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當前,在科創投資總體不足的情況下,存在資本扎堆現象。”9月8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在談及科創投資資源利用狀況時指出,股權投資存在一定的“資本扎堆”現象,短期內大量資本跟風涌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元宇宙等特定行業賽道,形成了估值泡沫。
在當日舉行的2024浦江創新論壇WeStart全球創業投資大會現場,屠光紹以“投貸聯動機制與科技金融體系”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屠光紹充分強調了金融資源配置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但金融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除了投資總體不足外,還存在部分結構性問題。
一是科技金融服務需求量大,但科技金融供給較小。從科創信貸來看,盡管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有所增長,但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偏低。2023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為13.64萬億元,僅占全國總貸款余額的5.63%。科技行業股權投資總額呈上升趨勢,但總量仍然偏低。
二是金融體系資源豐富,但科技金融資源還不足。我國歷年金融業機構總資產不斷增長,2023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61.09萬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417.29萬億元,證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3.84萬億元,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9.96萬億元。
三是從融資結構與科技行業的匹配看,我國融資結構以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強,但科創企業的股權融資弱,特別是早期投資、風險投資。
四是短期資金資本較多,但長期資金資本較少。美國等發達國家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機構投資者構成更為豐富,養老金、大學捐贈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占比高于中國。美國的私募股權基金合同期通常在十到十二年之間,而國內一般長的有七到八年,短的只有三到五年。
五是從PE投資資金來源與科創企業資金渠道看,PE投資資金需求量大但多元化不足。從募資來源來看,企業、居民和各類資管計劃為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募資主要來源。國有資本正成為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中人民幣基金最主要的出資方,地位日益重要。
六是從退出渠道不通暢。2006-2023年,中國科技行業共發生投資事件24.16萬起,退出事件總數2.97萬起,退出事件總數占投資事件總數的12.3%。科技行業投資總金額12.26萬億元,退出總金額9.33萬億元,退出總金額占投資總金額的76.1%。
基于上述問題,屠光紹認為,在間接融資為主的格局中,發展科技金融需要相應機制將大量的銀行資源引導到科技領域,投貸聯動是重要抓手。
屠光紹解釋稱,投貸聯動能健全金融服務科技的完整鏈條,促進科技需求和金融供給的有效匹配,促進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良性互動,增強金融體系服務科技產業的合力。
他建議,要大力發展股權投資特別是風險投資,擴大投資規模,提高投資能力,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同時,要健全內部、外部、混合投貸聯動模式。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與全球科創中心過程中,要邁出更大步伐。
事實上,上海近日新修訂的《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也提出,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商業銀行與創業投資機構、股權投資機構合作,創新貸款與外部直投聯動、認股權貸款等金融服務模式,引導保險資金投資科技企業和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
屠光紹還建議,商業銀行經營要有序轉型,例如發展知識產權等質押貸款,擴大信用貸款規模,推進風投貸、并購貸, 參與風投債市場, 完善科技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等。
上述《條例》明確,鼓勵金融機構豐富貸款品種,提升首貸戶比重,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