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又有主動權益基金宣布第二次降低管理費、托管費。9月10日,華安新動力公告稱將管理費年費率由0.7%降低至0.3%,托管費年費率由0.2%降低至0.1%。去年7月10日,該基金就曾將托管費率從0.25%降低至0.2%。
公開資料顯示,華安新動力成立于2015年3月24日,2022年5月份和6月份,基金經理先后更換為張瑞、李振宇。自張瑞2022年5月16日任職以來,基金回報率為1.49%。不過,作為一只靈活配置型基金,該基金2022年以來股票倉位一直低于20%。2022年報、2023年報和今年中報的數據顯示,該基金的股票倉位分別為14.63%、12.2%、9.12%。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該基金A/C份額規模合計為0.31億元。按照現有基金合同的約定,若基金資產凈值連續6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將終止基金合同并進入清算程序。目前,該基金尚未發布因規模不足5000萬元而瀕臨清盤的公告。
Wind數據顯示,市面上現有的12135只(只計算主代碼)基金中,管理費率≥1.5%的基金僅有142只,托管費率>1.2%以上的僅有221只。其中,管理費率最高的基金是中郵核心競爭力,該基金成立于2014年4月23日,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基金規模為3.8億元。
2023年7月份以來,證監會推動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多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費率水平先行降低,新注冊產品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和0.2%。截至9月10日,共有730余只基金管理費率有所下調,部分權益類基金管理費年費率由1.5%降至1.2%,甚至0.5%。
除了華安新動力外,也有部分基金進行了第二次降費。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去年7月份至今,全市場至少有18只基金實施了兩次費率調降行動,并且以主動權益型基金為主。
“二次調降”的基金產品大多為權益型基金,如工銀瑞信紅利優享,曾于去年5月份首次調降管理費年費率,由1.5%調低至1.0%,今年6月份再次由1.0%調低至0.6%;泰信鑫利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曾于去年6月份首次調降管理費年費率,由1.2%調低至0.4%,近期再由0.4%調低至0.3%。
“因為涉及到投研團隊的人力成本,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費率一直是最高的。但今年市場賺錢效應太差,所以主動權益基金的銷售和持營均是難上加難,二次降費主要是為了持續營銷考慮。”有公募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公募基金產品同質化嚴重,基金管理人希望通過降費增加產品競爭力,在讓利投資者的同時,希望通過持續營銷提升產品規模。
“被動指數型產品成為市場主流,單只基金的產品費率越降越低,將是大勢所趨。”某外資公募市場部人士認為,當國內的投顧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后,個人投資者可以將資產交由專業的投顧機構打理,并通過支付費用獲得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