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融資、投流、造血,大模型“新星”開啟變現競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融資、投流、造血,大模型“新星”開啟變現競速

與大廠搶蛋糕,創業公司們壓力都不小。

文 | 連線Insight 王慧瑩

編輯 | 子夜

被稱為“AI大模型應用元年”的2024年已過半,行業變化太快,充斥著各種聲音。

原本漫長的技術發展周期,在大模型身上被裝上了加速鍵。從卷參數、到卷應用,短短兩年時間,玩家“百模大戰”、資本烈火烹油,都在探索,又備受質疑。

步入下半年,整個行業的風向更加微妙。

分析機構Similarweb的最新數據指出ChatGPT網站的月度訪問總量遭遇斷崖式暴跌;OpenAI發布新品的節奏明顯變慢;英偉達股價震蕩,跌出美股市場的單日最高值;在國內也不乏給大模型“潑冷水”的大佬們……

另一方面,國內大模型“新星”仍炙手可熱。月之暗面被曝騰訊入局投資的消息,公司投后估值已達30億美元;智譜AI拿到新一輪融資,金額高達數十億元,投前估值200億元;李飛飛首次創業項目World Labs宣布獲得2.3億美元融資,背后站著英偉達。

行業正陷入“冰與火”的焦灼之中。而這背后,是市場逐漸對大模型祛魅,資本也回歸理性,也只有當熱潮退去,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或應用才會浮現出來。

但無論是哪個階段,商業化都是大模型行業反復提到的話題。大模型的特殊性在于“燒錢”,技術上的研發成本,應用上的運行成本,每一步都少不了真金白銀的支持,這也是大模型企業們的“緊箍咒”。

尤其是像月之暗面、智譜AI這樣的創業企業,它們不及巨頭們的資金雄厚、資源豐富,如果一味地依賴融資輸血,無法無法自我造血,則勢必會被淘汰。

潮水方向的變化推著大模型行業向前走。從“百模大戰”走到“應用之戰”,大模型行業即將進入新的階段,而這個階段,除了產品、應用外,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變現之路極為重要。

01 “明星企業”,還炙手可熱

近期,2024云棲大會開幕演講上,阿里CEO吳泳銘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去年大模型的數學能力還只是中學生水平,但今天已經可以拿到國際奧賽金牌,尤其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多方面學科,已經接近博士生。

過去22個月,大模型的到來,讓AI的發展速度空前。從百模大戰,到應用大戰,除了互聯網大廠下場做大模型,眾多與AI相關的創業公司涌現出來。

幾輪淘汰賽過后,在我國也誕生了不少明星企業。從“新AI四小龍”,到“AI五小虎”“AI六小強”,這背后都離不開資本的助推。

CBInsights數據顯示,2023全年生成式AI新創在全球獲得約204億美元融資,是2022年36億美元的5倍以上。

到如今,熱潮還在持續。

8月,零一萬物完成新一輪數億美元的融資,最新估值為104億元人民幣;同月,月之暗面也收獲了一輪3億美元的融資;7月,百川智能完成50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并且以200億元估值開啟B輪融資;9月,智譜AI完成10億元融資,投資方包括中關村科學城……

“AI六小強”中,零一萬物、百川智能、智譜AI、月之暗面和Minimax五家公司均在今年獲得億元以上融資,另一家階躍星辰也在今年6月傳出正在進行一輪估值20億美元的新融資。

其中,月之暗面和智譜AI莫過于是最受資本偏愛的兩家公司。

回顧月之暗面的融資之路,不乏知名投資機構和互聯網大廠。

2023年6月,月之暗面首獲超2億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彼時估值為3億美元;同年7月,月之暗面獲得來自美團龍珠、藍馳創投等投資方的A輪融資;今年2月,月之暗面收獲超10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小紅書、阿里巴巴,老股東跟投。

值得關注的是,2月份的這筆融資是自ChatGPT出現至今,中國大模型初創公司拿到的最大單輪融資,這也讓月之暗面的估值躍至25億美元。

資本的偏愛,讓月之暗面的估值水漲船高。8月份投資過后,其投后估值達到33億美元(210億元),領跑“AI六小強”。

另一邊,躋身于“200億”俱樂部的還有智譜AI和百川智能。

9月初,智譜AI以200億元的投前估值,完成了新一輪融資,金額達數十億元,本輪領投方為中關村科學城公司。

據企查查披露的信息顯示,智譜AI已經進行了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基金、光速光合、美團、螞蟻、阿里、騰訊、小米、金山、順為、紅杉、高瓴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7月,百川智能完成了50億人民幣的A2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200億人民幣。此前,百川智能已經在2023年10月官宣了A1輪融資,披露了包括阿里、騰訊、小米等科技巨頭及多家頂級投資機構在內的名單。

兩個月內,中國大模型行業誕生三個估值達到200億元的獨角獸。資本對明星企業青睞的背后,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思考。

最為明顯的一點是,大模型熱潮涌動近兩年,資本追捧領跑的獨角獸,但從整個行業來看,資本卻更為冷靜謹慎。

一方面,大模型“難”。從研發大模型,到落地應用場景,這條路的成功不僅依賴資金的投入和人力的積累,更需要過硬的技術做支撐;另一方面,大模型“貴”。數千萬元一次的訓練成本,尚未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這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資本不敢貿然嘗試。

更關鍵的是,“200億”常常被視作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分水嶺,躋身于200億元俱樂部,資本會對回報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找到屬于自我造血的路。

換句話說,估值到達200億的企業,資本給了你高光時刻,你也要給資本一個滿意的答卷——賺到錢、跑快點。

02 花錢與賺錢并行,“新星們”必須學會變現了

“我們做的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支持。”智譜AI CEO張鵬接受采訪時提到,當前的經濟形勢下,AI的投入又很大,結果跟大家的預期有差距,大家會感受到特別大的壓力和焦慮。

的確,資本迫切的回報周期壓力之下,融資只是獨角獸們拿到大模型船票的第一步,學會賺錢,才是他們的必修課。

告別去年的“百模大戰”,今年大模型行業開始走向應用落地,也就是商業化。和去年技術路線之爭一樣,今年的商業化落地路徑依舊是行業激辯的焦點。

比如在今年智源大會上,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表示,“零一萬物堅決做To C業務,不做賠錢的To B業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院士則認為,在具身智能階段,To B的應用可能會比To C更快落地,“現階段大模型真正賺錢的則在于B端基礎設施層面,包括芯片、硬件、服務器等。”

本質上,是大模型商業化之路的B端和C端之爭。一方認為B端應用相對明確,覆蓋行業廣,能快速實現多個場景的應用,C端競爭大,想要跑出一個爆款應用時間成本較高;另一方認為,行業內卷加劇價格戰,B端大模型利潤被壓縮,而C端能更快地看到收益。

這個思路之下,國內初創大模型廠商最初商業化主要分兩個陣營,一種是像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萬物這樣以C端業務為主的公司;另一種是兼顧B端和C端兩條腿走路,以智譜AI、MiniMax為代表。

說起C端大模型應用,最廣為市場熟知的,莫過于月之暗面的Kimi。2023年10月,Kimi橫空出世,憑借出色的長文本能力成為當下的爆款,隨后月之暗面又將Kimi的長文本能力提升10倍,并迅速進行產品迭代和優化。

數據顯示,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Kimi的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50.83萬、112.85萬和298.46萬人。尤其是在2024年2月,用戶數幾乎是2023年12月的近6倍。

Kimi的火爆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的是,C端市場雖然距離消費者更近,收益更快,但入局的玩家很多,距離真正的超級應用出現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誰都有突圍的機會,誰都不能松懈。

當下,大模型在C端市場的營收模式較為單一,除了訂閱費之外,其他收費模式目前都在探索之中。比如,Kimi此前推出“給Kimi加油”的付費選項,金額從5.2元到399元不等,類似于“打賞”模式,以此探索新的商業化。

另一邊,像智譜AI這類B端業務商業化進展更快的廠商,則將重點放在了大模型生態上。

自智譜AI成立以來,一直將OpenAI作為追趕目標。截至目前,智譜AI已經打造了完整對標OpenAI的模型產品,包括AI提效助手智譜清言、高效率代碼模型CodeGeeX、多模態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圖模型CogView等。

智譜AI CEO張鵬多次強調,與C端市場相比,B端市場的付費意愿更為強烈。這一路徑下,智譜AI圍繞B端市場做了很多布局。

比如,提出“模型即服務”的理念,通過將大模型封裝成開放平臺,提供API給開發者和企業調用,按照調用量進行付費;針對中大型企業對數據安全的需求,智譜AI提供云端私有化部署方案,幫助用戶在云端開辟專門的模型專區。

無論是哪種路徑,初創企業的想法都是賺到錢,但問題也都一樣棘手。C端商業化面臨用戶留存低、獲客成本高的難題;B端商業化面臨行業價格戰,初創公司壓力不小。

這時候,B端和C端兩條腿走路是一些廠商的思路。

今年8月,月之暗面發布Kimi企業級API,繼續發力B端市場。相較于覆蓋to C需求的通用模型,企業級模型推理API有著更高等級的數據安全保障和并發速率,用以支持企業內部的復雜工作流和大規模的數據處理需求;

同時,智譜AI也開始探索C端業務的研發和落地。

今年7月,智譜AI發布生成視頻模型清影正式上線,生成6秒視頻只需要30秒的時間;8月,智譜清言APP上線視頻通話功能。

另一家獨角獸MiniMax,在產品上也是C端和B端雙向布局的策略。面向C端,有角色扮演類AI聊天應用Glow、沉浸式AI內容社區產品“星野”、支持論文寫作的“海螺AI”等;面向B端,MoE大語言模型abab 6、abab 6.5相繼發布,并計劃開放API。

從爆火至今,大模型經歷了很多個重要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參數到應用的演變,大模型跑得快的標準正變成好用和實用。行業的共識在于,通用大模型公司的能力水平再高,最終也要依靠商業化造血。

當下,幾乎所有初創大模型廠商的收入規模都遠遠不足以支撐自己的估值,各大應用又陷入同質化的競爭,如何在花錢的同時學會賺錢,是他們過去及未來探索商業化的核心,畢竟時間不等人。

03 與大廠“搶蛋糕”,大模型新星都有壓力

大模型浪潮之下,互聯網巨頭和初創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說去年技術層面是大模型的資格賽,那今年應用層面已經到了決賽階段。

很難說,面對資源更豐富、生態更完整的大廠,僅靠資本輸血的初創企業會沒有壓力。

于初創企業而言,首當其沖的就是高昂的大模型訓練成本、逐漸上漲的應用獲客成本。

即便是OpenAI,外媒援引OpenAI未公開的內部財務數據,稱OpenAI今年還將面臨高達50億美元的虧損,其中,全年收入估計在35億美元~45億美元之間,但運營成本卻或達85億美元,其中推理成本為40億美元。

進入今年,大模型內卷加劇,加之大模型應用用戶留存低,為了拉新,大模型C端應用卷出新高度。

以Kimi為例,據智能涌現報道,Kimi每通過B站獲得一名注冊用戶,月之暗面起碼要支付30元的費用。Similarweb的監測數據顯示,在B站推廣后的2024年3月,Kimi的訪問量就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增幅一度達到402.9%,并且與智譜AI的智譜清言、MiniMax的海螺AI,拉開了一個量級的差距。

從線上的B站、小紅書、抖音,到線下地鐵、寫字樓,大模型行業掀起了廣告營銷之戰。效果也很顯著,據Similarweb統計,AI五小龍(智譜AI、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月之暗面)產品的總訪問量,在6個月內暴漲了963%。

只是,動輒上億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換來用戶長久的消費意愿,留存依舊是大模型廠商的未知數。

到了今年,關于賺錢的問題更加棘手。五月,字節、阿里、百度、騰訊等廠商都將主力模型的API價格普遍下調了90%以上,大模型也正式進入價格戰之中。

有些選擇跟進。智譜AI一個月里兩次下調價格;MiniMax悄然啟動了注冊認證贈送1億tokens,以及TPM擴容不收費的活動;Kimi 開放平臺的上下文緩存Cache存儲費用降價50%。

有些則選擇堅守。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公開表態不會跟風降價;零一萬物CEO李開復直言“國內大模型市場瘋狂降價是雙輸的打法”。

無論是降價與否,創業公司都要面臨一個問題是:下一筆融資在哪?

這背后,是初創企業們集體的焦慮。一旦沒有用戶,初創企業就失去了訓練算力的數據,更就失去了投資人的熱情,而這將直接將他們推到懸崖邊上。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指出,投資國內大模型公司可能根本賺不到錢。他認為,更令大模型公司“尷尬”的是,即使有公司愿意砸錢,投入幾千萬美元后,遇到別人開源,也相當于白費錢。

今年6月,高盛的一篇《投資太多,收益太少》文章直言,大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投入1萬億美元在AI相關的東西上,比如數據中心、芯片和電網。但到現在為止,這些錢除了讓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點,沒看到其他明顯的成果。

從目前市場反應看,大廠基本將能入局的公司都入局了,初創企業很難再拿到大廠的錢,加之投資市場熱情有限,如果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那未來能否活下去都存在挑戰。

參考國外獨角獸的發展路徑,被大公司收購可能性更大。但能否賣上好價格,能否找到好買家,也都是未知數。

目前,海外市場Character.AI以縮水50%的估值賣身谷歌,Inflection與Adept相繼被微軟與亞馬遜收入囊中;Reka AI則仍在尋找買家、Runway陷入刪庫跑路”風波、Stability AI在管理層大換血后再傳資金鏈斷裂消息。

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不意味能一起到達終點。相比于大廠,即便是大模型業務虧損,也可以通過生態下的其他業務補足;而創業公司只有邊融資邊賺錢,用產品實力獲客,才能與大廠抗衡。

這場戰役,雖然短期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但激烈的淘汰賽在所難免,每個玩家都必須在今年全力奔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连线Insi...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上海
连线Insight致力于洞察最新的商业世界变动,深度剖析新经济公司的发展历程。 连线Insight团队创始人为林辉,其同时是扑克财经创始人兼CEO。联合创始人、主编为叶丽丽,曾任财经天下记者、华尔街见闻全天候科技资深编辑、锌财经主编,其编辑作品多次获得今日头条优质长文、入选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创始团队同时由多位在媒体行业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共同组成。 我们致力于产出客观、深度原创报道,希望还原事实,直击本质。

下載界面新聞

融資、投流、造血,大模型“新星”開啟變現競速

與大廠搶蛋糕,創業公司們壓力都不小。

文 | 連線Insight 王慧瑩

編輯 | 子夜

被稱為“AI大模型應用元年”的2024年已過半,行業變化太快,充斥著各種聲音。

原本漫長的技術發展周期,在大模型身上被裝上了加速鍵。從卷參數、到卷應用,短短兩年時間,玩家“百模大戰”、資本烈火烹油,都在探索,又備受質疑。

步入下半年,整個行業的風向更加微妙。

分析機構Similarweb的最新數據指出ChatGPT網站的月度訪問總量遭遇斷崖式暴跌;OpenAI發布新品的節奏明顯變慢;英偉達股價震蕩,跌出美股市場的單日最高值;在國內也不乏給大模型“潑冷水”的大佬們……

另一方面,國內大模型“新星”仍炙手可熱。月之暗面被曝騰訊入局投資的消息,公司投后估值已達30億美元;智譜AI拿到新一輪融資,金額高達數十億元,投前估值200億元;李飛飛首次創業項目World Labs宣布獲得2.3億美元融資,背后站著英偉達。

行業正陷入“冰與火”的焦灼之中。而這背后,是市場逐漸對大模型祛魅,資本也回歸理性,也只有當熱潮退去,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或應用才會浮現出來。

但無論是哪個階段,商業化都是大模型行業反復提到的話題。大模型的特殊性在于“燒錢”,技術上的研發成本,應用上的運行成本,每一步都少不了真金白銀的支持,這也是大模型企業們的“緊箍咒”。

尤其是像月之暗面、智譜AI這樣的創業企業,它們不及巨頭們的資金雄厚、資源豐富,如果一味地依賴融資輸血,無法無法自我造血,則勢必會被淘汰。

潮水方向的變化推著大模型行業向前走。從“百模大戰”走到“應用之戰”,大模型行業即將進入新的階段,而這個階段,除了產品、應用外,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變現之路極為重要。

01 “明星企業”,還炙手可熱

近期,2024云棲大會開幕演講上,阿里CEO吳泳銘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去年大模型的數學能力還只是中學生水平,但今天已經可以拿到國際奧賽金牌,尤其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多方面學科,已經接近博士生。

過去22個月,大模型的到來,讓AI的發展速度空前。從百模大戰,到應用大戰,除了互聯網大廠下場做大模型,眾多與AI相關的創業公司涌現出來。

幾輪淘汰賽過后,在我國也誕生了不少明星企業。從“新AI四小龍”,到“AI五小虎”“AI六小強”,這背后都離不開資本的助推。

CBInsights數據顯示,2023全年生成式AI新創在全球獲得約204億美元融資,是2022年36億美元的5倍以上。

到如今,熱潮還在持續。

8月,零一萬物完成新一輪數億美元的融資,最新估值為104億元人民幣;同月,月之暗面也收獲了一輪3億美元的融資;7月,百川智能完成50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并且以200億元估值開啟B輪融資;9月,智譜AI完成10億元融資,投資方包括中關村科學城……

“AI六小強”中,零一萬物、百川智能、智譜AI、月之暗面和Minimax五家公司均在今年獲得億元以上融資,另一家階躍星辰也在今年6月傳出正在進行一輪估值20億美元的新融資。

其中,月之暗面和智譜AI莫過于是最受資本偏愛的兩家公司。

回顧月之暗面的融資之路,不乏知名投資機構和互聯網大廠。

2023年6月,月之暗面首獲超2億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真格基金和紅杉中國,彼時估值為3億美元;同年7月,月之暗面獲得來自美團龍珠、藍馳創投等投資方的A輪融資;今年2月,月之暗面收獲超10億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小紅書、阿里巴巴,老股東跟投。

值得關注的是,2月份的這筆融資是自ChatGPT出現至今,中國大模型初創公司拿到的最大單輪融資,這也讓月之暗面的估值躍至25億美元。

資本的偏愛,讓月之暗面的估值水漲船高。8月份投資過后,其投后估值達到33億美元(210億元),領跑“AI六小強”。

另一邊,躋身于“200億”俱樂部的還有智譜AI和百川智能。

9月初,智譜AI以200億元的投前估值,完成了新一輪融資,金額達數十億元,本輪領投方為中關村科學城公司。

據企查查披露的信息顯示,智譜AI已經進行了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基金、光速光合、美團、螞蟻、阿里、騰訊、小米、金山、順為、紅杉、高瓴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7月,百川智能完成了50億人民幣的A2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200億人民幣。此前,百川智能已經在2023年10月官宣了A1輪融資,披露了包括阿里、騰訊、小米等科技巨頭及多家頂級投資機構在內的名單。

兩個月內,中國大模型行業誕生三個估值達到200億元的獨角獸。資本對明星企業青睞的背后,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思考。

最為明顯的一點是,大模型熱潮涌動近兩年,資本追捧領跑的獨角獸,但從整個行業來看,資本卻更為冷靜謹慎。

一方面,大模型“難”。從研發大模型,到落地應用場景,這條路的成功不僅依賴資金的投入和人力的積累,更需要過硬的技術做支撐;另一方面,大模型“貴”。數千萬元一次的訓練成本,尚未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這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資本不敢貿然嘗試。

更關鍵的是,“200億”常常被視作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分水嶺,躋身于200億元俱樂部,資本會對回報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找到屬于自我造血的路。

換句話說,估值到達200億的企業,資本給了你高光時刻,你也要給資本一個滿意的答卷——賺到錢、跑快點。

02 花錢與賺錢并行,“新星們”必須學會變現了

“我們做的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支持。”智譜AI CEO張鵬接受采訪時提到,當前的經濟形勢下,AI的投入又很大,結果跟大家的預期有差距,大家會感受到特別大的壓力和焦慮。

的確,資本迫切的回報周期壓力之下,融資只是獨角獸們拿到大模型船票的第一步,學會賺錢,才是他們的必修課。

告別去年的“百模大戰”,今年大模型行業開始走向應用落地,也就是商業化。和去年技術路線之爭一樣,今年的商業化落地路徑依舊是行業激辯的焦點。

比如在今年智源大會上,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表示,“零一萬物堅決做To C業務,不做賠錢的To B業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院士則認為,在具身智能階段,To B的應用可能會比To C更快落地,“現階段大模型真正賺錢的則在于B端基礎設施層面,包括芯片、硬件、服務器等。”

本質上,是大模型商業化之路的B端和C端之爭。一方認為B端應用相對明確,覆蓋行業廣,能快速實現多個場景的應用,C端競爭大,想要跑出一個爆款應用時間成本較高;另一方認為,行業內卷加劇價格戰,B端大模型利潤被壓縮,而C端能更快地看到收益。

這個思路之下,國內初創大模型廠商最初商業化主要分兩個陣營,一種是像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萬物這樣以C端業務為主的公司;另一種是兼顧B端和C端兩條腿走路,以智譜AI、MiniMax為代表。

說起C端大模型應用,最廣為市場熟知的,莫過于月之暗面的Kimi。2023年10月,Kimi橫空出世,憑借出色的長文本能力成為當下的爆款,隨后月之暗面又將Kimi的長文本能力提升10倍,并迅速進行產品迭代和優化。

數據顯示,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Kimi的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50.83萬、112.85萬和298.46萬人。尤其是在2024年2月,用戶數幾乎是2023年12月的近6倍。

Kimi的火爆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的是,C端市場雖然距離消費者更近,收益更快,但入局的玩家很多,距離真正的超級應用出現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誰都有突圍的機會,誰都不能松懈。

當下,大模型在C端市場的營收模式較為單一,除了訂閱費之外,其他收費模式目前都在探索之中。比如,Kimi此前推出“給Kimi加油”的付費選項,金額從5.2元到399元不等,類似于“打賞”模式,以此探索新的商業化。

另一邊,像智譜AI這類B端業務商業化進展更快的廠商,則將重點放在了大模型生態上。

自智譜AI成立以來,一直將OpenAI作為追趕目標。截至目前,智譜AI已經打造了完整對標OpenAI的模型產品,包括AI提效助手智譜清言、高效率代碼模型CodeGeeX、多模態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圖模型CogView等。

智譜AI CEO張鵬多次強調,與C端市場相比,B端市場的付費意愿更為強烈。這一路徑下,智譜AI圍繞B端市場做了很多布局。

比如,提出“模型即服務”的理念,通過將大模型封裝成開放平臺,提供API給開發者和企業調用,按照調用量進行付費;針對中大型企業對數據安全的需求,智譜AI提供云端私有化部署方案,幫助用戶在云端開辟專門的模型專區。

無論是哪種路徑,初創企業的想法都是賺到錢,但問題也都一樣棘手。C端商業化面臨用戶留存低、獲客成本高的難題;B端商業化面臨行業價格戰,初創公司壓力不小。

這時候,B端和C端兩條腿走路是一些廠商的思路。

今年8月,月之暗面發布Kimi企業級API,繼續發力B端市場。相較于覆蓋to C需求的通用模型,企業級模型推理API有著更高等級的數據安全保障和并發速率,用以支持企業內部的復雜工作流和大規模的數據處理需求;

同時,智譜AI也開始探索C端業務的研發和落地。

今年7月,智譜AI發布生成視頻模型清影正式上線,生成6秒視頻只需要30秒的時間;8月,智譜清言APP上線視頻通話功能。

另一家獨角獸MiniMax,在產品上也是C端和B端雙向布局的策略。面向C端,有角色扮演類AI聊天應用Glow、沉浸式AI內容社區產品“星野”、支持論文寫作的“海螺AI”等;面向B端,MoE大語言模型abab 6、abab 6.5相繼發布,并計劃開放API。

從爆火至今,大模型經歷了很多個重要節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參數到應用的演變,大模型跑得快的標準正變成好用和實用。行業的共識在于,通用大模型公司的能力水平再高,最終也要依靠商業化造血。

當下,幾乎所有初創大模型廠商的收入規模都遠遠不足以支撐自己的估值,各大應用又陷入同質化的競爭,如何在花錢的同時學會賺錢,是他們過去及未來探索商業化的核心,畢竟時間不等人。

03 與大廠“搶蛋糕”,大模型新星都有壓力

大模型浪潮之下,互聯網巨頭和初創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說去年技術層面是大模型的資格賽,那今年應用層面已經到了決賽階段。

很難說,面對資源更豐富、生態更完整的大廠,僅靠資本輸血的初創企業會沒有壓力。

于初創企業而言,首當其沖的就是高昂的大模型訓練成本、逐漸上漲的應用獲客成本。

即便是OpenAI,外媒援引OpenAI未公開的內部財務數據,稱OpenAI今年還將面臨高達50億美元的虧損,其中,全年收入估計在35億美元~45億美元之間,但運營成本卻或達85億美元,其中推理成本為40億美元。

進入今年,大模型內卷加劇,加之大模型應用用戶留存低,為了拉新,大模型C端應用卷出新高度。

以Kimi為例,據智能涌現報道,Kimi每通過B站獲得一名注冊用戶,月之暗面起碼要支付30元的費用。Similarweb的監測數據顯示,在B站推廣后的2024年3月,Kimi的訪問量就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增幅一度達到402.9%,并且與智譜AI的智譜清言、MiniMax的海螺AI,拉開了一個量級的差距。

從線上的B站、小紅書、抖音,到線下地鐵、寫字樓,大模型行業掀起了廣告營銷之戰。效果也很顯著,據Similarweb統計,AI五小龍(智譜AI、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月之暗面)產品的總訪問量,在6個月內暴漲了963%。

只是,動輒上億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換來用戶長久的消費意愿,留存依舊是大模型廠商的未知數。

到了今年,關于賺錢的問題更加棘手。五月,字節、阿里、百度、騰訊等廠商都將主力模型的API價格普遍下調了90%以上,大模型也正式進入價格戰之中。

有些選擇跟進。智譜AI一個月里兩次下調價格;MiniMax悄然啟動了注冊認證贈送1億tokens,以及TPM擴容不收費的活動;Kimi 開放平臺的上下文緩存Cache存儲費用降價50%。

有些則選擇堅守。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公開表態不會跟風降價;零一萬物CEO李開復直言“國內大模型市場瘋狂降價是雙輸的打法”。

無論是降價與否,創業公司都要面臨一個問題是:下一筆融資在哪?

這背后,是初創企業們集體的焦慮。一旦沒有用戶,初創企業就失去了訓練算力的數據,更就失去了投資人的熱情,而這將直接將他們推到懸崖邊上。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曾指出,投資國內大模型公司可能根本賺不到錢。他認為,更令大模型公司“尷尬”的是,即使有公司愿意砸錢,投入幾千萬美元后,遇到別人開源,也相當于白費錢。

今年6月,高盛的一篇《投資太多,收益太少》文章直言,大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投入1萬億美元在AI相關的東西上,比如數據中心、芯片和電網。但到現在為止,這些錢除了讓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點,沒看到其他明顯的成果。

從目前市場反應看,大廠基本將能入局的公司都入局了,初創企業很難再拿到大廠的錢,加之投資市場熱情有限,如果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那未來能否活下去都存在挑戰。

參考國外獨角獸的發展路徑,被大公司收購可能性更大。但能否賣上好價格,能否找到好買家,也都是未知數。

目前,海外市場Character.AI以縮水50%的估值賣身谷歌,Inflection與Adept相繼被微軟與亞馬遜收入囊中;Reka AI則仍在尋找買家、Runway陷入刪庫跑路”風波、Stability AI在管理層大換血后再傳資金鏈斷裂消息。

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不意味能一起到達終點。相比于大廠,即便是大模型業務虧損,也可以通過生態下的其他業務補足;而創業公司只有邊融資邊賺錢,用產品實力獲客,才能與大廠抗衡。

這場戰役,雖然短期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但激烈的淘汰賽在所難免,每個玩家都必須在今年全力奔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山县| 高邑县| 武山县| 伊春市| 司法| 涞源县| 开化县| 楚雄市| 高尔夫| 广平县| 浦北县| 阿拉善右旗| 和静县| 莱阳市| 监利县| 微山县| 临沂市| 巨野县| 利辛县| 潜山县| 林甸县| 宁安市| 高陵县| 泸水县| 涪陵区| 綦江县| 庆云县| 哈尔滨市| 格尔木市| 沙坪坝区| 榆树市| 宜兰市| 芒康县| 济源市| 宁海县| 吉木乃县| 丹棱县| 门源| 纳雍县| 屏南县| 南开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