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澤然
當地時間周五,德國汽車制造巨頭大眾汽車集團再次宣布對其年度業績預期進行下調,這是三個月時間內的第二次。
這家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財務挑戰和市場壓力。此次下調反映出大眾在核心乘用車部門的表現不佳,尤其是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即中國的需求疲軟帶來的巨大影響。
大眾表示,在2024財年,公司預計利潤率將降至5.6%,而此前的目標為6.5%至7%。這一數字不僅低于此前的預期,也低于倫敦證券交易所分析師的預估值6.5%。
此外,公司預測2024年的收入將下降0.7%,從2023年的3220億歐元降至3200億歐元。此前,大眾曾表示預計實現5%的年度增長。
這并非大眾首次下調其財務預期。今年7月份,公司因布魯塞爾奧迪工廠的預期成本飆升而被迫下調盈利預測,該工廠正瀕臨關閉的邊緣。
此次下調反映了市場環境的挑戰性,尤其是在“大眾乘用車、大眾商用車及技術部件品牌未達到原始預期”。公司進一步表示,全球交付量預期已從原本預計的增長最多3%下調至900萬輛,而2023年的交付量為920萬輛。
由于表現不佳造成的緊張,大眾在進入今年第三季度后嘗試推動劇烈的內部改革。本月10日,大眾宣布將取消幾十年來在其核心品牌中所實施的就業保障措施,這一措施已實施超過30年。
裁員和工廠關閉的可能性已經成為公司高層討論的議題,但25日與工會的激烈爭執顯示這一計劃的推動具備極大阻力——雙方就薪酬和工作保障問題展開的第一輪談判未能達成一致,工會代表堅持要求加薪7%,并堅決反對任何可能的工廠關閉或大規模裁員,否則將從12月開始進行罷工,以抗議公司可能的裁員和工廠關閉。
大眾人事主管Arne Meiswinkel表示:“國際競爭正威脅要超過我們。我們必須共同努力重組公司,形勢非常嚴峻。”
大眾的困境反映了整個德國汽車制造業面臨的更廣泛挑戰。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尤其是在德系車在其最重要海外市場中國需求的下降,主要汽車公司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也在本月早些時候下調了各自的年度業績預期。
大眾的困境與德國整體工業面臨的挑戰密切相關。德國工業正在與高昂的成本、勞動力短缺以及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作斗爭,導致包括巴斯夫和蒂森克虜伯在內的工業巨頭考慮削減業務規模。
汽車重鎮圖林根州汽車工業協會主席Mathias Hasecke表示,近期“幾乎每天都有來自該州供應商新的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