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新知 茯神
編輯 | 影蕨
20世紀60年代,“歐元之父”蒙代爾提出了一個三元悖論模型,即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在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這三個目標中,只能兼顧兩項,不可能同時達到。后世的實踐中尚未出現打破的先例。
或許是受其啟發,1994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Willam Kissick 在其著作《醫療的困境:無限需求和有限資源》中,也提出一個醫療體系里的不可能三角——在給定約束條件下,一個國家的醫療系統很難同時兼顧“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加醫療服務可及性和降低醫療服務的價格”。進入21世紀的信息時代后,互聯網+醫療的先驅者們紛紛試圖證偽這道命題。
傳統醫療體系里的不可能三角,核心還是建立在醫療資源的稀缺和不平衡的現實基礎之上。互聯網對于信息傳遞效率的顛覆性提升,恰好方便稀缺醫療問診服務的線上普及,以及各類資源的高效匹配,一座美好的空中花園藍圖就此描繪而成。
可在一眾被互聯網改造的傳統行業中,互聯網+醫療最終淪為了不折不扣的“背影殺手”。現實的骨感,讓整個市場經歷了從狂熱到理性,如今形成阿里健康與京東健康的雙寡頭格局,主要營收業務類型還都是醫藥電商。“在中國做互聯網醫療的公司,那些不賣貨的都虧錢。”前京東健康CEO辛利軍,還曾作出過如此定性。
就在美麗的泡沫被戳破不久,新生代的互聯網大廠們又盯上了這塊充滿不確定的寶地。美團從O2O之爭中勝出后,很快依靠本地化的配送優勢切入即時醫藥電商,且收獲頗豐;抖音、快手以內容平臺起家,更有利于醫療知識的科普,天然具有引流售藥的優勢。
阿里與京東好不容易打下的互聯網醫療江山,似乎一直苦于關不上改朝換代的機會窗口。
01 院外市場周期已至
如果從2000年上線的丁香園算起,互聯網醫療已經走過了二十余年的歷程。被譽為“互聯網醫療元年”的2014年,和受疫情持續影響到2020年-2021年間,是整個行業備受關注的兩個高光時刻,也意味著已走過了一輪完整的繁榮-衰退周期。
最初,資本青睞互聯網醫療的底層邏輯是無比自洽,放到現在的時空條件下仍站得住腳。首先,從2012年左右開始,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加速了全民觸網,大大提高了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效率。零售、金融、教育等賽道都先后“重做”了一遍。2015年7月,國務院還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次,國內的醫療市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現代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變化,普通大眾的健康服務需求激增。
聞風而動的除了各類垂直賽道的中小創業公司,互聯網大廠們更不容錯過這看似滿地的黃金。同樣是在2014年,京東集團把京東健康作為獨立的業務類目分離出主體運營;阿里巴巴則是聯合云鋒基金收購中信二十一世紀借殼,改名為阿里健康在港股上市,又通過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公司,啟動醫藥電商自營業務。
行業高潮的戛然而止到來得也非常之快。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全面叫停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2017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要求不得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
追逐不到短期利益的資本迅速退卻。剩下來的實力選手熬過低谷之后,也終于迎來監管上的明確和疫情帶來的線上滲透。京東健康于2020年上市成功與阿里健康分庭抗禮,無奈賣藥求生的二者,逐漸甩開與第三名平安好醫生之間的差距。
本以為就此塵埃落定的賽道如今再起波瀾,吸引到美團、抖音、快手等新生代的互聯網大廠們,與市場上供需環境的微妙變化有著直接關系。
供給側過去藥廠們的院內市場受藥方外流、取消藥品加成、兩票制和集采等政策影響,逐漸失勢。據米內網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三大終端實現藥品銷售額18865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公立醫院端雖然市場份額最大占據61.3%,但增速較緩,同比增長僅為4.8%;與之相比,院外市場中網上藥店實現了30.8%的增速,在公立醫院、零售藥店、公立基層醫療機構等所有市場中增速最快。
而在需求側,短視頻內容成為醫療科普知識快速傳播的利器;互聯網醫療發展二十余年沉淀下來的各類線上問診平臺,也在加速抹平醫患之間的信息差;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長期服藥,獨立購藥的能力顯著提升。比如專攻糖尿病領域的上市藥企華領醫藥,在2022年底于線上首發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華堂寧”,第一天的網上渠道銷售額就遠超傳統渠道的一般預期,后續一年時間里,在院內市場和院外市場的銷量占比達到了各占一半的比例。
行業上下游環境的變化,加速了周期的輪轉,又一場互聯網醫療的狂歡儼然正在醞釀之中。
02 美團抖快連環出擊
阿里與京東目前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里的龍頭地位,第一個有望撼動的就是美團。
醫藥用品需求的偶發性和急迫性,與作為即時零售看家本領的履約能力,可謂是天然適配。米內網曾預計,到2030年零售藥店O2O的規模占實體藥店的份額將升至19.2%,如果線上醫保全面開放,2030年零售藥店O2O的規模占實體藥店的份額將升至32.1%。
而作為O2O龍頭的美團切入即時醫藥電商后,簡直就是如魚得水。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到了2021年上半年,醫藥電商用戶使用率前三名的平臺分別是阿里健康(使用率為46.8%)、美團(38.3%)、京東健康(37.9%)。美團已經在單一維度上實現了反超。
逆襲故事的第一幕,還要回到2014年的“互聯網醫療元年”,叮當快藥從O2O醫藥大戰中殺出成為獨苗。由于采取了自營門店、自建平臺、自家配送的新零售模式,叮當快藥的重資產打法即使在資本的加持下也很難快速鋪開。于是,為了乘勢擴張叮當找到彼時國內兩個最大的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么,希望借助后者平臺的流量為自身業務提速,卻不想給整個行業引入了一條實力強勁的鯰魚。
初嘗新賽道的美團還顯得小心翼翼,只是在自己的舒適區里選擇了輕資產平臺化的模式,拿出現成的外賣團隊資源,為入駐的線下藥店進行導流和即時配送。但食髓知味后的美團在上市前的2017年,又融到一筆40億美元的巨款,隨后正式上線了美團買藥業務。
王興的商業嗅覺更為敏銳。在2020年互聯網醫療賽道的第二個高光時刻,“美團買藥”作為獨立業務品牌發布。還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在2020年末王興有意投資或收購一家醫藥電商B2B企業,意圖讓美團在醫藥流通領域打通從B2B到B2C和O2O的商業閉環。不過,最終因標的自身的財務糾紛而作罷。
甚至在京東健康成功登陸港股,并一度創下6000億港元市值巔峰之際,有美團醫藥業務的高管對外透露,美團或許也會考慮將美團醫藥業務拆分上市。
美團上演的精彩戲碼,自然引來一批效仿者。2022年底,當之無愧的短視頻巨頭抖音開始試水醫藥銷售,首先開放了非處方藥(OTC)類目;2023年1月,作為第一批受邀在抖音直播賣藥的藥企,九州通旗下好藥師大藥房開啟了首場直播帶貨,抖音由此正式開啟“直播賣藥”時代。
快手作為跟隨者更是可以在先行者的試錯基礎上以逸待勞,于2023年10月放開了“OTC銷售”。雖然目前僅開通了B2C業務,但其與抖音的內容電商邏輯相似,從醫藥相關知識的科普入手,建立起用戶心智后再導流到品牌藥企的帶貨直播,或本地生活板塊的線下藥店當中。這與美團依靠外賣帶來流量的模式相通,都恰好擊中了阿里與京東傳統電商平臺模式的流量短板。
通過各種資本和市場手段終于熬出頭的兩位互聯網醫療龍頭,不得不守擂后來者一波又一波的車輪戰。
03 線上醫藥持續“輸血”
新老大廠們的互聯網醫療之戰,雖然瞄準的都是大健康市場數字化轉型的未來遠景,但目前打得最激烈的仍是線上賣藥這場局部戰役。
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2022年中國醫藥電商市場的增速總體呈下降趨勢,不過隨著一系列規范政策靴子落地,醫藥電商市場將進一步滲透,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增至3410.2億元。而根據36氪研究院預測,按照滲透率8%來計算,中國廣義上的互聯網醫療產業規模約為7024億元。
長期的目標需要不時抬頭望梅止渴,眼前的階梯仍要腳踏實地拾級而上。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健康的三大主營業務中,醫藥自營對總收入的貢獻占比超過85%,是集團營收的第一大支柱。而在最近召開的烏鎮健康大會上,美團醫藥即時零售業務部總經理王丹透露道:“美團買藥現在還沒有開始賺錢。”
美團、抖音、快手不計成本地來勢洶洶,阿里、京東也不會坐以待斃。即時零售本就是貨架電商的近親,短途運力體系方面,阿里有餓了么旗下的蜂鳥,京東也有達達。過去的2023年,京東健康就頻頻調整O2O業務,下調商家入駐傭金扣點、專門開設即時零售部門,推出買藥無門檻包郵活動、開啟夜間購藥場景等等手段齊上,結合自身擅長的B2C“京東大藥房”板塊,也算防守得嚴實。
阿里健康則有著最早踏足直播電商的淘寶經驗,搶先一步地把健康產品與直播帶貨結合在一起。2021年的電商618大促活動期間,天貓醫藥館方面的數據顯示,從5月24日到6月3日,平均每天有1500多位達人主播帶貨健康產品,同比增長3倍;平均每天有超過10個TOP100達人健康專場,同比增長5倍。
守方學習新的O2O模式,攻方也在嘗試布局自營。2022年6月,美團自營大藥房落地在天津航空口岸大通關基地,但官方口徑中美團的自營業務只建倉庫,以B2C的形式配送藥物,并未開展線下銷售工作。纏斗一時難解難分,互聯網醫療這艘巨輪則在繼續分發著船票。
根據千瓜數據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10月-2024年3月期間,小紅書平臺上大健康賽道相關種草筆記數同比增長超100%。而根據小紅書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度小紅書內部OTC、保健品、醫療器械的搜索量增速分別達到75%、70%、35%。小紅書切入醫藥O2O賽道,本質上與抖音、快手的內容打法同出一門。
另一個美團路線的跟隨者是快遞行業龍頭順豐,于2023年10月推出“互聯網+醫療健康”一體化醫藥配送綜合物流解決方案,提供醫藥即時配送服務。
這些還只是瞄準了互聯網醫療里賣藥生意的選手,而像百度、騰訊這種沒有帶貨基因的大廠,如今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To B和AI領域的醫療數字化場景方向上。
戰場上持續有新的參戰方卷入,想要從醫藥電商戰役中勝出,平臺角色作為互聯網大廠的核心屬性,必須擺在首位。一方面要深度參與以藥企為代表的上游供應鏈,結合平臺大數據洞察出的用戶需求趨勢,共同開發符合市場需要的新品和爆品;另一方面要把單純的藥品買賣,延伸到范圍更廣的售前問診以及售后效果跟蹤,完整的醫療健康體驗閉環才是留住消費者提高復購率的關鍵。
一次局部戰役的勝敗,可能不會直接決定整場戰爭的最終走向;但下一場戰役的主動權,仍是每一個大廠不可輕言放棄的戰果。目前的互聯網醫療之戰,還遠遠談不上戰至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