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白露春分》

新經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4-9
僵硬。七十五歲的李秀梅醒來之后的第一個感覺,明確的感覺,是僵硬,好像被釘子釘在床板上睡了一夜。早上睜了眼,需要將釘子一個個地起出來,奪回一點自由。
衰老使她的生活漸漸演變成一場無聲的戰斗,尤其在入冬以后。
《白露春分》的作者遼京很久以來就想寫一個家庭故事。這本書中,奶奶秀梅的生命正在走向盡頭,她的養老送終問題成為家中人人避之不及的難題,只有孫女佳月經常給予陪伴和關心。秀梅每況愈下,兒女們人心四散,各懷心事和怨懟,世界一點點撕掉迷離的面紗,向長大的人顯露崎嶇的真容。這本書說的是一個家庭故事,或者說一個家庭最終會走向何處的故事。
遼京,小說作者,出版小說集《新婚之夜》《有人跳舞》,長篇小說《晚婚》。
《黑塞四季詩文集》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4-8
赫爾曼·黑塞一直和自然保持著親密的關系,醉心于觀察和描繪著他周圍的自然及其變化。他從四季中汲取靈感,創作了大量構思精巧的詩歌和散文。《黑塞四季詩文集》分為春夏秋冬四冊,展現了黑塞對四季特有魔力的洞察:春天萬物復蘇的急切,夏日景色的繁盛華美,秋天色彩的絢麗變幻,以及冬日雪景的沉思靜謐。
寫夏秋之交時,他長久地凝視一只蝴蝶:“有時候,一只蝴蝶會在晚些時候飛來,飛到它們身邊,或者是一只天蛾,帶著夢幻般的嗡嗡聲飛來,但很快,這傍晚短暫的魔法時光便流逝了;遠處,一排排山峰忽然變得凝重,為黑暗所籠罩;淺綠色的天空中還看不見星星,但能看見從空中匆忙閃過的蝙蝠,轉眼間便消失不見了。”
《本雅明書信集》

[以] 格肖姆·肖勒姆 編注 [德] 特奧多·W.阿多諾 編注
金曉宇 譯
新行思·光啟書局 2024-8
盡管經歷了兩次戰爭、希特勒帝國和流亡,本雅明的很多信件依然被保存了下來。書信成了他的一種文學形式,頌揚了智力的激情——人類的思想即使在面對逆境和悲傷時,也有能力投身于抽象的興趣之中。
本書收錄的本雅明三百多封信件構建出了德國猶太知識分子的消失的世界。我們穿越本雅明完全退隱的歲月,直至他作為作家和記者活躍的時代。對卡夫卡的反思貫穿了這本書;20世紀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家也在信中出沒,比如格哈德·肖勒姆、特奧多·阿多諾、漢娜·阿倫特、貝托爾特·布萊希特、雷納·瑪麗亞·里爾克、恩斯特·布洛赫、卡爾·克勞斯、馬丁·布伯等。即使是這些信中較為隨意和一時樂觀的內容,也籠罩著巨大的悲傷。
本書也是此前曾有廣泛報道的“天才譯者”金曉宇的最新譯著。金曉宇通過自學掌握了英語、日語、德語,十年里,他的翻譯作品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
《自我:與齊格蒙特·鮑曼對談》

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4-8
在某種程度上,“現代史”是一部“自我”的歷史。自我是如何產生的?個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們既矛盾,又迷惘。我們竭盡全力實現自我,卻又想逃離自我內在的空虛。
齊格蒙特·鮑曼是《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的作者,也是21世紀最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之一,他曾與塔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瑞恩·羅德郵件往來,探討“現代人的自我”。二人棋逢對手,一同對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自我——進行梳理,他們的對話囊括了技術更迭、AI、生之短暫、新中產的不穩定、互聯網上的社交現象、失敗的社會表演、不存在的自我實現等等。就“在流動的現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復雜的自我”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對話。
《巴比倫怪物:魏瑪共和國犯罪鑒證實錄》

火與風·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8
作為德國史愛好者,陸大鵬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是魏瑪共和國。在《德意志貴族:一個群體的生活、歷史與命運》里,他用了不少篇幅探討魏瑪共和國時期德意志貴族的生存狀態,其中也包括他們的反革命犯罪活動,比如謀殺民主派人士、藏匿軍火或者參加企圖顛覆共和國的極右翼準軍事組織等。后來,他偶然看了德國電視劇《巴比倫柏林》,又對那一時期的犯罪活動與相應的刑偵工作產生了興趣。
在這本書中,陸大鵬透過彼時最著名的警探恩斯特·甘納特之眼,看到奇詭恐怖的案情探尋、德國警察體系和刑偵技術演進,通過案件觀察一戰到二戰間的德國眾生相。在那樣一個動不動就發生街頭斗毆、政治光譜從極左到極右各種勢力犬牙交錯的高度政治化的社會里,“普通的生活”還在繼續嗎?
《進食問題》

萬千心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24-10
黛比和她的愛人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他們做愛了,她的身體很滿足,但她的內心像是有螞蟻在啃咬。那種感覺說不清道不明,但她知道,一塊蛋糕能夠讓這種感受消停。她說自己有點餓,雖然生理上并沒感到餓,但她還是起身吃了塊蛋糕。這下她就能入睡了,不過睡前又在心里埋怨了自己一番。
女性用行動癥狀——進食——對某個時刻的情感做出反應,起床,打開冰箱,四下找吃的,烤奶酪餅干,如此反反復復。整個體驗就這樣為許多強迫性進食者構建起了時間,填補了空白,成為她們與自己相處的唯一方式。
這是一本將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理論相結合的書,探討了進食問題之下社會文化對女性身體的影響。標題選用“進食問題”而不是“進食障礙”作為標題,是因為考慮到在女性群體中存在著數量龐大的節食者以及為自己的身形感到擔憂的人,不僅需要探究醫學病理方面的成因,還需要探索文化壓力的病態性質。
《音樂三千年》

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4-8
“帕格尼尼的示范效應煽動了一代追星狂的出現,刺激了一個炫耀主義橫行并因被人追捧而自我封神時代的來臨。”“巴赫筆下不僅奔流著整個音樂世界,他更為‘精通’設立了全新且無與倫比的標準。”
在這本《音樂三千年》中,鋼琴家、作曲家斯伊薩科夫不采用音樂史作品編年體的結構,而是以“主題”式的書寫方式,從樂譜的發明、歌劇的誕生、爵士樂的爆發,到性別的解放,講述了人類音樂3000年的變革史,記錄其中10余個改變人類文明的時刻。他提問并試圖回答,音樂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牙齒的困境:美國牙科問題紀實》

萬鏡MirrorForest·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4-9
自1840年世上第一所牙科學校成立至今,現代牙科已走出了很遠,但依然有人因為未經治療的牙齒感染而死去,作為一名記者,瑪麗·奧托試圖用這些故事來串起美國牙科的歷史。
“美國的社會福利計劃不斷強調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牙科護理,窮人和窮忙族發現,改善自己的生活特別困難。在餐廳、零售柜臺或前臺等服務行業工作的競爭中,他們常常被忽略。”
奧托發現,牙病的患病率是一種殘忍的經濟指標。窮人更容易遭受牙痛折磨,他們的口腔健康狀況更糟,很難找到為他們提供治療的牙醫。她反思了美國醫療保健體系的弊病,比如:牙醫們因報銷率低不愿為窮人服務,12歲的男孩迪蒙特因未經及時治療的牙齒發炎感染了大腦最終死去。又比如:美麗的牙齒成為評判人成功與否的標志,明星們為“珍珠般的白牙”花費巨資,許多窮人則因為一口壞牙難以找到工作……牙齒健康危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社會和時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