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快刀財經 朱末
從今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詩人海子寫下這句話時,可沒料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預言帝”。如果你每天自己買菜做飯,就會發現,最近的菜價漲的實在離譜,本該是應季菜大量上市,敞開供應的夏天,蔬菜居然比冬天反季時還要貴,錢袋子已經快要撐不住了。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監測,自今年夏季以來,特別是進入7月份后,蔬菜價格不斷攀升。7月份全國蔬菜批發均價為3.82元/公斤,環比漲16.9%,同比漲3.9%。
其中,黃瓜漲幅排在首位,為69%;其次是大蔥、菠菜、菜花和油菜,漲幅分別為45.5%、4.3%、30.6%和27.6%,這波菜價上漲潮,漲幅之高,堪稱近30年之最。
到了8月份,情況非但沒有緩解,多個省市、地區的黃瓜、茼蒿、菜花等“家常菜”每斤價格甚至突破了10元大關。
壓力重重傳導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在安徽合肥,30種蔬菜品種中,有20個品類都上漲了,尤其黃瓜、白蘿卜、冬瓜,平均較上一周漲幅在6%到8%左右;在鄭州,黃瓜、大蔥、帶葉菜等常見蔬菜的價格漲幅尤為明顯,以往兩三塊錢一斤的小黃瓜,漲到了近7塊錢一斤;在南京,豇豆、四季豆、茄子等蔬菜價格一天一個價,有當地市民表示,“感覺菜價漲了30%左右,買根黃瓜都要5塊?!?/p>
印象里,蔬菜漲價好像隔兩年都會有一波,但像今年這么“劇烈”還是頭一回——不是一個兩個菜在漲價,而是大規模的集體漲價,并且價格漲得還不是一星半點,價格已經高到連中產都“無福消受”的程度。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餐桌上的???,為何突然間身價倍增?居高不下的菜價,到底何時才能回落?
01 從限量到自給自足 蔬菜自由來之不易
冬去春來,四季更替,無論南北,國人的餐桌上,從來不缺蔬菜,想買就買,想吃就吃,任君挑選。
不是自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國,我國蔬菜產量占全球50%以上,人均蔬菜年占有量達到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梢哉f,中國蔬菜的豐富度和消費量,足以傲視全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2022年,我國蔬菜總產量為8.1億噸;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2021年全年的蔬菜總產量約為3050萬噸,即便是歐洲蔬菜生產大國意大利,全年總產量也僅在1200余萬噸徘徊。
但事實上,國人實現蔬菜自由的歷史,并不算太長。時間倒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的北方地區,在冬季幾乎沒有新鮮蔬菜產出,家家戶戶過冬前都得集中囤白菜,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再搭配些耐儲存的土豆、蘿卜度過漫長的冬季,因為缺乏新鮮蔬菜中的維生素,口角炎(爛嘴角)是當時北方的常見病。
北方日子不好過,南方也不容易。一開始,政府實行統購包銷政策,農民種什么菜都要由政府安排,種出來的菜統一交給購銷站,再批發到各個市場。
由于產銷分離,老百姓也只能“計劃吃菜”,品種非常有限,品質也缺乏保障。好不容易熬到產銷放開,受限于種植技術,產量又沒能跟上來,供需矛盾越發尖銳。
不破不立,1988年,農業部首次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目的就是多種菜。很快,全國各地紛紛行動,忙著擴建蔬菜生產基地,增設噴灌設施,建工廠化育苗廠、蔬菜研究中心......工程上馬前五年,全國就建成了2000多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及8萬多個城鄉集貿市場,“菜園子”分列在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貴州等省份。
這股浪潮中最重要的革新,還屬蔬菜大棚,冬暖式大棚的成功,讓北方冬天種不出蔬菜的時代就此終結。正是得益于蔬菜大棚的神助攻,菜籃子工程搞生產的目標,完成的相當順利,到1994年,全國蔬菜面積差不多是1987年的1.6倍。
緊接著,為了讓運輸更加高效,“南菜北運”“西菜冬運”工程相繼上馬,全國的蔬菜真正流通了起來。河南的規?;卟嘶氐氖卟?,可以大量供應北京、天津等地;江蘇的蔬菜則輸送到整個長三角;云南、寧夏、甘肅、海南等地的反季節蔬菜基地,生產全國范圍內的反季節蔬菜,其中菜心、鮮食玉米主要供應粵港澳大灣區。
并且,為了讓買賣更透明況,在網易、新浪、搜狐都還沒誕生的1996年,國家就將各大“菜籃子”產品批發商場的價格信息聯網,建成了一直運營至今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徹底打破田間地頭到菜市場的信息差。
30多年里,中國的人均蔬菜占有量由170公斤上升到500多公斤,翻了三倍。
正因如此,中國的蔬菜已經沒有在大的周期內出現過供應問題。所以,今年夏天這波歷史級的菜價上漲,才格外讓人敏感。
02 反常漲價究竟為何 多方因素推動導致
今年的蔬菜價格的“狂飆”,其實是多方因素推動的結果。
眾所周知,蔬菜是一種多種多收的東西,而且生產周期非常短,30天-60天不等就能收獲,成活率很高。但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面是,大多數蔬菜需要再15-32℃的環境才能正常生長,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阻礙蔬菜的生長。
而在今年7月份,我國多個省市出現大面積高溫天氣,局部地區的氣溫甚至超過40℃。很多地方的菜農不得不將菜棚換成遮陽網,但阻擋一部分陽光的同時,也削弱了蔬菜正常生長所需要的光照,使其生長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產量不可避免地減少了一部分。
禍不單行,今夏除了高溫,還伴隨著持續強降雨。根據氣象局統計,6、7、8三個月,我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遠超往年,6月份兩廣多地出現暴雨洪澇災害,7月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出現暴雨和大暴雨;湖南、安徽等地也出現強降雨和雷暴等對流天氣,黃淮等地發生旱澇急轉,蔬菜死苗、病害等情況開始增加。
許多農業大省的農作物種植基地被淹,原本該豐收的瓜果蔬菜因水患被泡爛,產量大幅度縮水。這是為什么近段時間全國各地的蔬菜都在漲價,不僅華北平原漲價厲害,就連蔬菜大省山東也未能例外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排水設施不夠完善,導致道路被大量的雨水沖刷,出現了道路泥濘,交通不便的情況,蔬菜在短期內供應不足,運輸成本又陡然攀高,隨之而來的自然是菜價上漲。
由于價格上漲的蔬菜中,黃瓜、大蔥、菠菜等蔬菜漲幅較大,所以消費者在買菜時,會本能地選擇其他價格更便宜、價格上漲幅度較小的蔬菜,又間接帶動了這些蔬菜的價格上漲,從而出現了集體性漲價。
惡性循環還在繼續。極端天氣也打擊到了農戶種植的積極性,由于種植基地里的土壤水分過多,缺乏空氣,大棚內滋生的病菌、病害比較多帶來的后果就是減產嚴重。
即便雨水全部排出,農田也會有10-20天的時間不能種植任何蔬菜,直到該土壤的水分揮發至可以種植的條件,汛期內澇和持續高溫使得許多蔬菜的生長周期被打亂,菜農們也變得“無所適從”。
所以,盡管菜價上漲,但農戶的實際收入并沒有得到預想的增加,反而還需要承擔更多的生產成本,包括種子、肥料、農藥等,陷入了另一種“被動”。
內外因作用下,導致菜價“漲漲不休”,而菜價何時能夠回落,成了所有人關心的當務之急。
03 數十年如一日堅持 源頭保證蔬菜供應
民生無小事。為了穩住百姓的“菜籃子”,許多地方都在迅速通過各種舉措,來減少蔬菜供應緊缺的風險。
上海組織蔬菜生產基地加強田間管理和采收作業,搶種雞毛菜、米莧等耐高溫速生蔬菜;北京協調新發地等主要批發市場進一步拓寬供貨渠道,組織大型連鎖超市和直營直供企業加大基地直采力度。
而杭州的“菜籃子”,除了由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供應,還有商超、電商平臺和小型農貿市場等構成,后三者雖然不如前者量大,但也可以緩解部分菜價上漲勢頭。
根據農業科學院預測,速生蔬菜種植的快速反應,加上蔬菜在田面積基數的有力支撐,目前蔬菜市場總體供給是有保障的,隨著天氣轉涼,蔬菜市場價格預計約在9月初將會進入下行通道。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我們每天買到的便宜蔬菜,背后自有一整套完善的價格檢測體系在常年運轉。北京、上海很多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菜攤,用的電子秤都是聯網的,每稱一次菜,菜價就會自動上傳,稍微有點波動都一目了然。
這樣,一旦遇到蔬菜短缺,消費者這邊還沒怎么感覺到漲價,政府那邊已經拿出減稅、調貨等一連串措施,把漲價的苗頭摁下去了。
并且,為了從源頭上保證蔬菜供應,菜籃子工程在誕生初期就明確了市長負責制。蔬菜供應要是出問題了,價格劇烈波動了,市民滿意度下降了......都跟市長的考核成績直接掛鉤,防的就是有些城市為了賣地蓋樓,隨意占用菜田。
“菜籃子”市場負責制考核辦法變化
再往深里說,為什么其他西方國家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國菜籃子工程的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光是工作重心就轉變過好幾次,而面對一個時間跨度如此之長的工程,其他國家很難保證歷屆政府班子都會朝同一個方向努力。
再者,相比起開展可以直接拉高當地GDP,用直觀數字贏得更多支持的工程,很多國外的政府機關都不愿意開展菜籃子工程這種“不劃算”的項目。
不但如此,菜籃子工程還默默做了很多看不見的功夫。比如,為了培育中國自己的蔬菜種子,我國的蔬菜育種經歷了4次更新換代,育成新品種超過5000個,成功讓國產種子占有率達到了80%以上,黃瓜、辣椒、番茄,都在潛移默化間,從進口換成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品種。
到現在,我國蔬菜常年種植面積超3.0億畝,總產超7億噸,總產值超2萬億元,以10%的種植面積,創造了40%的種植業產值。
堆成山的紅番茄、水靈靈的萵苣、鮮嫩嫩的娃娃菜......稀松平常的人間煙火氣背后,人們幾乎覺察不到“菜籃子”工程的存在,但它卻潤物細無聲地影響每一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