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在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潮中,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路徑。
煙臺,這座中國東部沿海的重要城市,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豐富的資源稟賦以及堅實的產業基礎,正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力求在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躍升成為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正成為煙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煙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催生了一系列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輝煌篇章。

空間布局繪藍圖,產業新貌展宏圖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煙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征程中,深知合理的空間布局是關鍵。
煙臺以黃渤海新區和高新區為示范引領區,精準定位,科學規劃,形成了中心城區、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三大產業聚集帶。
在中心城區,煙臺聚焦于聚集發展數字經濟、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政策加持下使相關產業得以快速聚集,一些數字經濟企業在政策扶持下迅速成長,帶動了中心城區的產業升級;
在北部沿海,高端石化、復合材料、海洋經濟、有色金屬等標志性產業蓬勃發展,構建起完善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以高端石化產業為例,煙臺為裕龍島一期、萬華新材料產業園等標志性項目提供便捷的審批流程和必要的資金扶持,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預計到2026年,黃渤海南岸萬億級石化產業基地將完成投資4000億元、形成產值5000億元,這將極大地推動煙臺北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而對于南部沿海地區,煙臺則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一代核電、航空航天、氫能及儲能、多彩農業等特色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格局。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煙臺還同步布局了10個未來產業加速園,為新興產業的孵化、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煙臺在主動服務和融入重大戰略上“四向發力”。西向對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參與相關產業合作,拓展市場空間;南向融入青島都市圈,加強與青島的產業協同,實現資源共享;東向推進煙威同城化,打破區域壁壘,促進產業一體化發展;北向開啟煙臺大連雙城聯動,加強與大連在海洋經濟等領域的合作。
這一系列空間布局的優化,不僅為煙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舞臺,更為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其在不同區域呈現出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煙臺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空間布局繪藍圖,產業新貌展宏圖”的深刻內涵。

科技引領強動力,創新驅動鑄輝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煙臺市深知科技創新對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要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煙臺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一方面,煙臺依托頂尖科技人才和團隊,實施了多項重大科技項目。
煙臺依托萬華技術團隊,持續提升其在全球領先的14項技術和突破47項卡脖子技術,不斷鞏固和擴大在高端石化領域的競爭優勢;依托天津大學與明石致遠聯合實驗室,探索石墨烯功能半導體材料技術成果轉化,實現從硅級材料向碳級材料的迭代,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時,煙臺還瞄準光電傳感、微納制造等一批前沿技術,加快研究應用創新突破,通過設立科研專項基金等方式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不斷拓寬產業發展的新邊界,為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東方慧眼”星座計劃是煙臺科技創新的標志性項目之一,該項目由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李德仁院士團隊牽頭,旨在推動遙感技術的創新應用,為煙臺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
另一方面,煙臺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著力增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驅動力。
為吸引高端人才,給予高額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資金,同時解決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煙臺通過持續投入和政策激勵,以創新為源頭活水,不斷激發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使煙臺在科技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高端石化領域,裕龍島一期、萬華新材料產業園等標志性項目相繼投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濰柴(煙臺)新能源動力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加速推進;在高端裝備領域,中集來福士、京魯船業等企業快速成長;在生物醫藥領域,“藍色藥谷”等產業園區加速崛起……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彰顯著煙臺科技創新的輝煌成就和產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產業升級筑基石,政策保障促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煙臺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產業基礎,不斷推動產業升級,才能打造出新質生產力的高地。
在新興產業方面,煙臺實施集群發展工程,引領新興產業融合聚集生態化發展。
其中,生物醫藥產業是煙臺的一大亮點產業。煙臺以建設“藍色藥谷”為契機,聚集了95家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了涵蓋細胞與基因治療、醫用同位素與放射性藥物等六大重點領域的產業集群,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煙臺生物醫藥產業的崛起,還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而在未來產業方面,煙臺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
以新能源汽車“三電”領域為例,煙臺推動濰柴(煙臺)新能源動力產業園一期年內投產,啟動建設萬華新一代電池材料低碳產業園,加快建設通用東岳純電整車、配套電池以及泰和新材間位芳綸等項目,打造千億產業集群。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煙臺加快布局航空航天領域。打造“星箭船網”一體布局的東方航天港、研發設計制造一體發展的空天海裝備制造城、水文氣象監測一體服務的問天探海科創城,通過政策引導產業集聚和技術創新,重點突破以國和一號、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為代表的新一代核電產業,以藍鯨一號、孿生地球、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深海空天產業,以電化學、半導體封裝材料、永磁材料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當然,想要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必須構建完善的要素支撐體系。
為此,煙臺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在區域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努力形成適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性配置。
在要素支撐上,煙臺努力形成適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性配置。加快完成總投資7000億元的核電、海上風電、光伏、LNG、大型煤電機組、區域性儲能中心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啟動總投資超百億的特高壓輸電工程。這些能源項目的建設,將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充足能源和核能蒸汽保障,同時實現大規模“東電西送”“東氣西輸”。
與此同時,煙臺還在交通和基礎設施上也下足了功夫。通過完善交通網絡和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煙臺提高了城市的通達性和承載力,為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保障機制上,煙臺重點形成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致性政策取向。正確處理發展思維和管理思維的關系,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堅持協同發力,堅決避免“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一體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整體合力。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煙臺將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繼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市繁榮與人民幸福的雙贏局面。
我們可以相信,未來的煙臺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為環渤海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經濟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