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田鶴琪
國富氫能繼續沖刺港股IPO。
據香港交易所消息,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富氫能)于9月20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海通國際、中信證券為其聯席保薦人。

該公司曾在今年3月首次遞表港交所,并于8月14日獲得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擬發行不超過約3784萬股普通股。
其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22年6月,國富氫能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同年11月,因其撤回了IPO申請,上交所決定終止對其的上市審核。
折戟A股一年多后,國富氫能選擇“棄A赴港”。
該公司是一家氫能儲運設備制造商,研發及制造全產業價值鏈的氫能核心裝備,用于氫能的制、儲、運、加、用。
天眼查APP顯示,國富氫能成立于2016年6月13日,總部位于江蘇張家港市,注冊資本為9871.056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鄔品芳,當前持股3.6906%。
成立之初,富瑞特裝(300228.SZ)持有國富氫能70%的股權,新云科技持有30%股權。2018年12月,富瑞特裝作價5600萬元,將其當時持有的股權悉數轉讓,正式退出國富氫能。目前新云科技為該公司最大股東,持有20.2823%股份;上海遨問乙期創業投資合伙企業為第二大股東,持股7.2%。
此前,國富氫能已獲多輪投資,投資方包括涌源鏵能、遨問創投、金浦智能、共青城投資、天鷹資本、新鼎資本、暨陽氫能等,估值達38.37億元。
國富氫能目前主要提供四種氫能設備產品,包括: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及相關產品;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氫氣液化及液氫儲運設備;水電解制氫設備及相關產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全球及中國車載高壓儲氫系統的市場規模按銷量計分別由2019年的1.06萬套及3000套增加至2023年的1.54萬套及6100套,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9.7%及19.7%。
全球及中國車載高壓儲氫瓶的市場規模按銷量計分別由2019年的3.36萬個及1.05萬個增加至2023年的6.48萬個及3.72萬個,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7.9%及37.2%。
據招股書披露,國內車載高壓儲氫瓶行業及車載高壓供氫系統行業均相對集中。2023年,按銷售額計,前五大參與者包括國富氫能、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山東奧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占車載高壓儲氫瓶行業市場份額的86.2%。
其中,國富氫能在中國所有車載高壓儲氫瓶供應商中排名第一,占中國車載高壓儲氫瓶行業市場份額的26.2%。
此外,2023年,國富氫能在中國所有車載高壓供氫系統供應商中排名也居首位,占中國車載高壓供氫系統行業市場份額的23.6%。
招股書顯示,在2021-2023年和2024年前五個月,國富氫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29億元、3.59億元、5.22億元和0.64億元。同期,毛利分別約3177.2萬元、3902.2萬元及9336.5萬元和125.4萬元。
該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及相關產品以及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
國富氫能尚未實現盈利。2021年-2023年及2024年前五個月,國富氫能凈虧損分別為7525萬元、9622萬元、7504萬元和9684萬元。

近年來,氫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又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中國氫能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與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去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共建中國氫能高速行動倡議》,旨在推動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創新,京津冀三地將圍繞京津冀高速區域氫能綜合應用場景,打造綠色氫能應用示范標桿。
在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下,氫能產業的發展并未如預期那樣迅速。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氫能相關行業仍處于發展階段,成本相對較高、技術不成熟、市場需求有限、缺乏規模經濟、成本高昂等因素影響行業市場參與者的盈利能力。
例如,與氫能制、儲、用相關的核心技術仍然相對較新和不成熟,導致生產成本較高,氫能的市場需求也仍然有限。若市場采用率不足,則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從而進一步提高氫能的成本。
因此,價值鏈上有許多市場參與者(包括氫燃料電池系統制造商及氫能設備制造商)繼續處于虧損狀態。
國富氫能在風險因素中也提到,凈虧損日后可能還會持續。其無法保證日后將成功執行業務戰略,并自業務運營產生充足收入、自經營活動產生利潤或現金凈流入。
該公司認為,這原因在于產品需求不足、政府對氫能產業及氫能核心裝備產業的政策出現變動、市場競爭加劇、無法控制銷售成本、未能及時或根本無法收回未償還的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等。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及中國的加氫站核心設備市場近年來經歷了快速增長,預計未來中國仍會是最大市場。中國已建加氫站數量已由2019年的56座增加至2023年的428座,復合年增長率為66.3%。
在此背景下,氫能產業的吸引力仍然顯著。今年1月以來,陽光電源、凱立新材、金宏氣體、吉林碳谷、中環環保等九大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將通過募集資金投建氫能項目、投設氫能子公司等方式擴張氫能業務。
目前,估值超過108億元的氫能行業獨角獸重塑能源也在同步沖刺港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