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龍力
隨著國內私募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私募公司陸續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試圖通過“出海”來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
知名量化私募念空科技總經理王麗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公司在海外發行了中性策略產品,業務才剛起步,大概占總規模的5%。
上海某頭部量化私募相關人士張煒(化名)也表示,出海主要分為3個階段:1. 募資出海;2. 全球招聘;3. 在A股以外的主要市場實盤交易,并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參與者。目前公司三個階段都在努力推進中,有了良好的開局,其中在美股和韓國都已經有了實盤。
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是很多境內私募都會選擇的主流“出海”方式。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數據,截至8月5日,已經有98家境內私募機構獲得“香港9號牌”,其中規模大于50億元的頭部私募達到33家。
“香港9號牌”,即由香港證監會(SFC)所頒發9號金融牌照,是用于進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許可,只有持牌機構才能在香港管理客戶資金 —— 業務類型相當于內地的私募基金牌照。
從持牌時間上看,早在2003年4月首批6家私募便已經獲得了“香港9號牌”,不過早期持牌的這些私募管理規模均比較小,僅為0-5億元。
在頭部私募中,景林資產是最早的持牌機構,其關聯公司景林香港公司在2005年8月已經獲得“香港9號牌”。
事實上,景林本身就是先做海外,然后才回歸國內市場的。根據景林香港公司此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美股持倉數據,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一共持倉有41只美股,持倉總市值為37.95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17.54%。
上海保銀私募的情況也很類似,公司關聯的保銀資產自2010年10月起持有“香港9號牌”。根據保銀的官方介紹,公司1999年在上海創立,2001年已經開始進行海外投資,直到2015年才在中基協登記備案,發行人民幣產品。目前保銀在亞洲已經設有5處辦公室。除了上海和香港之外,近年來相繼在印度、日本、新加坡設立辦公室,聘請當地市場投資經驗豐富的對沖基金經理加入平臺,充分發揮本土化投資的優勢。
此外,淡水泉、千合資本、盈峰資本、東方港灣、重陽投資等知名頭部主觀私募也都在2016年以前就已經拿下了“香港9號牌”。其中,東方港灣的創始人但斌此前曾在社交平臺透露公司英偉達的持倉占比高達40%-50%。
而在2016年之后,越來越多的頭部量化私募紛紛拿下“香港9號牌”,其中2016年以來持牌的26家管理規模超過50億元的頭部私募中,量化私募占據了“半壁江山”,另外還有3家主觀+量化的私募。

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擁有“香港9號牌”并不意味著相關私募已經大面積開展相關業務。上海某老牌百億私募告訴界面新聞,公司確實持有相關牌照,但實際上沒怎么展業。
另一方面,界面新聞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除了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以外,也有部分私募開始嘗試在東南亞國家地區組建團隊,參與東南亞市場的投資博弈。
談及為何越來越多的私募開始積極“出海”?上海某知名百億私募相關人士指出,在國內經濟暫時面臨瓶頸與壓力時,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資管行業也不例外。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姚旭升指出,私募將視野轉向海外市場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私募希望通過全球化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和尋求更高的回報。第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興趣濃厚,希望尋找國內優質管理人,投資A股市場。第三,出海有助于私募吸引主權基金、養老金和FOF等長線資金,這些資金大多持有周期較長,更符合私募的策略風格。第四,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私募尋求通過出海來拓展新的增長空間。
至于未來私募出海會不會成為主流趨勢,張煒認為,把視野轉向海外市場,從長遠戰略布局,這是一定要做的,只是什么時點、如何推進,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的。“國際化布局是一個很長期的戰略,需要依據自己公司發展階段去逐步推進,打開局面邁開步伐。”
王麗也認為,出海業務會成為成熟私募發展的必然趨勢。私募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更傾向于篩選與公司投資理念相匹配的客戶。同時,也可以豐富投資策略,分散投資風險,在全球市場尋找投資機會。
不過,王麗同時指出,海外市場和A股市場有很多不同,例如牌照申請、產品設立、交易規則、交易系統、法律法規、交易主體及交易行為、投資者風險偏好等都有很大差異。所以國內私募出海不管是投資還是募資都要充分了解這些細節,聘請專業靠譜的中介服務機構,避免有彎路,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前述上海知名百億私募相關人士也表示,面對海外更加完善的金融監管與市場制度,出海的成本不低,且可能會有些水土不服。資管本身就是需要細作耕耘的行業,操之過急或者想賺快錢,注定走不長遠。所以要看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充足的資金和資源儲備去循序漸進的發展海外業務。另外,海外市場的波動性更大,面臨的環境與國內也不完全一樣,包括市場交易機制、風險因素等有很多東西需要重新學習,所以更加需要謹慎與耐心。
姚旭升將私募出海需要克服的挑戰具體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資對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公司運營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要求非常嚴格;二是外資重視公司經營的規范性,中小型基金公司需要完善中后臺流程和細節才能符合標準;三是在海外運作基金的運營成本比國內高,需要招聘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人才組建團隊與外資機構進行長期溝通服務,會消耗大量的運營成本。此外,地緣政治摩擦、內外部政策差異等因素短期內對機構出海也會形成一定的限制,但長期來看資本全球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境內外投資的通道一定會越來越順暢。
姚旭升同時指出,出海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首先,需要招募具有海外經驗的人才,組建高水平專業化的投研團隊。其次,需要加強對海外市場的了解,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理解并適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業行為。最后,制定適應國際市場的投資策略,堅持多元化投資的原則并加強風控管理水平,遵守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確保公司合規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