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謝美浴
編輯| 付影
近日,三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人壽”)已任命張君擔任公司新一任董事長。而上一次三峽人壽受到廣泛關注,還是因為原董事長討薪4220萬元的事件。
成立7年的三峽人壽,仍然面臨著管理層缺位、股權治理以及不太理想的業績問題。不過,繼2023年底成功增資,可以看到三峽人壽正努力優化股權結構。
今年6月,原第六大股東重慶迪馬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迪馬工業”)將持有的三峽人壽9.76%的股權,轉讓給重慶高速公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高速”),至此,重慶國資對三峽人壽持股比例已超過70%。
接下來,這家虧損6年險企,能否依靠股東力量打一場“翻身仗”?
1、新“掌舵人”上任,原董事長“討薪”風波平息了嗎?
作為公司戰略的重要決定者,董事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張君已獲批出任三峽人壽的董事及董事長。
三峽人壽官網顯示,張君此前擁有重慶政府機關工作背景,曾在重慶兩江新區財政局及重慶市住建投資公司擔任職務,自3月起擔任三峽人壽的黨委書記,值得注意的是,張君此前并無公開保險行業從業經驗。
圖源:三峽人壽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重慶市住建投資公司由重慶發展投資公司100%控股,重慶發展投資公司則是重慶國資委的全資控股子公司。
而三峽人壽前兩大股東——重慶渝富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富資產”)與重慶高科集團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重慶高科”)分別有重慶國資委和重慶兩江新區人民政府背景,與張君任職的公司股東背景高度重合。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認為:“張君在財政局和投資公司的經歷,彰顯了其深厚的財務管理能力,這對于保險企業的資本運作、風險控制及財務健康會有幫助。同時可能為三峽人壽帶來與政府機構更為緊密的協作機會,有利于獲取政策支持和市場資源,從而增強公司競爭力。”
“保險行業特有的運營模式與風險評估機制,要求新任領導具備行業深度理解,以確保精準的市場洞察與業務決策。從政府機構到企業環境的轉變,可能需要時間以適應不同組織文化和管理風格,促進內部團隊的高效協作。”支培元表示。
張君的到來,打破了三峽人壽近3年“軍中無掌舵人”的局面。2021年8月,三峽人壽發布公告稱,黎已銘已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將由張潞閩擬任公司董事長,該任職資格經監管核準后任命,但4個月后張潞閩就辭職離開了。
此外,三峽人壽總經理職位已空缺六年之久。2018年6月,安逸民獲批出任三峽人壽總經理,但其僅半年后便離職。 此后,三峽人壽曾指定黎已銘、徐永偉為公司臨時負責人,代行總經理職權。2022年3月,三峽人壽發布公告稱,徐永偉作為公司經營管理層臨時負責人的臨時負責時間已于2022年2月25日期滿。至今總經理人選依舊懸而未決。
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表示,“總經理職位長期空缺,無疑會影響公司的市場決策效率和戰略執行力,可能削弱市場競爭力。公司應盡快明確總經理人選,確保高層團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三峽人壽的治理問題,在原董事長“討薪”事件上也有所體現。
曾經月薪16萬的原董事長黎已銘,向三峽人壽追討未足額支付的工資以及其他績效工資等補償,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險企一度成為行業熱搜。
2023年4月20日及2023年6月27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兩份裁定書披露了事件的詳細情況。據裁判文書網信息,黎已銘向三峽人壽合計追討金額4220萬元,但兩份裁定書主要涉及的是案件管轄權問題,并未對勞動爭議糾紛作出裁定,如今也未披露更新進展。
圖源:裁判文書網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提出籌建三峽人壽建議的正是黎已銘,而三峽人壽的籌建之路坎坷, 黎已銘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120多萬元準備給員工發工資”。
2、重慶富豪撤退,國資“雪中送炭”
三峽人壽是一家全國性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總部位于重慶的中資壽險公司。
成立之初,渝富資本、重慶高科、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江蘇華西同誠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華西控股”)分別持有三峽人壽20%的股份,并列為第一大股東。迪馬工業和重慶中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中科建設”)分別持有三峽人壽15%和5%的股份。 雖然股東陣容豪華,但三峽人壽誕生的2017年,正是保險牌照開始全面收緊的一年,作為這一期間的新生代險企,三峽人壽的發展也遇到障礙。
到2022年一季度,三峽人壽風險綜合評價已從B級降至C級,2023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D級并延續至今。不過,隨著重慶國資對三峽人壽的掌控逐步提升,正在緩解其償付能力壓力。
2023年底,三峽人壽完成了由渝富資本和重慶高科共同出資的增資計劃,注冊資本增至從10億元增加至約15.37億元。增資完成后,渝富資本和重慶高科持有三峽人壽的股權分別為30.49%,并列為第一大股東,同時,其他股東的股權被稀釋。
重慶市國資委方面表示,增資完成后,三峽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恢復到監管要求之上,之前面臨的新產品報備受限、銷售渠道受限、投資范圍受限及新設機構受限等問題均將逐步解決,三峽人壽將逐步恢復正常運營。
2023年4季度,三峽人壽償付能力大幅改善,當期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1.42%,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4.03%。不過,截至2024年上半年,三峽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已降為149.0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為161.39%。
2024年6月,迪馬工業出清轉讓三峽人壽9.76%股權,重慶高速由此成為三峽人壽第五大股東。截至2024年上半年,三家重慶國資股東合計持有三峽人壽70.74%股份。
圖源:三峽人壽償付能力報告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理事長柏文喜表示,“重慶國資逐步提升對三峽人壽的控制,有利于公司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同時,國資背景的增強可提高公司的信譽度,有助于吸引客戶和合作伙伴。不過,國資的高比例控股也可能帶來一定的限制,比如在決策上需要更多層級的審批,會影響公司的靈活性和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迪馬工業的撤退對三峽人壽來說并非壞事。
迪馬工業是重慶第一家民營上市企業迪馬股份下屬子公司,專業從事特種車輛和設備研發、生產及銷售,而迪馬股份實際控制人為重慶知名富豪羅韶宇,其在2006年就曾入圍福布斯富豪榜。
不過,2021年至2023年,迪馬股份遭遇連續虧損,分別虧損20.93億元、31.35億元、29.8億元。不久之前,迪馬股份還因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低于1元/股,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6月24日正式停牌,停牌前市值為21.18億元。
三峽人壽的“燙手”股東不止迪馬工業,根據三峽人壽披露的2024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該公司第四大股東江蘇華西控股持有的2億股權被凍結,第六大股東重慶中科建設持有的5000萬股權被質押或凍結。
江蘇華西控股與曾經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存在關聯,大股東為江蘇華西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西集團”),法定代表人包麗君,華西集團所持江蘇華西控股全部股權早已被凍結。
而重慶中科建設目前正處于破產清算階段。2024年1月5日,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裁定受理申請人郴州市北湖區鴻平建筑器材租賃經營部對被申請人重慶中科建設、的破產清算申請。法院審查認為,重慶中科建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3、虧損6年,如何逆風翻盤?
股權問題之外,縱覽三峽人壽6個完整經營年度,2018年保費收入僅有0.11億元,2019年保費收入迅猛增至超9億元,2020年達到11.02億元,同比增長20.22%。
保費規模增長的背后,三峽人壽投資收益也持續遞增,2018年至2020年分別為1558.24萬元、5970.02萬元、1.59億元。
不過,從2021年開始,三峽人壽的保費規模邁入另一番光景,至今呈現逐年下滑態勢。2021年至2023年,三峽人壽保費規模分別為6.24億元、5.59億元、4.06億元,2024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為2.59億元,同比下降20.03%。
具體來看三峽人壽的業務范圍,其經營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分紅型保險,以及前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等。
2021年至2023年,三峽人壽保費收入第一大產品均為“三峽福愛相隨重大疾病”,但該產品保費近年來呈現下滑趨勢,如2023年保費收入1.74億元,同比減少4.06%。 不過,三峽人壽的退保率維持在較低水平。2024年上半年退保率及退保金額最高的產品為“三峽美愛倍增終身壽險 ”,但退保率也只有1.77%,累計退保金額339.93萬元。
盈利方面,三峽人壽2018年至2023年累計虧損6.54億元,2024年上半年繼續虧損1.02億元,同比下滑18.69%。 加上2017年開業虧損的0.84億元,三峽人壽已累虧約8.4億元。
從年報數據來看,造成虧損的因素之一是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支出較高,以2023年為例,僅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就達到3.91億元,已超過全年3.68億元的營業收入。
圖源:三峽人壽2023年年報
支培元認為,“高額的保險責任準備金可能反映出公司對潛在賠付責任的審慎評估,以及對風險的嚴格管理。公司業務結構中若長期保險產品占比偏高,將自然導致較高的準備金需求。”
支培元進一步建議,“三峽人壽可以適當增加短期或風險較低的產品比例,以減輕高額準備金的財務負擔;加強內部風險管理,通過降低賠付率和提高運營效率,間接減輕對準備金的依賴;調整投資組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投資收益部分彌補準備金壓力,實現財務健康與風險控制的平衡。”
而從投資收益來看,2021年至2023年,三峽人壽分別實現1.61億元、1.42億元、0.57億元。2024年上半年,三峽人壽投資收益率為1.48%,綜合投資收益率3.21%,而上半年61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的綜合投資收益率平均值約為4.13%。
就險企在投資市場的表現,柏文喜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會更傾向于投資那些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行業,比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同時,考慮到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新能源和環保行業也可能是保險資金投資的重心之一。”
雖然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少,但三峽人壽并未選擇“躺平”,隨著增資到位和可資本化風險的改善,三峽人壽表示將進一步優化公司戰略,開展業務經營,縮小戰略風險敞口。
此外,今年4月18日,重慶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曾菁華一行前往三峽人壽督導調研改革攻堅工作時,向市場傳遞出了加快三峽人壽“鳳凰涅槃”的信號。
曾菁華彼時表示,“實現國有控股以來,三峽人壽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新老班子順利交接,企業面貌煥然一新,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走出發展困境。”
三峽人壽新官上任后三把“火”怎么燒?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