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位于亞洲中心的烏魯木齊,正在騰飛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位于亞洲中心的烏魯木齊,正在騰飛

烏魯木齊,究竟是怎樣的一座西部城市?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被譽為“邊疆明珠”的烏魯木齊,不僅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地球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

這座位于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的城市深居內陸,距離任何一處海洋的直線距離,都在2500公里以上。

從“美麗的牧場”到省會城市,再到特大型城市,作為中國面對向中亞地區開放的橋頭堡,烏魯木齊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號——“亞心之都”。

烏魯木齊的騰飛,正是新疆發展的縮影。

那么,烏魯木齊,究竟是怎樣的一座西部城市?

1、千年后才回歸的“邊疆明珠”

新疆以天山山脈為界,天山以北為北疆,天山以南為南疆。

位于北疆的烏魯木齊,地處北緯43度,冬夏兩季,晝夜時長相差非常巨大。

夏季4:30即黎明,22:00仍然見到夕陽;冬季則8:00天剛破曉,16:00已經天色昏黑。

正是在晝夜不同交換的歲月中,烏魯木齊見證了新疆這顆“邊疆明珠”的興衰與融合。

新疆,古稱西域,以天山山脈為界,分為北疆和南疆。

由于北疆天然屏障較少,肥美的水草對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極具誘惑。匈奴、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少數民族,都曾在這里策馬馳騁,并先后建立各自的西域之國。

從漢朝到唐朝,中央王朝一直對西域實行有效的管轄。

可惜從公元8世紀起,隨著唐朝衰落,中央王朝漸漸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此后千余年時間,這里成為了“化外之地”。

事實上,明朝建立后,曾有意收復西域,曾與盤踞哈密的蒙古殘部進行過一百多年的爭奪,可惜最終以明朝撤出西域而告終。

彼時的烏魯木齊,還只是天山腳下一處天然牧場。“烏魯木齊”這個名字,據說就是蒙語“美麗的牧場”的意思。

烏魯木齊的真正崛起,已是清朝中后期的事了。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多年的平叛,1757年,清軍相繼收復天山南北,準噶爾汗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與中原分別千余年后,西域終于重歸中央王朝的版圖。

此時的西域西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巴爾喀什湖,東至阿爾泰山,南至阿爾金山,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人丁興旺。

因此,欣喜不已的乾隆皇帝取“故土新歸”之意,將回歸后的西域命名為新疆。

可惜,新疆此時并不穩定:外部,由于哈薩克汗國逐漸被沙俄控制,哈薩克人經常偷偷越境游牧,試圖蠶食新疆;內部,回族首領大小和卓不斷發動叛亂,令新疆動蕩不安。

為徹底穩定新疆局勢,1762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設“伊犁將軍”,總攬全疆一切事務,伊犁就此成為新疆的軍政中心。

清政府為何會選擇伊犁作為新疆的軍政中心呢?

這是因為乾隆時期的伊犁河谷,才是真正意義的“新疆之心”。

伊犁位于天山山脈西側,三面環山,伊犁河在此沖積出一片肥沃的谷地,自然資源充沛。

同時,伊犁處于新疆的“十字路口”,向東連接北疆,向南控制南疆,向西向北可防止沙俄與哈薩克族的蠶食。

更重要的是,伊犁作為準噶爾的舊都,在此建立軍政首府,也可有效震懾準噶爾勢力東山再起。

但對于當時面積達216萬平方公里的新疆,一個伊犁是遠遠不夠的。

畢竟,從伊犁前往南北疆仍需翻越海拔數千米的天山山脈,難以有效控制全疆。

為此,清朝又在天山北麓修建迪化城(烏魯木齊),置烏魯木齊都統;天山以南的喀什噶爾置參贊大臣,用來管理周圍地區的軍政。

在基層,清朝則通過冊封南疆和北疆王公對本地區本民族事務進行管理。

19世紀初,一個以伊犁為中心,迪化和喀什噶爾為樞紐,基層以自治為核心的新疆管理制度逐漸成型。

到19世紀中期,迪化(烏魯木齊)已是一個大型集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當時,被流放至此的紀曉嵐曾寫下《烏魯木齊雜詩》,描述這里“到處歌樓到處花,塞垣此地擅繁華”。

正是因為新疆逐漸變得繁榮富庶,才讓沙俄惦記上了。

2、從伊犁到迪化,近代新疆的一把“辛酸淚”

19世紀中期,新疆又成為了沙俄眼中的目標。

186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新疆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包括伊犁河下游的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此被沙俄侵占。

突如其來的疆域變化,使得伊犁河谷從新疆的中心地區變成了邊疆地區,隨時可以被戰火波及。

事實也是如此。

1871年,沙俄借口有俄民逃往伊犁,派兵侵入包括伊犁將軍駐地惠遠城在內的多座城市,將數萬軍民強制遷至沙俄境內,隨后對上述城市進行了徹底破壞。

阿古柏政權趁亂跳出,開始大肆劫掠并自立為王。

顯然,此時的伊犁,已不適合作為新疆的軍政中心。而“甲于關外”的烏魯木齊,成為了新疆首府的最佳之選。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領大軍收復新疆。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1878年,清軍消滅了阿古柏政權,將新疆大部收復。

阿古柏政權雖然被消滅,但實際控制新疆的還是沙俄。

清政府經過多次交涉,雙方最終于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

條約中,沙俄同意歸還伊犁的大部分地區,但仍然強占霍爾果斯河以西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意味著面積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伊犁河谷,一多半被沙俄占據,而伊犁將軍所在的惠遠城距離沙俄領土最近距離只有30公里。

更令人痛惜的是,新疆此時已從乾隆時期的216萬平方公里被侵占到只剩160多萬平方公里。不僅伊犁河谷的大半被沙俄占據,伊犁河谷以西以北的領土也全被沙俄強占。

導致曾經是新疆“十字路口”的伊犁城,變成了直面沙俄的邊境之地,處境尷尬。

1882年,左宗棠的西征大軍尚未撤還,新疆各地已開始建立過渡性機構“善后局”,用以取代原先各民族領袖的管理。

不過,面對新疆的特殊局面,急需一個強有力的軍政中心才能加強對新疆的管理。

此時,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時機已然成熟。1884年,清朝設置新疆行省,并將省會遷至700公里外的迪化(今烏魯木齊)。

事實上,當時選擇北疆的迪化,還是南疆的喀什作為新疆省府,清政府內部是有爭議的。

南疆的喀什人口和面積都高于北疆的迪化,但廣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使南疆的各地距離非常遠,交通極為不便。

而北疆的迪化,在乾隆時期就已開始大規模駐軍屯田,是僅次于伊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且氣候和交通條件也都優于南疆。

再從地理位置上看,迪化則地近河西走廊,可以與中央保持較為密切的聯系;向東可以抵達吐魯番,向南與南疆緊密聯系;向西則可以沿著天山到達伊犁、塔城等邊境地區,向東北則與準噶爾盆地相連。

基于以上原因,迪化(烏魯木齊)成為最佳選擇,隨后一直是新疆政治和經濟中心,至今沒有變過。

中華民國成立后,迪化依舊是新疆的省會,并隨著近代化的進程,出現了新疆最早的西式學堂、鐵路、電報局等新興事物。

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中國成立后,迪化市繼續作為新疆的中心。

1954年,迪化市正式更名為烏魯木齊市。一年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首府依舊設置在烏魯木齊市,延續至今。

而昔日的新疆首府伊犁地區,則成立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失去了軍政中心的地位,但伊犁州的政治地位還是極為重要,因此才成為了全國絕無僅有的副省級自治州。

新疆解放初期,經濟結構主要以農牧業為主,社會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就連相對經濟繁榮的烏魯木齊地區,生產總值也只有7億元。

由于缺乏工業基礎,加上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陳舊,整個新疆地區的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1950年,為了鞏固邊防、推動發展,同時也為了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負擔,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決定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

短短一年內,駐疆部隊就實現了糧食的大部分自給,食油和蔬菜的完全自給。

隨著大生產的經驗得到推廣,1953年,新疆軍區對其所屬部隊進行了整編,分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兩個部分。

其中,生產部隊在新疆的廣袤土地上建立了43個軍墾農牧團場,擁有77.26千公頃的耕地。

駐疆部隊通過積極興辦各種工業企業、交通設施、建筑項目、商業機構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為推動新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那時起,新疆生產建設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1954年10月,中央做出一個重要決策,命令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轉業,從國防部隊序列中脫離出來,這便是我們熟知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部設在烏魯木齊,接受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雙重領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立目的是為了實現“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使命,更好地鞏固邊防、推動新疆地區的發展。

雖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帶有“兵團”兩個字,并且也有司令、團長、師長、團政委等部隊軍職稱謂,但他們與真正的部隊編制并不一樣,都是屬于地方黨政干部,而非軍隊干部。

簡單來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采用“兵團-師-團”三級行政體制,實施特殊的“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

其中,師對應縣級市,團對應鄉鎮。師部和市委、市政府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師長兼任市長,師政委兼市委書記;團部和鎮委鎮政府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團長兼任鎮長,團政委兼任鎮黨委書記。

兵團成立之初,總人口達到了17.55萬人。隨后數十年間,又吸納了全國各地大批青壯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加入,兵團人數擴大到百萬,共同投身于新疆的建設事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兵團逐步建立起涵蓋食品加工、輕工紡織、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的工業體系,使得新疆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截至202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人數超過300萬,下轄14個師,轄區面積達到7.06萬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244.77千公頃(約占全國農墾總面積的20%),實現生產總值3696.58億元,有力支援了新疆的生產建設。

可以說,正是這些脫下軍裝扛起鋤頭的軍人與來自內地的支援力量,通過在新疆廣袤土地上建立的43個軍墾農牧團場,徹底改變了新疆生產落后的面貌。

烏魯木齊的經濟發展,就是最好證明。

4、建國初期的烏魯木齊經濟現狀

“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身泥”是解放初期的烏魯木齊真實寫照。

1950年,烏魯木齊城市人口不過30萬,建成區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道路只有兩條簡易瀝青路面,全市僅有8輛公共汽車,2條線路,3座木橋跨越烏魯木齊河東西兩岸。

由于連年戰爭的影響,城市發展很慢,基本還是百年前的落后狀態。市內狹窄的道路兩旁,到處是低矮破陋的房屋建筑,且全是土坯平房。

說起烏魯木齊最初的經濟,就不得不提遍布全城的“楊柳青商人”。

烏魯木齊河東岸,來自天津楊柳青商人開設的商鋪,開創了這座城市最初的經濟面貌。

所謂“楊柳青商人”,其實就是來自天津楊柳青鎮的商販。

天津楊柳青鎮以年畫出名,但是楊柳青人“趕大營”的影響力,要遠超“楊柳青年畫”。

左宗棠西征時,來自天津楊柳青商人便駕小車載貨隨著軍隊大營販賣,是當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被稱為“趕大營”。

“趕大營”中的“大營”,是指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西征大軍,“趕”則是指楊柳青貨郎追趕流動的西征軍大營做生意。

等到西征戰事停歇,來到新疆的楊柳青商人便在迪化和奇臺等地開設商鋪,一邊販賣內地雜貨,一邊收集新疆土產。

雖然西部沙漠地區環境艱苦,但這項生意獲利豐厚,只需一年往返數次,即成巨富,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天津商人加入。

天津人千里迢迢來到新疆,源自一個名叫安文忠的商人,他一路追隨左宗棠大軍,生意遍布新疆。

安文忠賺了錢榮歸故鄉后,一大批天津楊柳青人跟隨他的腳步,將各類手藝也帶到了新疆,俗稱“百藝進疆”。

天津楊柳青人不僅為新疆帶來了內地的各種技藝和文化習俗,也讓如今的烏魯木齊到處都留下了曾經的痕跡。

比如,烏魯木齊著名的“大巴扎”(集市貿易),其實就是昔日“趕大營”留下的易貨市場。

時至今日,居住在新疆的楊柳青后裔將近60萬人,依然活躍在各類商業環境。

不過,解放初期的烏魯木齊除了簡單的貿易,城內沒有任何工業體系,依然是自給性農業和游牧業自然經濟模式為主。

直至1955年,農業產值在全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依然高達50%,還是以傳統農牧業為主體的單一產業格局。

正是在駐疆部隊幫助下,烏魯木齊的工業體系才從無到有,建立了一系列現代化工業體系。

當時部隊參與建設的工業企業達87個,主要有新疆八一鋼鐵廠、迪化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廠、新疆第一水泥廠等等,從而奠定了烏魯木齊乃至整個新疆的現代工業基礎。

1962年,隨著蘭新鐵路的建成,新疆終于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經濟發展有了更為迅速的進步。

為了扶持發展新疆的現代工業,國家開始逐步將內地一些工業企業連廠帶人一起遷往新疆。

比如新疆八一鋼鐵廠前身就是上海益華鋼鐵廠,最終成為新疆鋼鐵工業的重要支柱。

還有上海新豐電器廠遷入新疆,建立了新疆低壓電器廠;東北地區煤田地質勘探工程技術人員來疆組建的新疆煤田地質勘探隊;長春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入疆組建的自治區第一建筑公司……這些從內地遷來的工業企業,有力地推進了新疆現代工業的發展。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型農機具、鏈式拖拉機進入新疆,逐漸取代畜力農機具,新疆也成為國內較早開始農業現代化的省份之一。

到1965年,新疆已形成了煤炭、電力、鋼鐵、石油、建材等數百個工業生產部門種類齊全,初具生產規模的工業體系。

大批內遷而來的技術工人和援疆青年,同時被編入新疆兵團,為新疆各類建設輸送了急需的“生力軍”。

持續的人口內遷,使新疆人口在1960年至1965年期間,整整增長了100萬人,年均增長約20萬人。

雖然上述內容說的是新疆,可由于烏魯木齊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各方面條件優于南疆等地,這些變化其實也是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變化。

5、烏魯木齊的礦產支柱經濟

前面提到烏魯木齊是距離大海最遠的內陸城市,可這座城市卻擁有另一個令人艷羨的“海”——煤海。

烏魯木齊境內地處準噶爾煤儲帶的中部,市轄區內煤炭儲量就達60億噸以上,主要分布在雅瑪里克山、水磨溝、蘆草溝等地,約占全疆總儲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烏魯木齊又被稱為“煤海上的城市”。

除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烏魯木齊還擁有塔里木等多處油田,以及銅、錳、鐵、黃金、石材、砂石、粘土、鹽、芒硝等二十多種礦產資源。

坐擁這些優質的礦產資源,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也很自然成為烏魯木齊發展經濟的首選。

提及烏魯木齊的煤炭資源,就不能不提烏魯木齊家喻戶曉的一號立井煤礦。

一號立井煤礦是新疆第一座現代化立井,也是產量最大的一處煤礦,主要供應烏魯木齊及地州電廠工業生活用煤,曾創下過多項新疆“第一”。

一號立井煤礦的前身,是1951年由王震將軍帶領5000多名將士在烏魯木齊的六道灣,憑借肩挑背扛建設的一處露天煤礦。

1958年12月1日,一號立井現代化作業正式開始,此后,深達300米的一號立井進入了地下掘井施工階段,一直到1967年出煤,建設整整用了9年時間。

1968年,一號立井正式出煤,一天產煤近3000噸,年產近90萬噸,為當時全新疆產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煤礦。

此后幾十年間,一號立井的發展史既是烏魯木齊煤礦開采的歷史,也堪稱新疆煤炭工業發展的縮影。

該井產出的煤質易燃,塊煤主要供全市普通百姓使用,而粉煤則供給紅雁池電廠、葦湖梁電廠和瑪納斯電廠三座新疆電廠,同時還銷往青海、甘肅等地。

在此期間,一號立井創造了多個新疆“第一”:第一個建成并保持國家行業級質量標準化的礦井、第一個研制采用井下信集閉運輸系統的礦井、第一個采用井下氮氣滅火技術的礦井、第一個建成煤泥水循環的環保型煤炭洗選廠的礦井、第一個設計采用計算機網絡安全監測系統的礦井、第一個被授予全國雙十佳煤礦。

由于烏魯木齊早期經濟主要依賴煤炭開采,超過一半的經濟收入都來自煤炭產業,一號立井對于烏魯木齊經濟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2011年5月18日,因為烏魯木齊產業規劃調整,矗立53年的一號立井正式關停,自此成為一代人難忘的記憶。

除了煤炭資源豐富,烏魯木齊還是新疆石化產業的重要基地。

建設于1975年的烏魯木齊石化(前身為烏魯木齊石油化工總廠),東臨吐哈油田300公里,南距塔里木油田480公里,西靠準噶爾盆地313公里,是新疆集煉油、化肥、化纖、化工、塑料于一體的石油化工化纖生產基地。

作為烏魯木齊的重要經濟支柱,烏魯木齊石化不僅能提供600萬噸/年的原油,同時還具備年產63萬噸合成氨、110萬噸尿素能力,同時還能生產60余種石油化工化纖產品,可謂是烏魯木齊工業經濟的“聚寶盆”。

能源產業也確實加速了烏魯木齊的經濟快速發展。1978年,烏魯木齊的GDP不到10億元,而到2000年,烏魯木齊的GDP卻飆升到了500億元,很大部分都來自能源產業的貢獻。

隨著西部開發戰略,以及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規劃啟動,烏魯木齊的經濟地位再度提升。

6、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帶動效應

2017年,由于新疆地域廣闊,城市發展較為遲緩,加之烏魯木齊單一經濟結構急需調整,新疆啟動了天山北坡城市群規劃,作為全疆未來發展的主陣地。

事實上,天山北坡城市群可視為新疆仿照內陸城市圈,打造了一個烏魯木齊專屬“朋友圈”。

“朋友圈”內除了烏魯木齊市,還有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石河子市、沙灣縣、烏蘇市、奎屯市、克拉瑪依等市。

相比交通不便和城市散居的南疆,北疆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不僅是新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八五”與“九五”期間我國國土綜合開發的19個重點片區之一,更是開發大西北的重點地區。

此外,天山北坡城市群也是新疆人口集中的地區。

截至2018年底,新疆常住人口為2486.76萬人,天山北坡城市群總人口占比約為20%左右,僅烏魯木齊的人口就占全區的16%。

同時,依托北疆鐵路、吐烏大高速公路等公路,天山北坡城市群的交通遠比南疆城市便利,對進一步促進新疆的人員和物資流通起到關鍵作用。

雖然對比內陸大部分城市群,無論經濟總量城市規模,還是人口總數,天山北坡城市群都不值一提,但于國家戰略以及開發西北地區考慮,其重要性卻無法令人小視。

要知道,天山北坡城市群有個重要定位:打造國家能源重要戰略基地。

在這個“群”內,烏魯木齊的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克拉瑪依的石油石化產業、昌吉的煤炭資源,以及烏蘇和奎屯的能源產業均匯聚其中,幾乎囊括了全疆80%的重工業。

不僅如此,天山北坡城市群還具有特殊的口岸優勢,更凸顯其地位的特殊性。

目前,天山北坡城市群有霍爾果斯、都拉塔、木扎爾特、阿拉山口、巴克圖、烏拉斯臺、吉木乃等對外貿易口岸,均為國家一類口岸。

尤其是霍爾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已經成為我國東聯西出的黃金通道。

隨著“一帶一路”規劃提出,新疆已經明確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核心區中的中心,就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領頭羊”自然是具有陸港、空港等國際商貿物流樞紐優勢的烏魯木齊。

從經濟上來看,烏魯木齊經濟實力位居全疆城市首位;交通上,作為中國五大門戶機場之一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已開通了超過100條國際、國內以及區內航線,是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甚至歐洲的重要航空樞紐。

2019年,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近兩千萬人次,貨運吞吐量超過了15萬噸,其亞歐大陸橋節點城市,實至名歸;烏魯木齊火車站更是新疆鐵路的“心臟”,成為連接中國與中亞地區之間最重要的客貨集散地。

獨特的區位優勢,也讓烏魯木齊看到新的發展機遇,借助在商貿物流領域打造區域性的樞紐中心,不斷吸引國內外投資,加快轉型步伐。

2020年,烏魯木齊GDP從2000年的500億元,增長到近3000億元,增長了近六倍。

這樣的增長速度,正是得益于烏魯木齊在天山北坡經濟帶中的中心地位,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才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工業、高科技、貿易為主導的現代化大都市。

雖然,烏魯木齊的經濟規模與內地諸多萬億GDP的省會城市還有一定差距,但發展的步伐卻從未止步。

2023年,烏魯木齊GDP達到4168.46億元,占新疆GDP的比重為21.6%。經濟增速為6%,超過了全國5.2%的增速。

烏魯木齊昔日由鋤頭和牧羊鞭主導的農牧模式,早已被新型工業化進程所取代。

……

熱播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原著作者李娟曾在烏魯木齊生活多年。

她在書中寫道,“烏魯木齊總是那么大,有著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要展開雙臂走。”

相信烏魯木齊這顆“邊疆明珠”,未來同樣具有無數的可能性,等待著南來北往的人們書寫出新的篇章。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位于亞洲中心的烏魯木齊,正在騰飛

烏魯木齊,究竟是怎樣的一座西部城市?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被譽為“邊疆明珠”的烏魯木齊,不僅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地球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

這座位于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的城市深居內陸,距離任何一處海洋的直線距離,都在2500公里以上。

從“美麗的牧場”到省會城市,再到特大型城市,作為中國面對向中亞地區開放的橋頭堡,烏魯木齊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號——“亞心之都”。

烏魯木齊的騰飛,正是新疆發展的縮影。

那么,烏魯木齊,究竟是怎樣的一座西部城市?

1、千年后才回歸的“邊疆明珠”

新疆以天山山脈為界,天山以北為北疆,天山以南為南疆。

位于北疆的烏魯木齊,地處北緯43度,冬夏兩季,晝夜時長相差非常巨大。

夏季4:30即黎明,22:00仍然見到夕陽;冬季則8:00天剛破曉,16:00已經天色昏黑。

正是在晝夜不同交換的歲月中,烏魯木齊見證了新疆這顆“邊疆明珠”的興衰與融合。

新疆,古稱西域,以天山山脈為界,分為北疆和南疆。

由于北疆天然屏障較少,肥美的水草對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極具誘惑。匈奴、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少數民族,都曾在這里策馬馳騁,并先后建立各自的西域之國。

從漢朝到唐朝,中央王朝一直對西域實行有效的管轄。

可惜從公元8世紀起,隨著唐朝衰落,中央王朝漸漸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此后千余年時間,這里成為了“化外之地”。

事實上,明朝建立后,曾有意收復西域,曾與盤踞哈密的蒙古殘部進行過一百多年的爭奪,可惜最終以明朝撤出西域而告終。

彼時的烏魯木齊,還只是天山腳下一處天然牧場。“烏魯木齊”這個名字,據說就是蒙語“美麗的牧場”的意思。

烏魯木齊的真正崛起,已是清朝中后期的事了。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多年的平叛,1757年,清軍相繼收復天山南北,準噶爾汗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與中原分別千余年后,西域終于重歸中央王朝的版圖。

此時的西域西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巴爾喀什湖,東至阿爾泰山,南至阿爾金山,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人丁興旺。

因此,欣喜不已的乾隆皇帝取“故土新歸”之意,將回歸后的西域命名為新疆。

可惜,新疆此時并不穩定:外部,由于哈薩克汗國逐漸被沙俄控制,哈薩克人經常偷偷越境游牧,試圖蠶食新疆;內部,回族首領大小和卓不斷發動叛亂,令新疆動蕩不安。

為徹底穩定新疆局勢,1762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設“伊犁將軍”,總攬全疆一切事務,伊犁就此成為新疆的軍政中心。

清政府為何會選擇伊犁作為新疆的軍政中心呢?

這是因為乾隆時期的伊犁河谷,才是真正意義的“新疆之心”。

伊犁位于天山山脈西側,三面環山,伊犁河在此沖積出一片肥沃的谷地,自然資源充沛。

同時,伊犁處于新疆的“十字路口”,向東連接北疆,向南控制南疆,向西向北可防止沙俄與哈薩克族的蠶食。

更重要的是,伊犁作為準噶爾的舊都,在此建立軍政首府,也可有效震懾準噶爾勢力東山再起。

但對于當時面積達216萬平方公里的新疆,一個伊犁是遠遠不夠的。

畢竟,從伊犁前往南北疆仍需翻越海拔數千米的天山山脈,難以有效控制全疆。

為此,清朝又在天山北麓修建迪化城(烏魯木齊),置烏魯木齊都統;天山以南的喀什噶爾置參贊大臣,用來管理周圍地區的軍政。

在基層,清朝則通過冊封南疆和北疆王公對本地區本民族事務進行管理。

19世紀初,一個以伊犁為中心,迪化和喀什噶爾為樞紐,基層以自治為核心的新疆管理制度逐漸成型。

到19世紀中期,迪化(烏魯木齊)已是一個大型集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當時,被流放至此的紀曉嵐曾寫下《烏魯木齊雜詩》,描述這里“到處歌樓到處花,塞垣此地擅繁華”。

正是因為新疆逐漸變得繁榮富庶,才讓沙俄惦記上了。

2、從伊犁到迪化,近代新疆的一把“辛酸淚”

19世紀中期,新疆又成為了沙俄眼中的目標。

186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新疆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包括伊犁河下游的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此被沙俄侵占。

突如其來的疆域變化,使得伊犁河谷從新疆的中心地區變成了邊疆地區,隨時可以被戰火波及。

事實也是如此。

1871年,沙俄借口有俄民逃往伊犁,派兵侵入包括伊犁將軍駐地惠遠城在內的多座城市,將數萬軍民強制遷至沙俄境內,隨后對上述城市進行了徹底破壞。

阿古柏政權趁亂跳出,開始大肆劫掠并自立為王。

顯然,此時的伊犁,已不適合作為新疆的軍政中心。而“甲于關外”的烏魯木齊,成為了新疆首府的最佳之選。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率領大軍收復新疆。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1878年,清軍消滅了阿古柏政權,將新疆大部收復。

阿古柏政權雖然被消滅,但實際控制新疆的還是沙俄。

清政府經過多次交涉,雙方最終于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

條約中,沙俄同意歸還伊犁的大部分地區,但仍然強占霍爾果斯河以西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意味著面積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伊犁河谷,一多半被沙俄占據,而伊犁將軍所在的惠遠城距離沙俄領土最近距離只有30公里。

更令人痛惜的是,新疆此時已從乾隆時期的216萬平方公里被侵占到只剩160多萬平方公里。不僅伊犁河谷的大半被沙俄占據,伊犁河谷以西以北的領土也全被沙俄強占。

導致曾經是新疆“十字路口”的伊犁城,變成了直面沙俄的邊境之地,處境尷尬。

1882年,左宗棠的西征大軍尚未撤還,新疆各地已開始建立過渡性機構“善后局”,用以取代原先各民族領袖的管理。

不過,面對新疆的特殊局面,急需一個強有力的軍政中心才能加強對新疆的管理。

此時,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時機已然成熟。1884年,清朝設置新疆行省,并將省會遷至700公里外的迪化(今烏魯木齊)。

事實上,當時選擇北疆的迪化,還是南疆的喀什作為新疆省府,清政府內部是有爭議的。

南疆的喀什人口和面積都高于北疆的迪化,但廣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使南疆的各地距離非常遠,交通極為不便。

而北疆的迪化,在乾隆時期就已開始大規模駐軍屯田,是僅次于伊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且氣候和交通條件也都優于南疆。

再從地理位置上看,迪化則地近河西走廊,可以與中央保持較為密切的聯系;向東可以抵達吐魯番,向南與南疆緊密聯系;向西則可以沿著天山到達伊犁、塔城等邊境地區,向東北則與準噶爾盆地相連。

基于以上原因,迪化(烏魯木齊)成為最佳選擇,隨后一直是新疆政治和經濟中心,至今沒有變過。

中華民國成立后,迪化依舊是新疆的省會,并隨著近代化的進程,出現了新疆最早的西式學堂、鐵路、電報局等新興事物。

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新中國成立后,迪化市繼續作為新疆的中心。

1954年,迪化市正式更名為烏魯木齊市。一年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首府依舊設置在烏魯木齊市,延續至今。

而昔日的新疆首府伊犁地區,則成立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失去了軍政中心的地位,但伊犁州的政治地位還是極為重要,因此才成為了全國絕無僅有的副省級自治州。

新疆解放初期,經濟結構主要以農牧業為主,社會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就連相對經濟繁榮的烏魯木齊地區,生產總值也只有7億元。

由于缺乏工業基礎,加上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陳舊,整個新疆地區的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1950年,為了鞏固邊防、推動發展,同時也為了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負擔,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決定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

短短一年內,駐疆部隊就實現了糧食的大部分自給,食油和蔬菜的完全自給。

隨著大生產的經驗得到推廣,1953年,新疆軍區對其所屬部隊進行了整編,分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兩個部分。

其中,生產部隊在新疆的廣袤土地上建立了43個軍墾農牧團場,擁有77.26千公頃的耕地。

駐疆部隊通過積極興辦各種工業企業、交通設施、建筑項目、商業機構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為推動新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那時起,新疆生產建設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1954年10月,中央做出一個重要決策,命令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轉業,從國防部隊序列中脫離出來,這便是我們熟知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部設在烏魯木齊,接受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雙重領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建立目的是為了實現“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使命,更好地鞏固邊防、推動新疆地區的發展。

雖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帶有“兵團”兩個字,并且也有司令、團長、師長、團政委等部隊軍職稱謂,但他們與真正的部隊編制并不一樣,都是屬于地方黨政干部,而非軍隊干部。

簡單來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采用“兵團-師-團”三級行政體制,實施特殊的“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

其中,師對應縣級市,團對應鄉鎮。師部和市委、市政府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師長兼任市長,師政委兼市委書記;團部和鎮委鎮政府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團長兼任鎮長,團政委兼任鎮黨委書記。

兵團成立之初,總人口達到了17.55萬人。隨后數十年間,又吸納了全國各地大批青壯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加入,兵團人數擴大到百萬,共同投身于新疆的建設事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兵團逐步建立起涵蓋食品加工、輕工紡織、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的工業體系,使得新疆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截至202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人數超過300萬,下轄14個師,轄區面積達到7.06萬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244.77千公頃(約占全國農墾總面積的20%),實現生產總值3696.58億元,有力支援了新疆的生產建設。

可以說,正是這些脫下軍裝扛起鋤頭的軍人與來自內地的支援力量,通過在新疆廣袤土地上建立的43個軍墾農牧團場,徹底改變了新疆生產落后的面貌。

烏魯木齊的經濟發展,就是最好證明。

4、建國初期的烏魯木齊經濟現狀

“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身泥”是解放初期的烏魯木齊真實寫照。

1950年,烏魯木齊城市人口不過30萬,建成區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道路只有兩條簡易瀝青路面,全市僅有8輛公共汽車,2條線路,3座木橋跨越烏魯木齊河東西兩岸。

由于連年戰爭的影響,城市發展很慢,基本還是百年前的落后狀態。市內狹窄的道路兩旁,到處是低矮破陋的房屋建筑,且全是土坯平房。

說起烏魯木齊最初的經濟,就不得不提遍布全城的“楊柳青商人”。

烏魯木齊河東岸,來自天津楊柳青商人開設的商鋪,開創了這座城市最初的經濟面貌。

所謂“楊柳青商人”,其實就是來自天津楊柳青鎮的商販。

天津楊柳青鎮以年畫出名,但是楊柳青人“趕大營”的影響力,要遠超“楊柳青年畫”。

左宗棠西征時,來自天津楊柳青商人便駕小車載貨隨著軍隊大營販賣,是當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被稱為“趕大營”。

“趕大營”中的“大營”,是指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西征大軍,“趕”則是指楊柳青貨郎追趕流動的西征軍大營做生意。

等到西征戰事停歇,來到新疆的楊柳青商人便在迪化和奇臺等地開設商鋪,一邊販賣內地雜貨,一邊收集新疆土產。

雖然西部沙漠地區環境艱苦,但這項生意獲利豐厚,只需一年往返數次,即成巨富,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天津商人加入。

天津人千里迢迢來到新疆,源自一個名叫安文忠的商人,他一路追隨左宗棠大軍,生意遍布新疆。

安文忠賺了錢榮歸故鄉后,一大批天津楊柳青人跟隨他的腳步,將各類手藝也帶到了新疆,俗稱“百藝進疆”。

天津楊柳青人不僅為新疆帶來了內地的各種技藝和文化習俗,也讓如今的烏魯木齊到處都留下了曾經的痕跡。

比如,烏魯木齊著名的“大巴扎”(集市貿易),其實就是昔日“趕大營”留下的易貨市場。

時至今日,居住在新疆的楊柳青后裔將近60萬人,依然活躍在各類商業環境。

不過,解放初期的烏魯木齊除了簡單的貿易,城內沒有任何工業體系,依然是自給性農業和游牧業自然經濟模式為主。

直至1955年,農業產值在全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依然高達50%,還是以傳統農牧業為主體的單一產業格局。

正是在駐疆部隊幫助下,烏魯木齊的工業體系才從無到有,建立了一系列現代化工業體系。

當時部隊參與建設的工業企業達87個,主要有新疆八一鋼鐵廠、迪化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廠、新疆第一水泥廠等等,從而奠定了烏魯木齊乃至整個新疆的現代工業基礎。

1962年,隨著蘭新鐵路的建成,新疆終于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經濟發展有了更為迅速的進步。

為了扶持發展新疆的現代工業,國家開始逐步將內地一些工業企業連廠帶人一起遷往新疆。

比如新疆八一鋼鐵廠前身就是上海益華鋼鐵廠,最終成為新疆鋼鐵工業的重要支柱。

還有上海新豐電器廠遷入新疆,建立了新疆低壓電器廠;東北地區煤田地質勘探工程技術人員來疆組建的新疆煤田地質勘探隊;長春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入疆組建的自治區第一建筑公司……這些從內地遷來的工業企業,有力地推進了新疆現代工業的發展。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型農機具、鏈式拖拉機進入新疆,逐漸取代畜力農機具,新疆也成為國內較早開始農業現代化的省份之一。

到1965年,新疆已形成了煤炭、電力、鋼鐵、石油、建材等數百個工業生產部門種類齊全,初具生產規模的工業體系。

大批內遷而來的技術工人和援疆青年,同時被編入新疆兵團,為新疆各類建設輸送了急需的“生力軍”。

持續的人口內遷,使新疆人口在1960年至1965年期間,整整增長了100萬人,年均增長約20萬人。

雖然上述內容說的是新疆,可由于烏魯木齊是新疆的政治、文化中心,各方面條件優于南疆等地,這些變化其實也是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變化。

5、烏魯木齊的礦產支柱經濟

前面提到烏魯木齊是距離大海最遠的內陸城市,可這座城市卻擁有另一個令人艷羨的“海”——煤海。

烏魯木齊境內地處準噶爾煤儲帶的中部,市轄區內煤炭儲量就達60億噸以上,主要分布在雅瑪里克山、水磨溝、蘆草溝等地,約占全疆總儲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烏魯木齊又被稱為“煤海上的城市”。

除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烏魯木齊還擁有塔里木等多處油田,以及銅、錳、鐵、黃金、石材、砂石、粘土、鹽、芒硝等二十多種礦產資源。

坐擁這些優質的礦產資源,可以說是“老天爺賞飯吃”,也很自然成為烏魯木齊發展經濟的首選。

提及烏魯木齊的煤炭資源,就不能不提烏魯木齊家喻戶曉的一號立井煤礦。

一號立井煤礦是新疆第一座現代化立井,也是產量最大的一處煤礦,主要供應烏魯木齊及地州電廠工業生活用煤,曾創下過多項新疆“第一”。

一號立井煤礦的前身,是1951年由王震將軍帶領5000多名將士在烏魯木齊的六道灣,憑借肩挑背扛建設的一處露天煤礦。

1958年12月1日,一號立井現代化作業正式開始,此后,深達300米的一號立井進入了地下掘井施工階段,一直到1967年出煤,建設整整用了9年時間。

1968年,一號立井正式出煤,一天產煤近3000噸,年產近90萬噸,為當時全新疆產量最多、規模最大的煤礦。

此后幾十年間,一號立井的發展史既是烏魯木齊煤礦開采的歷史,也堪稱新疆煤炭工業發展的縮影。

該井產出的煤質易燃,塊煤主要供全市普通百姓使用,而粉煤則供給紅雁池電廠、葦湖梁電廠和瑪納斯電廠三座新疆電廠,同時還銷往青海、甘肅等地。

在此期間,一號立井創造了多個新疆“第一”:第一個建成并保持國家行業級質量標準化的礦井、第一個研制采用井下信集閉運輸系統的礦井、第一個采用井下氮氣滅火技術的礦井、第一個建成煤泥水循環的環保型煤炭洗選廠的礦井、第一個設計采用計算機網絡安全監測系統的礦井、第一個被授予全國雙十佳煤礦。

由于烏魯木齊早期經濟主要依賴煤炭開采,超過一半的經濟收入都來自煤炭產業,一號立井對于烏魯木齊經濟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2011年5月18日,因為烏魯木齊產業規劃調整,矗立53年的一號立井正式關停,自此成為一代人難忘的記憶。

除了煤炭資源豐富,烏魯木齊還是新疆石化產業的重要基地。

建設于1975年的烏魯木齊石化(前身為烏魯木齊石油化工總廠),東臨吐哈油田300公里,南距塔里木油田480公里,西靠準噶爾盆地313公里,是新疆集煉油、化肥、化纖、化工、塑料于一體的石油化工化纖生產基地。

作為烏魯木齊的重要經濟支柱,烏魯木齊石化不僅能提供600萬噸/年的原油,同時還具備年產63萬噸合成氨、110萬噸尿素能力,同時還能生產60余種石油化工化纖產品,可謂是烏魯木齊工業經濟的“聚寶盆”。

能源產業也確實加速了烏魯木齊的經濟快速發展。1978年,烏魯木齊的GDP不到10億元,而到2000年,烏魯木齊的GDP卻飆升到了500億元,很大部分都來自能源產業的貢獻。

隨著西部開發戰略,以及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規劃啟動,烏魯木齊的經濟地位再度提升。

6、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帶動效應

2017年,由于新疆地域廣闊,城市發展較為遲緩,加之烏魯木齊單一經濟結構急需調整,新疆啟動了天山北坡城市群規劃,作為全疆未來發展的主陣地。

事實上,天山北坡城市群可視為新疆仿照內陸城市圈,打造了一個烏魯木齊專屬“朋友圈”。

“朋友圈”內除了烏魯木齊市,還有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石河子市、沙灣縣、烏蘇市、奎屯市、克拉瑪依等市。

相比交通不便和城市散居的南疆,北疆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不僅是新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八五”與“九五”期間我國國土綜合開發的19個重點片區之一,更是開發大西北的重點地區。

此外,天山北坡城市群也是新疆人口集中的地區。

截至2018年底,新疆常住人口為2486.76萬人,天山北坡城市群總人口占比約為20%左右,僅烏魯木齊的人口就占全區的16%。

同時,依托北疆鐵路、吐烏大高速公路等公路,天山北坡城市群的交通遠比南疆城市便利,對進一步促進新疆的人員和物資流通起到關鍵作用。

雖然對比內陸大部分城市群,無論經濟總量城市規模,還是人口總數,天山北坡城市群都不值一提,但于國家戰略以及開發西北地區考慮,其重要性卻無法令人小視。

要知道,天山北坡城市群有個重要定位:打造國家能源重要戰略基地。

在這個“群”內,烏魯木齊的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克拉瑪依的石油石化產業、昌吉的煤炭資源,以及烏蘇和奎屯的能源產業均匯聚其中,幾乎囊括了全疆80%的重工業。

不僅如此,天山北坡城市群還具有特殊的口岸優勢,更凸顯其地位的特殊性。

目前,天山北坡城市群有霍爾果斯、都拉塔、木扎爾特、阿拉山口、巴克圖、烏拉斯臺、吉木乃等對外貿易口岸,均為國家一類口岸。

尤其是霍爾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已經成為我國東聯西出的黃金通道。

隨著“一帶一路”規劃提出,新疆已經明確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核心區中的中心,就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領頭羊”自然是具有陸港、空港等國際商貿物流樞紐優勢的烏魯木齊。

從經濟上來看,烏魯木齊經濟實力位居全疆城市首位;交通上,作為中國五大門戶機場之一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已開通了超過100條國際、國內以及區內航線,是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甚至歐洲的重要航空樞紐。

2019年,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近兩千萬人次,貨運吞吐量超過了15萬噸,其亞歐大陸橋節點城市,實至名歸;烏魯木齊火車站更是新疆鐵路的“心臟”,成為連接中國與中亞地區之間最重要的客貨集散地。

獨特的區位優勢,也讓烏魯木齊看到新的發展機遇,借助在商貿物流領域打造區域性的樞紐中心,不斷吸引國內外投資,加快轉型步伐。

2020年,烏魯木齊GDP從2000年的500億元,增長到近3000億元,增長了近六倍。

這樣的增長速度,正是得益于烏魯木齊在天山北坡經濟帶中的中心地位,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才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工業、高科技、貿易為主導的現代化大都市。

雖然,烏魯木齊的經濟規模與內地諸多萬億GDP的省會城市還有一定差距,但發展的步伐卻從未止步。

2023年,烏魯木齊GDP達到4168.46億元,占新疆GDP的比重為21.6%。經濟增速為6%,超過了全國5.2%的增速。

烏魯木齊昔日由鋤頭和牧羊鞭主導的農牧模式,早已被新型工業化進程所取代。

……

熱播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原著作者李娟曾在烏魯木齊生活多年。

她在書中寫道,“烏魯木齊總是那么大,有著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要展開雙臂走。”

相信烏魯木齊這顆“邊疆明珠”,未來同樣具有無數的可能性,等待著南來北往的人們書寫出新的篇章。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射阳县| 双城市| 芦山县| 奎屯市| 明水县| 台州市| 绍兴市| 永康市| 康保县| 扎兰屯市| 威海市| 罗田县| 衡阳市| 公安县| 团风县| 遂昌县| 葵青区| 和林格尔县| 札达县| 绵竹市| 南城县| 闸北区| 山东| 彝良县| 红原县| 奉新县| 绿春县| 江陵县| 台中县| 阳春市| 常州市| 柞水县| 吉水县| 巴楚县| 湘潭市| 云林县| 静安区| 云浮市| 玛曲县|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