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全球財說 潘妍
在經歷被上證50指數踢出局,股價、業績齊跌的2023年后,進入2024年的復星醫藥(600196. SH;02196. HK)動作頻頻。
需求空缺,聚焦創新業務
2023年,隨著市場對新冠相關產品的需求大幅減少,復星醫藥業績失速明顯,甚至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營收、凈利潤雙下滑。
其中,為復星醫藥貢獻超7成營收的制藥板塊同比減少1.91%至302.22億元。但若不含新冠相關產品,制藥業務則同比增長13.50%。
這一影響延續到2024年上半年,復星醫藥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36%至204.6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31.09%至12.25億元。若扣除新冠相關產品,復星醫藥制藥板塊同比增長1.89%。
面對新冠相關產品需求的空缺,復星醫藥開始在創新藥業務上“加足馬力”,尤其在腫瘤領域。
2023年報顯示,復星醫藥“超10億元銷售額”單品中已不再出現新冠相關產品,而是被漢斯狀(斯魯利單抗注射液)、漢曲優(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漢利康(利妥昔單抗注射液)等抗腫瘤及免疫調節產品,以及肝素系列制劑所包攬。
2024年上半年,包括漢曲優、漢利康、漢斯狀在內的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核心產品營收同比增長9.52%至40.51億元,成為復星醫藥最新的核心板塊。需要注意的是,這三款產品均來自于復星醫藥旗下核心創新藥平臺復宏漢霖(02696.HK)。
根據復宏漢霖財報,受益于核心產品放量,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7.8%至53.95億元,同時凈利潤首次轉盈,為5.46億元,成為港股18A上市企業中首家依靠創新藥上市銷售實現扭虧的生物醫藥企業。
然而,面對剛剛轉盈的復宏漢霖,復星醫藥則宣布對在港上市的復宏漢霖發起私有化收購。
2024年6月,復星醫藥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復星新藥擬以現金及/或換股方式收購復宏漢霖剩余全部股份,并私有化復宏漢霖,現金對價達到54億港元。交易完成后,復宏漢霖將申請自愿撤銷H股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對于此次私有化計劃,復星醫藥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有利于加強集團(標的集團除外)與標的集團的協同,并可通過集團提供的業務資源支持,助力標的集團的可持續增長以及集團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9月,復宏漢霖是通過港股18A制度登陸港交所,然而在2024年3月新一批“港股通”標的名單出爐中,復宏漢霖卻未能入列。且自2019年上市以來,復宏漢霖尚未通過股權融資籌集任何資金,以復宏漢霖目前股價來看,相較歷史最高點已下跌超60%,市值蒸發近200億港元。
有分析表示,目前,復星醫藥主要戰略是“整合”,私有化復宏漢霖或是為更好的控制和整合復宏漢霖產業資源,推動更深層次的戰略協同,尤其是在研發和產品線布局方面。
頻繁“騰挪”,調整資產結構
除私有化復宏漢霖外,2024年上半年,復星醫藥還先后公告分拆子公司復星健康獨立上市計劃、減持印度子公司Gland Pharma股份回籠資金約2.11億美元等事項。
其中,Gland Pharma減持公告就發布在私有化復宏漢霖公告的一周前。復星醫藥公告,出售所持有約6.01%的Gland Pharma股份,此筆交易讓復星醫藥回籠資金2.11億美元。
此次交易后,復星醫藥仍將持有Gland Pharma約51.83%的股份,繼續保持控股地位。業內普遍認為,復星醫藥在維持控股權的同時回籠了2.11億美元,或正是為后續私有化復宏漢霖做準備。
此外,有關推進子公司復星健康上市進程,也是復星醫藥對醫療健康服務板塊的重要戰略布局。
結合財報數據,在2023年制藥板塊下行時,復星醫藥的醫療健康服務板塊卻展現出穩定的成長性,保持正向增長。2024年上半年,復星醫藥的醫療健康服務板塊同比增長16.90%至36.59億元,成為上半年營收增幅最大的業務板塊。
或正是看重該板塊的成長能力。2024年5月,復星醫藥公告宣布董事會已同意啟動復星健康上市工作。同時,復星健康與佛山禪西城投簽訂《增資協議》,獲得后者3億元的戰略投資,投前估值10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復星健康還與佛山禪西城投簽下了對賭協議。復星健康承諾,將推動子公司五年內上市,若不能未能完成業績指標或上市,公司會被要求回購/出讓股權。
復星健康官網顯示,主營業務包括線下醫院(綜合醫院和各類專科醫院)醫療和線上互聯網醫療。截至2023年底,復星健康控參股及在管醫療機構40余家,編制床位超12000張,全職醫生超5200名,累計獲得9家互聯網醫院牌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復星健康目前仍是虧損狀態。2024年上半年,復星健康實現營業收入同比減少5.8%至29.6億元,同期凈虧損約0.77億元。
根據上半年布局來看,復星醫藥似乎正向市場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公司正積極調整資產結構,未來將進一步聚焦于創新轉型。
醫藥公司,投資公司?
可以看出,或是源于“復星系”資本基因,復星醫藥一直是“運營+投資”兩條腿走路,主要依靠收并購作為戰略擴張的重要手段。比起醫藥公司,復星醫療或更像一家投資公司。
從年報中對各板塊業務的概述中或能發現,隨著近些年復星醫藥不斷進行對外投資,公司涉足領域也持續擴展,已涉及包括新冠疫苗、醫學診斷、醫美、醫院、手術機器人、CAR-T、小分子靶向藥等諸多細分賽道。
有分析認為,復星醫藥如今業績失速,看似是新冠相關產品銷售不利所導致的偶發事件,但實際問題的根源在于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投資驅動高增長模式或逐漸失效。
翻閱往期業績可以發現,復星醫藥利潤高度依靠投資收益,但收益正呈下滑趨勢。
2021年至2023年,復星醫藥的投資收益分別為46.24億元、43.78億元、35.02億元,同期歸屬凈利潤分別為47.29億元、37.31億元、23.86億元。2024年上半年,復星醫藥投資收益同比減少27.90%至10.62億元。
這一點從資產收益率也能看出一二。隨著資產規模日益龐大,復星醫藥凈資產收益率不斷走低。2021年至2023年,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2.08%、8.27%、5.22%。
此外,由于復星醫藥旗下有眾多缺少融資能力的子公司需要集團提高資金支持,復星醫藥的擔保公告極為頻繁,幾乎周周都有。
截至2024年6月末,復星醫藥擔保總額已高達338.61億元,占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的比例為74.12%。
根據證監會2003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曾記載,“上市公司對外擔保總額不得超過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合并會計報表凈資產的50%”。
不少投資者發出質疑:“你是醫藥公司還是擔保公司?”
同時,復星醫藥賬上貨幣資金為140.80億元,但當期短期負債、長期負債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金額高達325.93億元。
截至2024年9月3日收盤,復星醫藥A股報收22.51元/股,總市值602億元,股價分別較歷史巔峰時期下跌超60%,總市值分別蒸發近1500億元。
港股方面,復星醫藥報收12.12港元/股,總市值324億港元,較巔峰時期股價下跌超80%,總市值蒸發超2000億港元。
有分析認為,復星醫藥的問題在于前期盲目擴大經營范圍,但未能進行高效運營及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來,復星醫藥已有5名高管相繼出走,包括前執行總裁梅璟萍、前副總裁袁寧、前副總裁張躍建、前非執行董事姚方、前副總裁徐愛華。
業務轉型的關鍵之際,管理層巨震,是否會對復星醫藥接下來戰略執行的連續性造成影響,尚未可知。
回顧近些年的復星醫藥。在新冠出現時,第一時間找上德國藥企拜恩泰科代理復必泰;在國產新冠藥出現后,第一時間代理阿茲夫定;同時還是中國首家將CAR-T療法推上市的代理公司,也是首家做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獨家代理的公司。
一路走來,復星醫藥幾乎趕上了醫療行業的所有風口,但也正在風口中迷失。最終仍要回歸到創新研發的技術路線,未來隨著創新制藥板塊的逐步擴大,復星醫藥能否重拾增長,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