限購的政策。節日期間,這些政策的預期已經紛紛落地,房地產銷售在國慶期間的前三天顯著回暖,雖然之后兩天略顯乏力。周二開盤將舉行的“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會議再次把市場預期打得滿溢。
高盛近日將中國股市評級上調至“超配Overweight”,預計還有15%—20%的漲幅,并將滬深300指數目標點位從4000點上調至4600點。高盛認為,一系列協調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及愿意采取更多措施的跡象),將支持中國股票估值進一步回升的預期,同時也證明了更高的估值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