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早上5點半,起床;6點,前往深圳灣口岸,快速過關后前往蛇口人民醫院;8點,準時開診;下午2點,來到深圳福田區益田社康中心,進行全科醫生帶教門診;下午5點半,結束一天的工作后返港。
這是龔敬樂作為香港醫生跨境就業的一天。龔敬樂是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及首席醫療官、香港資深全科醫生。自從七年前取得內地醫師執業資格,龔敬樂就開始了往返于大灣區各城市的生活。2018年,龔敬樂開始在廣州引進港式家庭醫生培訓項目,探索香港全科醫生模式在內地的實踐。
“香港的醫療體系跟內地完全不一樣,在香港要看專科,絕大部分人必須先看全科,內地則沒有這種分級診療。但如果基層醫療可以實現分流,在這個前端環節更精準地治療患者,自然也能減輕整體的醫療負擔。”在9月6日舉行的第二屆金牌高峰會暨健康險論壇間隙,龔敬樂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指出。
大灣區醫療集團于2015年在香港成立,由鄭裕彤家族辦公室周大福企業進行控股戰略投資。為了將香港家庭醫生培訓體系引入大灣區,集團已在廣州、深圳、中山、東莞等八個城市推出GOLD金牌課程,即全科醫學針對性學習及發展培訓課程。
數據顯示,迄今為止,集團已與各地政府合作培養逾3000名金牌全科醫護,在160余家公立醫療機構設立了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及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推動167種常見病、多發病的標準化診療模式的發展。
李婷婷是金牌課程的學員之一,目前在廣州市黃埔區夏港街社衛中心就職。她已經有十年的基層醫療經驗,今年是她第二年學習金牌培訓。
李婷婷告訴界面新聞,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中還涉及如何與患者更好地溝通、理解患者感受等,“港式基層醫療會更注重病人隱私保護,能夠更大范圍覆蓋到不同科的病癥,做到不漏診。”
“像‘一年級’,是以癥狀為主,頭暈、頭痛、發熱、咳嗽,單純的癥狀背后涉及不同疾病,導師是從癥狀為切入點來講課。現在我上的是進階課程,算‘二年級’,教我們去面對‘比較難搞的病人’。”李婷婷解釋道,所謂“難搞”,是指病人本身進醫院時可能帶有情緒,需要醫生用各種技巧去化解。
李婷婷認為,全科培訓帶來了兩方面的變化:“診量對比以前有明顯提高,以前一上午看診量可能是20多個,現在能達到30至40個。而且病人粘性更高,會通過微信再跟我約下次門診。”
2022年4月,“金牌家庭醫生”“金牌護理”培訓項目被寫進《廣州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迄今,廣州已有7個區開展相關培訓,74間“港式金牌家庭醫生工作室”落戶。
今年7月,廣州還宣布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培養約1000名達到國際服務標準的家庭醫生,建設約100家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
不過,在內地推行的家庭醫生模式也非完全照搬香港。龔敬樂提到,培訓體系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例如我們調研后發現,大部分內地居民看全科是不看婦科的,所以目前把婦科的培訓減到最少;同時會把一些更重要的環節,比如醫患溝通、慢病管理、急病救治等作為重點。”
2023年11月,廣州首家社區慢病管理中心在海珠落地,該中心參照香港慢病管理服務流程和標準,由大灣區醫療集團的香港醫護團隊提供培訓及帶教。傳統慢病管理是由家庭醫生一人對患者進行管理,而香港慢病管理是團隊管理模式,由護士、醫生和上級醫生共同對患者進行管理。
“我們采取與當地政府合作的模式,在新的流程下,患者臨床結果也有所改善,例如對血壓血糖的控制、甚至是腎衰竭的治療。”龔敬樂說。
基層港式醫療的推廣,一個重要因素是為了吸引港澳人士來大灣區生活和就業。不過,李婷婷提到,來就診的仍以內地居民為主,基本沒有港澳人士。
“北上就醫還不是主流。”不過,龔敬樂觀察到,有小部分香港居民會專門北上做體檢,例如做放射科拍片、胃腸鏡檢查等,“我們未來也想從這個方向推出有關項目。因為香港等候檢查時間很長,如果想做一個胸部CT,但又不是患者,在公立醫院可能要等六個月甚至一年。”
香港醫療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且藥物引進世界同步;而內地醫療性價比高,專科服務具備優勢,排隊就醫時間較短。兩地各有特長,粵港融合有望進一步催生跨境就醫需求。
“如何引導在香港負擔不了醫療成本的人群到內地接受檢查或治療,以及讓一些內地有需要的病人到香港接受內地暫時沒覆蓋到的治療,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龔敬樂說。
但兩地資源協同仍面臨不少難關,數據打通是一方面。“香港居民來內地做檢查是中文報告,香港的醫生并不接受,我們正在做的是,讓香港醫生讀你的報告,再生成一份英文報告。” 龔敬樂提到。
北上就醫不僅是患者的個人選擇,香港特區政府在其中也扮演著推手的角色。
2月19日,香港醫務衛生局宣布將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預計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65歲或以上的香港長者可以在內地7家醫院、2家牙科診所使用醫療券,地點覆蓋深圳、廣州、東莞、中山。
長者醫療券是特區政府為65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提供的補貼,每年2000港元,用于支付在私營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費用,例如西醫、中醫、物理治療、牙醫、視光檢查等。
正在商討中的“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也迎來新進展。8月23日,港府聯同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進行該計劃的演練,測試在模擬載送病人情況下的救護車跨境安排。根據計劃,有望在今年內推出為期1年的試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