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豹財經社 瀚星
ChatGPT引發的人工智能熱潮被瘋狂追捧一年多后,AI行業開始陷入迷茫。
距離OpenAI發布GPT-4已超過一年半,GPT-5還遲遲不見蹤影,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也沒有全面開放。微軟、英偉達的市值均較今年上半年的高點回落10%以上,資本市場開始對持續高投入所能產生的回報產生懷疑。
華爾街對沖基金Elliott Management提醒它的投資者,人工智能的許多應用可能永遠不會具有成本效益,永遠不會實際正常工作,它只會消耗太多能源,或者將被證明是不可信賴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云仍然開了一場“AI濃度爆表”的云棲大會。
與去年云棲大會的相同之處在于,AI依舊是今年的主角,但配角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理想、生態、技術,而是來自AI創業公司、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等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他們穿梭在各個展廳,少了幾分對技術的癡迷,多了一些對錢的焦慮。
與之相映射,在臺上,阿里云分享著AI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探討商業化前景。
“過去22個月,AI發展的速度超過任何歷史時期,但我們現在依然還處在AGI變革的早期階段。”一向很少公開露面的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在云棲大會上試圖給行業送上一顆定心丸。
理想為現實讓位
此次云棲大會設置了三個展館,分別是1號“人工智能+”館、2號“計算”館,以及3號“前沿應用”館。其中,前兩個展館均位于主會場旁邊,而3號展館需要在園區步行大約15分鐘才能達到。
在臺風“普拉桑”的影響下,9月19日云棲大會開幕當天,杭州一整天都在斷斷續續地下著大雨,這讓參會者在各個場館之間的通行極為不便。即便如此,距離最遠的3號館還是擠滿了人。
“那些大模型展館的東西都看膩了,想看看應用館有什么新東西。”一位冒雨前來的參會者告訴雪豹財經社。
在形形色色的AI相關展會或論壇上,進門兩塊大屏已是標配,一個屏幕顯示全球各個主要大模型的發布時間節點,另一個屏幕顯示Scaling Law(尺度定律,指隨著模型參數量、數據量的提升,性能也會不斷提升)和如何邁向AGI(通用人工智能)。這次的云棲大會1號館也不例外。
但對這些飄渺的理想和一連串大同小異的參數,AI從業者已經越來越不感冒。在此次云棲大會期間,雪豹財經社聽到許多類似的觀點:對千篇一律的AI技術和大模型感到審美疲勞。
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投資人開始關心,AI該如何賺錢。
在前沿應用館里,人型機器人是人氣最高的展臺之一。一位現場工作人員告訴雪豹財經社,他被游客問到最多的問題,是未來的AI人型機器人有哪些商業化路徑,什么時候可以實現商用甚至家用。
一位AI從業者告訴雪豹財經社,現在做AI產品,最關注的數據就是用戶數和留存,“有人用,才有錢賺”。比起從零開發一款AI原生產品,選擇已經擁有龐大用戶基數的產品做AI創新,是ROI更高的選擇。
在前沿應用展館中參展的廠商也大多是這類品牌,包括特斯拉、小鵬汽車、高德地圖、游戲公司米哈游,以及打著中國“游戲+AI”先行者旗號、展臺上擺滿腦白金禮盒的巨人網絡。
在主會場的圓桌論壇上,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被主持人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最近很多投資人都在看DAU、留存率等指標,來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站在擁有AI技術背景的投資者角度,會看哪些指標來做投資決策?
楊植麟認為,DAU和留存率是重要的指標,此外還要參考產品本身是否有價值,以及產品所在的市場規模能否做大。
見AI就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逛遍云棲大會的三個展館,能明顯感受到,這不是一場簡單的AI秀場,而是一場AI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大會。
吳泳銘在云棲大會的發言有個判斷:“很多行業內人士可能一直在想,手機上有什么AI時代創新的超級App。但我們認為,AI最大的想象力絕對不是在手機屏幕上,AI最大的想象力是在通過滲透數字世界、接管數字世界,來改變物理世界,這才是AI最大的想象力。”
AI不能是僅僅停留在數字世界的概念和理想,而應該成為物理世界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
對于AI從業者和投資人來說,投入能獲得相應的回報,是長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對于基礎設施供應商阿里云來說,只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公司和創業者投入AI,它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才是雙贏的局面。
阿里云希望AI不再迷茫
進入2024年下半年,曾經熱捧AI的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AI的商業化能力。
8月初,全球AI巨頭微軟發布Q2財報,一度因云業務增長不及預期和AI相關支出持續攀升,股價大跌7%,市值一夜蒸發2000億美元。
一個月后,AI算力“軍火庫”英偉達一個交易日暴跌9.5%,市值蒸發近3000億美元,相當于3個OpenAI的估值。華爾街多家投行在研報中表達了對于AI投資回報率的擔憂。
引發本輪AI熱潮的明星公司OpenAI,也在頻繁跳票。如果沒有近期發布的o1模型,這家AI領頭羊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并沒有發布明顯超越GPT-4的下一代大模型。
此外,AI的商業化進展緩慢。從AI軟件應用到AI硬件,時至今日依舊沒有跑出一款現象級產品,甚至AI產品在營銷側的成本還在水漲船高。有媒體報道稱,AI創業公司月之暗面在B站的獲客成本高達30元/人。
一邊是技術進步的緩慢,另一邊是對AI變現能力的焦慮,整個行業開始陷入迷茫。
AI產品通常由三部分構成:最底層的算力層、模型層和應用層。阿里云主要定位于AI時代的算力基礎設施。用的人越多,基礎設施的價值就越大。
因此,在今年的云棲大會,阿里云在展示AI與產業相融合的商業化前景的同時,也要為陷入迷茫的AI行業加油打氣。
吳泳銘在會上透露,新增算力市場上,超過50%的新需求由AI驅動產生,AI算力需求已經占據主流地位,且這一趨勢還會持續擴大。“過去一年,阿里云投資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旺盛需求。”
除了投入真金白銀來提升AI基礎設施建設,阿里云還把算力和模型的調用價格一降再降,減少AI創業者的負擔。
在云棲大會上,阿里云CTO周靖人發布了性能接近GPT-4o的開源大模型Qwen 2.5,擁有0.5B到72B參數規模的多個版本,并再次宣布大幅降價。Qwen系列主力模型降價85%,百萬tokens價格降低至0.3元。
周靖人表示,這些動作會進一步刺激開發者和各行各業客戶使用大模型的需求。
過去一年,阿里云進行過數輪降價。整個大模型市場也經歷了長時間的價格戰。字節跳動旗下云服務平臺火山引擎、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和騰訊云,先后把大模型推理算力價格下降了90%以上。
但阿里云在19日的大會上也表示,大模型降價主要是通過技術優化實現的,并不是在打價格戰。
在剛剛過去的Q2,阿里云智能集團實現營收265億元,同比增速提升至5.7%,同時經調整的EBITA利潤率達到8.8%,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在財報電話會上,一位分析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阿里云核心的公共云產品利潤率到底可以達到什么水平?阿里管理層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但表示公共云產品會進行更持續的長期投入,并維持一個健康的利潤率。
作為對比,海外公共云廠商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利潤率在30%左右。
這也許是下一個階段阿里云與AI行業面對的共同挑戰:在規模做大之后,如何賺錢?如何賺到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