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朵財經觀察
編輯丨鐸子
今年國慶,你家的旅游業如何了?
旅游從業者們似乎身處兩端。
就在一周前,有媒體在一個近500人的旅游從業者社群中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今年國慶,大家生意怎么樣呀?”
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從業者大吐苦水,有的說“與去年比,感覺一般”,有的說“均價過千的民宿,目前才30%入住率”,還有人質疑“說好的有30萬人要來呢?”
不過,業績雖然平平,但商家們至少還能調侃一句“可能旅游的都開始打地鋪了吧”。還有心情調侃,說明普遍心態不錯,心態不錯就說明至少旅游前景仍然可期。
旅游前景當然可期了,畢竟現在的旅游熱仍在。
據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介紹,國慶黃金周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19.4億人次,平均每天2.77億人次。
根據美團、大眾點評等APP的點評數據顯示,“國慶節出游”搜索量較去年同期上漲近30倍。
人們仍在旅游途中,只不過,方向變了。
以往,每逢黃金周,酒店、機票就會應聲而漲,但今年卻有些出其不意。
就在9月中旬,華貿麗思卡爾頓、瑞吉、麗思卡爾頓、塔拉等國內的諸多知名豪華酒店突然紛紛宣布:國慶不漲價,甚至有部分豪華酒店開始嘗試降價促銷。
當時不少人還沒反應過來。但緊接著,各大數據相繼發布。
飛豬數據顯示,國內酒店均價同比去年下降約4.5%;攜程旗下市場洞察平臺 FlightAI 數據顯示,國內和出境機票價格較去年同期回落均超20%。
可問題來了,明明出游的人增多了,怎么酒店、機票卻都降價了呢?
其實從去年淄博開始,人們就應該注意到一個趨勢:很多人渴望的旅游,已經不僅僅是體驗到未曾體驗的,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用更有性價比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旅游體驗和服務。
比如當時淄博公開燒烤地圖、重新規劃公交路線、高鐵上送伴手禮、呼吁酒店不漲價甚至降價,就連不少當地市民都自發組織接待外來游客……
此后,天水、哈爾濱,再到前段時間因《黑神話:悟空》而爆火的山西,無一不是如此。
根據今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天水市累計接待游客46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億元,即人均帶來的旅游收入約581元。
這些,已經足以說明,當代消費者是愿意去旅游、去消費的,但不那么愿意去慣著那些一言不合就漲價甚至違約低價訂單的商家了。
同時,自從去年國內旅游“報復性反彈”后,大量資本涌入國內旅游市場。僅2023年就出現37.13萬家新注冊的旅游相關企業,同比2022年的新注冊量增長43.82%,哪怕是對比2019年,也有17.80%的增長。
簡單來講,就是從業者增長更多了。
當下旅游市場,有好有壞。
一方面,價格被打下來了,消費者們自然開心,同時更多的入局者帶來更多元、細分的旅游產品,消費者自然也就能有更舒適的體驗。
但對于商家而言,可就不那么舒服了,淘汰賽中要竭盡全力才能存活下來。
在“量與價”的平衡中,對于商家來說,一味降價,顯然不是一個足夠好的商業策略,反而僅僅是向市場妥協的尷尬。
隨著旅客一批批到來,國內旅游市場真實的一面逐漸浮出水面,商家與消費者的心理博弈也開始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