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思想界、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威尼斯電影節、科幻作家特德·姜談AI為何不能創造藝術、巴黎市長計劃保留埃菲爾鐵塔上的奧運五環引爭議等內容。
01 女性情色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回歸
日前,第81屆威尼斯電影節正式開幕,多部影片引發熱議,不少觀察者發現,本屆電影節似乎預示著情色電影在多年的禁忌后重新回歸主流視野。
其中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心肝兒》(Babygirl)。這部影片由荷蘭導演哈里納·雷金執導,基德曼在片中飾演一位大權在握的首席執行官,她與年輕很多的實習生發生著一段不正當的關系。“它顯然是關于性的,關于欲望,關于你內心的想法,關于秘密、婚姻、真相、權力和同意。”基德曼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它由女人講述,透過她的視角。對我來說,這使它如此獨特、具有解放性。”

近年來,基德曼一直回避出演露骨色情的角色,這部影片是一次回歸。她表示,與女導演雷金的合作是使她在片場感到舒適的關鍵,盡管她對電影的上映感到“暴露、脆弱和害怕”,但她信任對方,“我知道她不會剝削我。我們所有人都相互關心、溫柔對待彼此,真實地感到被保護。”因此她對繼續制作“由女性掌舵”的電影感到自豪。
另一部相關影片是由阿方索·卡隆導演、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心理驚悚劇集《免責聲明》(Disclaimer)。在影片中,布蘭切特飾演一位著名記者,她發現自己是一部匿名小說的主角,而這個故事可能會揭示她最黑暗的秘密,她不得不直面過去,那更像是一次公眾羞辱。

在電影節上,布蘭切特談到羞恥的問題,“當下的社會明顯缺乏羞恥感。羞恥和內疚是非常不同的,內疚是一種非常無用的情感,我不知道你該如何處理它。但羞恥和遺憾——以及從中可以學到的教訓——是非常強大的。”她又補充說,社會中同時也存在很多針對女性和兒童的羞辱,而這本可以避免。布蘭切特指出,每個人都有黑暗的一面,人們處理著自己的問題,“我飾演了一位女性,她有一些深藏的、創傷性的事情。”她引用了范德考克關于心理創傷的書籍《身體從未忘記》,“創傷如何留存在身體細胞中,壓抑的記憶會發生什么,我發現這很吸引人,也很令人痛苦。”
這些影片的出現標志著一次顯著轉變,尤其相對于過去十年里更為清教徒式的電影發行——《花花公子》在2019年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0年代發行的電影,每100部中只有一部包含性愛場景,這一比例創下196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阿爾貝托·巴貝拉也指出,在過去20年里,銀幕上的情色和性愛呈現幾乎消失了,“就像是一種荒謬的自我審查形式,”不過如今它們回來了,在本屆電影節中,出現了許多關于當代性關系的影片,涉及從虐戀到同性關系等諸多議題,“電影制作者再次嘗試以深刻而藝術的方式來談論親密關系和性關系,這是好事。”
《衛報》指出,從《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薩特本》(Saltburn)到《血愛成河》(Love Lies Bleeding),近兩年上映的情色電影越來越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那就是包容性:關注女性快感,描述同性情欲或是怪癖。情色電影顯然正在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

觀眾的意愿造就了這一轉變。當下存在著許多關于年輕人性消極的討論,但專家們認為,Z世代可能只是希望看到更進步的性描寫。英國華威大學法語與影像研究教授瑪麗·哈羅德(Mary Harrod)指出,“人們都知道年輕人的性行為更少了,這就像供不應求的商品一樣,身體接觸正在成為當下文化迷戀的對象,包括在屏幕上。”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反性騷擾運動后引入的親密行為協調員(intimacy coordinators)也使演員更有信心承擔此類角色。在大量有關片場性虐待的報道后,電影制片廠和制作人開始優先考慮演員的安全,親密行為協調員阿莉爾·扎多克(Arielle Zadok)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如今的拍攝能在更清晰、高效、真實的路徑下進行,最重要的是,知情同意得到了保證。
02 科幻作家特德·姜:為什么AI不能創造藝術
上周末,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發表了題為“為什么AI不能創造藝術”的文章,他在文中為人類的藝術創作辯護,認為人類創作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
特德·姜試圖對藝術下一個定義:藝術是做出大量選擇的結果。以虛構寫作為例,當人在寫作時,幾乎是在對每個寫下的詞匯做選擇——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比如一篇一萬字的故事,就需要大約一萬次選擇,而人給生成式人工智能下指令時,可能只需要給出一百字,也就是做一百次選擇。那么,人工智能在根據指令生成一萬字的故事時,就必須自己做出剩余的選擇。一種方法是采用互聯網文本庫的平均值——相當于最無趣的選擇,另一種方法是對某種特定風格進行模仿,這會產生高度模仿性的故事。無論哪種情況,都沒有創造出有趣的藝術。視覺藝術也是如此,盡管畫家的選擇難以被量化,但真正的畫作必然包含大量選擇,遠遠大于幾百字的文字指令。

這回到了一個更古老的問題:對于藝術創作而言,靈感是否意味著一切?許多小說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人堅信自己有一個絕妙的小說創意,并愿意以五五分成的方式分享——這些人認為相比于創意,寫作本身是一件麻煩事。特德·姜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靈感和汗水是不可分割的,藝術創作意味著在各個層面做出選擇,構思階段的少數“大規模”選擇與實施過程中的無數“小規模”選擇是同樣重要的。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吸引的,是那些認為自己可以在不真正從事該媒介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人。”它的賣點在于,程序生成的內容將遠超于輸入,但這恰恰是阻止它成為藝術家有效工具的原因。
更進一步,特德·姜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使語言失去交流的意圖。巴黎奧運期間谷歌發布了一則引發爭議的廣告,廣告中,一位父親用谷歌研發的聊天機器人Gemini替女兒寫了一封粉絲信,寄給她喜愛的運動員。反對者認為,這種行為就像是從商店購買賀卡,實際上,一封孩子的信所具有的意義并不在于表達得多么優美,而在于它是否發自內心。藝術也是一樣,無論是小說、繪畫還是電影,都是在與觀眾交流,傳遞獨特的生命經驗。特德·姜寫道:“語言對我們來說如此簡單,以至于我們很容易忘記,語言是建立在主觀感受和想要傳達這種感受的體驗之上的。”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個周末,美國的寫作非營利組織“全國小說寫作月”(NaNoWriMo)因支持AI寫作的聲明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NaNoWriMo的總體看法是,人工智能使每個人都能投入寫作之中,而非受限于經濟能力、身體和精神能力以及資源獲取上的差異,這將有助于盡可能地擴大寫作社區的規模。但有反對者指出,NaNoWriMo是在將反對AI寫作等同于殘障歧視和階級歧視。也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并不簡單等同于無法書寫者的語音轉文本程序,或是沒錢聘請文字編輯者的拼寫檢查器,而是如特德·姜所說,關系到寫作這門藝術本身。
03 巴黎市長計劃保留埃菲爾鐵塔上的奧運五環,引發爭議
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在上周末宣布,她計劃在奧運會結束后繼續保留埃菲爾鐵塔上的奧運五環,這一計劃已征得國際奧委會的同意。此外,她還希望保留奧運火炬臺和開幕式上揭幕的法國女性雕像。
伊達爾戈希望這場盛會的熱情和團結精神能一直存續下去,讓法國人重新愛上巴黎。她在接受藍色法蘭西電臺(France Bleu radio)采訪時說,“我們應該探索這三個象征物的可能性,這些具有藝術性、象征性的壯麗物件值得我們全力關注。”
不過,由于目前的奧運五環重達30噸,無法永久固定,伊達爾戈將盡快尋找更輕的復制品來替代。此外她還指出,未來巴黎市需要想辦法在某些時候“掩蓋”五環裝置,因為埃菲爾鐵塔有時會在特殊場合下被點亮——比如支持戰爭中的烏克蘭,而這可能違反國際奧委會嚴格的中立原則。

這一決定迅速引發了爭議。埃菲爾鐵塔的建造者古斯塔夫·埃菲爾的后代拒絕了這一計劃,埃菲爾后裔協會(Association of Descendants of Gustave Eiffel)表示,他們并不反對保留奧運五環,但埃菲爾鐵塔并不是廣告平臺,“自135年前建成以來,埃菲爾鐵塔已經成為巴黎乃至法國的象征,不應長期攜帶任何外部組織的標志,無論其聲望如何。”
預計將于2026年競選巴黎市長的現任法國文化部長拉奇達·達蒂(Rachida Dati)指出,盡管奧運五環是團結的象征,但“保護共同遺產”也同樣重要,埃菲爾鐵塔作為受保護的遺址,任何重大修改都需要獲得授權。部分巴黎市民也發起請愿,要求在奧運結束后移除五環裝置,使鐵塔恢復至自然狀態,截至本周五上午,已有超過38,000名市民在請愿書上簽字。
伊達爾戈自2014年起擔任巴黎市長,以大膽、爭議性的改革措施聞名。在她任內,巴黎的許多城市街道,包括塞納河岸,都被設置為步行區,禁止機動車駛入。今年巴黎奧運會開始前,為了證明塞納河的水質安全,她與其他政府官員曾進入河中游泳,但在奧運期間,塞納河的水質問題依然爭議重重,導致部分水上賽事因此延期。
埃菲爾鐵塔始建于1889年,是當年法國世界博覽會的核心裝置,也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以建造者古斯塔夫·埃菲爾命名。盡管最初受到巴黎部分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嚴厲批評,但它在日后迅速成為法國的文化符號。事實上,這并不是埃菲爾鐵塔第一次出現品牌符號,有人指出,早在1925-1936年間,埃菲爾鐵塔上就曾出現過雪鐵龍的廣告。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article/2024/aug/30/nicole-kidman-erotic-drama-babygirl-venice-film-festival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weekend-essay/why-ai-isnt-going-to-make-art
https://lithub.com/nanowrimo-defends-writing-with-ai-and-pisses-off-the-whole-internet/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article/2024/sep/02/paris-mayor-sparks-row-with-plan-to-keep-olympic-rings-on-eiffel-tower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1w7203pxg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