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2024年9月5日,“大咖聊營商”第四期研討會在上海報業集團舉行。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報業集團指導,界面新聞主辦,由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稅務局、上海市財政局作為協辦單位。
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是吸引企業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圍繞稅收這一話題,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國際稅收研究會理事、上海市稅收營商環境特邀觀察員陳琳以“國際化視野下上海建設世界一流營商環境的實踐與挑戰”為題,作主旨演講。
在陳琳看來,不論是在涉稅政策的清晰度透明度、稅收事先裁定、減稅降費等政策框架,還是在稅務行政復議簡易程序、電子辦稅、退稅效率等服務層面,上海都走在全國前列。
在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基礎上,中國開始試行稅收事先裁定制度。稅收事先裁定,是指企業對預期未來發生的特定復雜涉稅事項,如何適用稅收法律法規提出申請,稅務部門基于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等,書面告知政策適用意見的服務行為。
陳琳表示,上海于2023年底印發的《上海市稅務局稅收事先裁定工作管理辦法》,是全國首次由省級稅務機關以主動公開形式發布的事先裁定工作規程。目前已有相關案例落地,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稅收事項的確定性。

在減稅降費方面,上海繼續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延續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稅等政策,進一步提升政策穩定性,確保政策紅利精準高效直達納稅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實現出口退稅全程網辦基礎上,還在全國率先實現貨物和部分服務出口退稅申報雙“免填報”。出口退稅也進一步提速,去年,上海出口退稅正常業務平均辦理時間保持在4個工作日以內,對資信良好的一、二類企業辦理時間更是壓縮至2個工作日內。
在圓桌討論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樺宇,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葉永青,上海市注冊稅務師協會常務理事、致同稅務師事務所合伙人包孝先等專家,深入探討了各自研究的重點議題。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減輕經營主體負擔。2023年,國內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22289.9億元。
“這些年減稅降費一直朝著結構性方向發展。”何為結構性?葉永青認為,這意味著稅制發展必須建立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征管體系上。一是將好的經驗做法,用制度加以固定,在營商環境方面形成更可靠和有效的反饋機制;二是減稅降費宣傳進一步深入;三是在當前經濟環境中更明確的稅收政策導向,例如研發加計扣除比例持續提高等。
“企業需要明確知道稅收成本,才能更好地進行商業決策,這個事能不能做,做完收益如何……,從這個角度看事先裁定意義非常大。”葉永青認為,上海出臺的稅收事先裁定管理辦法,在申請、適用、法律效果等方面都作出具體規定,為納稅人和稅務部門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為納稅人提供事先可預期的確定性。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國家稅務總局以服務跨境投資全生命周期為中心,打造了“稅路通”服務品牌。在此基礎上,上海市稅務局推出“稅路通·一路滬航”服務子品牌,圍繞既服務“引進來”又服務“走出去”的原則,聚焦跨境納稅人繳費人各階段涉稅需求,分類分策提供跨境投資全程服務。
在上海市注冊稅務師協會常務理事、致同稅務師事務所合伙人包孝先看來,上述服務非常精準、務實。一般來說,“走出去”的企業通常面臨國內稅、雙邊稅收協定、最終國等不同的稅收環境,在此過程中,上海市稅務局梳理分析跨境涉稅政策差異,輔導跨境投資者了解東道國(地區)稅制,及時推送稅收遵從提示,引導企業做好國際稅收管理事項風險應對。
與此同時,上海還致力服務于“引進來”企業,上線了12366多語種多渠道稅費咨詢服務體系,積極響應跨境主體訴求,實現英、日、韓、法、德、西、俄、阿等8種語言的稅費咨詢“隨心問”、專業問題“母語答”,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度和政策確定性。
一直以來,世界銀行都高度重視經濟體所需要納稅時間。數字技術的進步,讓納稅時間不斷縮短。包孝先認為,電子辦稅避免了不必要的程序錯誤,更節省了大量人力、時間成本。數據顯示,上海95%涉稅經營主體注冊使用電子稅務局,網上申報持續在99%以上。
今年年初,上海率先發布《上海市稅務系統行政復議簡易程序辦理規定(試行)》。
王樺宇表示,對于行政復議的簡易程序辦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只有3條規定,上海發布的辦理規定將其拓展為15條,進一步細化了受案流程、材料接收、審理過程及程序轉換等要求。
王樺宇認為,除了稅收事先裁定等預期規則外,行政復議等確定性的制度供給同樣重要,而上海不僅率全國之先,而且非常細化,為后續的推廣復制提供了參考。
B-READY中的“納稅指標”,尤其關注稅務爭議解決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問題。同樣是在今年,上海掛牌成立全國首個稅務審判庭。
作為長期研究稅法的學者,王樺宇認為,稅務案件專業度很高,面對投資者較為多元、對稅法理解存在差異等現實背景,除了持續完善現有稅務行政復議體制機制外,成立專門的稅務審判庭對中國優化法治化稅收營商環境而言是必經之路。
王樺宇建議,在審理稅務案件時,法院要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綜合考慮法律法規規定、稅收政策精神和個案實際情況進行裁判,在有效保障稅務機關依法征稅的同時,更加充分地保護納稅人合法權益。同時,通過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工作機制銜接、職能角色互動,共同打造更加法治化的稅收營商環境。
他期待,上海稅務審判庭的設立及獨立化、專業化涉稅爭議解決機制,能為未來中國涉稅司法審判提供“上海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