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1980年代末,上海在謀劃建設世界級城市的過程中,需要集聚全球智慧,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IBLAC,下稱市咨會)應運而生。經過30多年發展,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幅躍升,市咨會是否還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9月22日,在第36次市咨會現場,市咨會前主席、S4 Capital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蘇銘天收到了這個提問。
“當前,保持溝通和交流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蘇銘天充分肯定了市咨會的意義,他表示,在全球經濟放緩、地緣政治的影響下,跨國企業的商業決策變得更加謹慎和挑剔,個體的消費行為也變得更加保守,在這種背景下,市咨會的必要性愈加凸顯。

30多年來,來自市咨會的很多建設性意見,已經付諸實踐,在上海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年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啟動建設十周年。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上海如何以創新驅動增長?在9月22日的市咨會現場,圍繞“引領范式變革,擴大開放合作,深化新時期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一主題,多位學界、企業界嘉賓為上海市長建言獻策。
“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個公司如何才能繁榮發展?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創新。”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普山·杜特在分享了他長期對各國經濟發展的觀察。他引用了一張由經濟學家Danny Quah繪制的地圖指出,世界經濟中心不斷東移,將在2050年轉移到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在此過程中,人口是影響因素之一,但最更為重要的是生產率的提升。

普山·杜特認為,公司有生命周期,年輕會進行突破式創新,中年時會進入漸進性創新,成熟后則會封鎖創新,會通過收購創新公司來實現發展。比如Facebook收購了instagram,微軟“偷”了OpenAI的人才,這些行為導致資源長期扭曲分配。
普山·杜特表示,生產率的提升,需要科創人才、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等方面共同努力。很開心看到上海正前所未有地關注科技創新。
十年來,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形成基本框架,實現了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整體效能的大幅躍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上海首次躋身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五名。數據顯示,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14年的3.66%提高到4.4%左右。
普山·杜特同時建議,創新能力很容易衡量,例如研發支出、專利數量等,但對于通用技術而言,技術擴散能力更為重要,這體現在使用AI、云計算、小語言模型的企業比例。
在力拓集團董事長鮑達民看來,企業創新、研發活動需要的生態要素包括人才密度、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穩定的經濟政策、良好的營商環境、市場規模等。
在這些層面,上海已取得重大進展。以市場規模為例,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從2014年的66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4850億元。外資研發中心從381家增加到累計認證579家,高新技術企業從5333家增加到目前的2.4萬家。
但是,鮑達民認為,上海在人才、資金、監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市場覆蓋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在技術領域,盡管人工智能是核心,但新技術即將出現,例如代理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量子計算、納米技術、材料科學等。

上述差距、轉變和新技術決定了上海需要在以下發面發力,例如上海要更大力度的支持基礎研究,同時建立上海創新成果轉化載體。通過風險投資、資本市場拓展投資者的廣度和深度,還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探索監管便利化制度。
針對上海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鮑達民還建議,在四大新興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領域,上海要制定積極的全球企業研發計劃,同時,更好地利用數據和生態系統數據共享,采用《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議》(DEPA)原則,加速所有行業的低碳轉型。
上海市市長龔正表示,置身大科學時代,上海將把握科學研究范式演進趨勢,增強科技創新的策源能力;聚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著眼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全過程,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錨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目標,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界面新聞在會議現場注意到,來自星展集團、A.P.穆勒-馬士基、德迅集團、達能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日本東芝公司等等跨國公司的高管們,圍繞金融、航運、消費等領域,提出了各自對于上海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建議,其中,人工智能、人才、數字化、營商環境成為高頻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