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Sight 柯基
9月20日早8點,iPhone 16系列在各大蘋果門店正式發售,兩個小時后的10:08,華為MateXT非凡大師也正式開售。
蘋果、華為兩大全球消費電子巨頭的正面對碰,并沒有出現“火星撞地球”般的激烈場景,在場面上,華為幾乎取得了碾壓式的勝利。
與往年大為不同,這一次的黃牛幾乎沒有在iPhone 16上賺得太多實惠,相反,華為MateXT非凡大師在咸魚等二手渠道上,加價萬元的比比皆是。
這對于長期依賴蘋果的“果鏈”企業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原本期待的一個強周期,讓蘋果在友商的壓力之下,硬是跑出了一個弱周期。
被“半成品”拖累
iPhone 16這一次主打的是AI概念,被蘋果定義為新一輪的“超級周期”。
按照以往蘋果的市場表現,所主打的全新市場概念,會引發整個“果鏈”的狂歡,類似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這樣的“果鏈”巨頭,也將直接獲益。
以歌爾股份擅長的聲學方面為例,由于語音交互功能的提升,所有iPhone 16機型均將顯著升級麥克風規格。每部iPhone 16的麥克風單價將較iPhone 15至少高出100%—150%。
倘若iPhone 16大賣,那么歌爾股份必然會賺得盆滿缽滿。
但實際體驗下來,iPhone 16提供給用戶的AI體驗,只能算作一個“半成品”。
蘋果方面表示,iPhone 16是為 Apple Intelligence 從頭開始打造的,由A18芯片架構提供支持。
但是,Apple Intelligence 暫時只支持英語,中文等其他語言版本需要等到明年。加上電子化 SIM 卡(eSIM,是一種內嵌在設備中的數字 SIM 卡,取代了傳統的物理 SIM 卡。)技術無法在國內使用,可以說,iPhone16最核心的兩個功能遭到閹割,令消費者對iPhone16的期待值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iPhone 16是以“半血”狀態來迎戰華為Mate XT非凡大師等競品,核心賣點的暫時缺位,有可能會引發銷量下滑。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iPhone 16系列在首周末全球預購銷量達到3700萬部,同比去年iPhone 15系列的銷量下降了12.7%。這一消息直接導致蘋果市值在一周內蒸發了約690億美元,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相比之下,華為Mate XT非凡大師自9月7日開始接受預約以來,吸引了高達625.9萬的預約用戶,成為市場上的熱門選擇,在9月20日正式開售后,所有產品幾乎“秒沒”。
對于依賴蘋果的“果鏈”巨頭來說,在短期內將面臨整體市場大盤的縮水,需要快速尋找到新的市場增量,以對沖iPhone 16銷量下滑帶來的業績風險。
賺辛苦錢
以目前的市場情勢來看,歌爾股份擅長的耳機代工,難言能緩解當下的業績壓力。
在AirPods上,蘋果幾乎延續了在iPhone 16上的“擠牙膏”式創新。
在這一次的蘋果新品發布會上,AirPods 4系列最大的驚喜就是提供了主動降噪的版本,這也是蘋果首次推出半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但實際上,華為在2019年便發布了首款半入耳式主動降噪耳機FreeBuds 3,三星也在隨后發布了Galaxy Buds Live等相似的產品。
2016年,AirPods橫空出世。2017年7月,在一次試驗中,立訊精密以近乎100%的良率,拿下了蘋果第一代AirPods首單。此后立訊精密一直是蘋果Air Pods第一大代工廠商,占據了60%市場份額。
AirPods Pro產品圖
2019年,歌爾股份正式進入AirPods組裝業務,以30%的份額成為全球AirPods第二大代工廠。
2022年11月8日,歌爾股份稱,境外某大客戶通知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稱,歌爾股份暫停生產的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可能為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 Pro 2。
受該事項影響,歌爾股份稱,本次業務變動預計影響2022年度營業收入不超過33億元,直接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約20-24億元。受此影響,公司2022年整體歸母凈利潤驟降59.08%至17.49億元。
此后,市場上關于歌爾股份被“踢出果鏈”的傳聞不斷,雖然公司回應這些消息均為虛假,但難掩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頹勢,最為兇險的時候,公司距離巔峰時期的市值,已接近蒸發1300億元。
“踢出果鏈”的傳聞之所以造成如此“殺傷”,核心原因在于蘋果奉行“低庫存、隨時下單”的JIT(Just in Time)供應鏈模式,且通過精細管理將這一模式做到極致。
一般而言,蘋果僅向供應鏈提供未來三個月內的需求預計情況,需要供應商快速響應。有供應鏈人士對源Sight表示,倘若市場表現不佳,蘋果大概率就會立即下手砍單,且防止被核心供應商裹挾,多采取分散投放的模式。
也就是說,果鏈上的企業基本都是在賺辛苦錢,歌爾股份和蘋果合作的日子里,利潤增速趕不上營收增速,2011-2022年,公司的銷售凈利潤率從13.64%下降到1.71%。
繞不出去的蘋果
對于減少對蘋果的依賴,歌爾股份并非沒有做出過努力。
2013年,在VR風口之下,歌爾股份押寶索尼,與這家公司的PlayStation VR眼鏡簽訂了部分研發、代工業務。2021年,在元宇宙概念盛行之下,歌爾股份重倉Facebook的元宇宙Meta。
2022年年報中,歌爾股份直言將進一步拓展新的業務方向和業務機會,積極把握精密光學器件和模組、傳感器、微系統模組、VR 虛擬現實、AR 增強現實等領域內的新產品機會。
不料,歌爾股份押寶VR以及相關產業落空,行業快速進入下滑周期。根據IDC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AR增強現實設備出貨量約為670萬臺,同比下滑約23.5%。
根據歌爾股份的今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403.82億元,同比下滑10.60%,主要原因便是智能硬件業務營收下降32.31%。
就在歌爾股份陷入困頓之際,又是蘋果站了出來。去年6月的“WWDC2023”,蘋果公司發布了Apple Vision Pro。歌爾股份作為蘋果多年的合作伙伴,成功拿到了Vision Pro的訂單,主要負責供應聲學部件、遮光眼罩以及外接電池模組等。
與Air Pods不同,Apple Vision Pro售價高企。根據相關媒體報道,蘋果頭顯設備Apple Vision Pro起售價為3499美元,折合人民幣超2.5萬元。
截圖來源于蘋果商城
由于售價過高,市場對于Apple Vision Pro銷量預期并不樂觀,集邦咨詢預測Apple Vision Pro2024年銷量約為50萬至60萬臺。相比之下,2022年,Air Pods銷量為8500萬套。
對于供應鏈企業來說,終端的走量意義要遠大于售價。一臺Apple Vision Pro與Air Pods的終端售價差距高達2萬多元,而代工差價不足千元。根據相關機構預測,Apple Vision Pro單臺代工價格為130美元,Air Pods代工價格為93美元,并不比Apple Vision Pro代工低多少。
如此趨勢之下,歌爾股份還是要寄希望蘋果旗下的所有產品線大賣,才能暫時穩住業績。兜兜轉轉之下,歌爾股份這類果鏈巨頭還是離不開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