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重新發現上美影:中國動畫的美學上游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重新發現上美影:中國動畫的美學上游

對東方元素的當代化處理成為當下國產動畫獨特的美學敘事,上美影正是這種美學的源頭。

文 | 新聲Pro 趙銘 張一童

當下國產動畫正在找尋一種自己的美學敘事。其中,東方美學作為最顯要和明確的元素被首先使用,傳統美學的當代延續在動畫創作中尤其明顯。

一個顯著體現是今年暑期檔最有討論度的三部動畫電影——追光白蛇系列的第三部《白蛇:浮生》、故事母本來自牛郎織女的《落凡塵》、改編自古風漫畫的《傘少女》。

實際上,從2015年的《大圣歸來》開始,《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長安三萬里》《大魚海棠》到《羅小黑戰記》,近幾年有影響力的動畫長片大都在故事源頭上引入了東方敘事。從技法的選擇上,從《大護法》到《深海》,水墨國風、粒子水墨等風格技術同樣越來越多被運用。

風格和藝術性更強的短片,美學敘事更為突出,也開始受到平臺關注。如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馬延琨所說,未來的中國風動畫,將以符合現代人習慣的敘事方式,重新講述傳統故事。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這種東方美學動畫的源頭。

今年夏天,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聯合HiShorts! 在上海舉辦的「超時空對話」動畫藝術展,以「上美影遺珠」為概念,展示了30多部橫跨上世紀60至90年代,呈現了「中國動畫學派」喜劇風格與民族樣式探索經驗的動畫藝術短片。上美影第一次以公共動畫藝術展覽的形式,向外整體輸出其中腰部短片作品的動畫美學。

「上美影真正的魂和根脈是這群老一代動畫人,」上美影策展團隊成員之一周悅表示。對當代動畫來說,上美影對新一代創作者的美學影響一方面體現在「下生活」的創作調研方式,從而獲得的關于描「繪」對象的充分細節;另一方面,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老一代創作者對動畫材質和主題表達大膽實驗創新,不管是水墨動畫、瓷偶動畫、水墨拉毛剪紙動畫,都給后來的創作者更多啟發。同時,他們也依然密切關注著動畫市場的最新動態,與行業緊密相連。

而作為企業,上美影也在通過教育、監制、投資等方式,重新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國奇譚》的成功一部分建立在上美影廠牌影響力和其踐行的藝術委員會創作機制之上。此外,上美影也通過參加創投、擔任賽事做評審等方式,找到合適的契機,以投資的方式扶持更多年輕創作者。

挖掘遺珠

一場跨越時空的東方美學展映,正在具有歷史感的上海虹口區今朝8弄鋪陳開來。

本次的展覽展映中,有兩組同名動畫短片,一組是1983年王柏榮執導的剪紙動畫片《老鼠嫁女》和2020年蘇東海、呂寅初執導的皮影動畫片《老鼠嫁女》;另一組是1988年的胡進慶執導的水墨拉毛剪紙片《斗雞》與2018年張明哲執導的水墨動畫片《斗雞》。兩組作品的創作年代分別間隔了37年和30年。

因為同樣的文化根源,不同時代的創作者在各自的時代,找尋相同的靈感,基于擅長的技術,創作出妙趣橫生的不同版本,這成為了本次策展的起點和落點。「我們不比較新舊,而用同時空并置,創造超越時空的對話感。」周悅說。

展覽首次集中呈現了36部上美影「遺珠」系列的優秀藝術短片,橫跨上世紀60至90年代,呈現了「中國動畫學派」喜劇風格與民族樣式的探索經驗,涵蓋二維手繪、剪紙和定格三大動畫類型;兼顧傳統現代,既取自古典文學和民族傳說,也寓教于樂、針砭時弊,充滿時代精神并適合國際傳播。

2018年進入美影廠的周悅,觀看了上美影60周年之際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見證者》。片中,老一代藝術家們講述自己在青年時期進廠,離開時已經白發蒼蒼,「不重復自己、不模仿別人」是他們始終的藝術追求。在她看來,他們和他們所留下的作品代表了上美影的創作精神。

《見證者》之后,更多的歷史挖掘和梳理工作在開展,比如在2022年中國動畫一百年之際,上美影首次發布65個作品詞條。詞條的前30個是大名鼎鼎的動畫IP,而后35部作品,「它們的藝術含量、思想價值都非常高」,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遺珠奪目,經典彌新」。

實際上,在《見證者》之后到現在,已有四位藝術家先后離世。從「搶救活化石」的角度出發,讓公眾看到更多遺珠這件事也具有緊迫性。

不同于頭部IP更多是從市場化的維度出發,短片更能體現上美影老一代對藝術創新的追求。如《嶗山道士》編劇凌紓所說,動畫的藝術水平要看短片。

與上美影合作的「超時空對話」的主辦方HiShorts!,是國內第一大短片電影節平臺。以上美影的短片為主線,此次HiShorts! 從其過去五年競賽板塊動畫單元優秀作品中,挖掘了與上美影短片在表現形式和藝術介質上相呼應的動畫作品。HiShorts! 創始人王小曼說,動畫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在最終的作品形成之前,幕后的層層制作過程,同樣應該被看到。

在王小曼眼中,展覽也是上美影老藝術家們的一次「安可演出」。「除了頭部IP作品,很多老藝術家導演處女座都在這次的『遺珠』系列里,這些作品值得更多關注,價值亟待重新挖掘」,她提到,常光希等老一代藝術家仍然在緊密地關注動畫行業和國際動畫市場的發展動態,對費那奇、東布洲等動畫展都十分了解,這也讓他們的理念和見解并沒有停留在三十年前。

(從左到右)國家一級編劇、兒童文學作家凌紓;

動畫導演、國家一級動作設計師吳云初;

動畫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沈如東在展覽現場

于是在展覽中,很多大眾幾乎從未見過的老藝術家的面孔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們積極地參與現場解說、導覽視頻的錄制,在讓更多人了解當年上美影的創造力的同時,與年輕創作者建立交流。

「獨立動畫短片的推廣體系還不夠成熟」,王小曼說,HiShorts! 這樣的節展要做的就是像livehouse推廣搖滾樂一樣,讓更多人知道獨立動畫。這不僅體現在線下對于人流的聚集,也體現在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線上傳播當中,「獨立動畫短片往往只有通過展覽的方式打包推薦,才能在平臺獲得更多曝光。」

東方美學

如果我們著眼于更廣泛的中國原創動畫,也能逐漸發現一些共性的美學敘事,比如對東方元素的當代化處理。

從2016年開始,每年至少有一部原創國漫上線。追光近幾年的幾部動畫大電影,幾乎都是提取了傳統的東方元素。《大圣歸來》提振了本土動畫行業信心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以及去年大爆的《長安三萬里》,都是對歷史、名著、神話、傳說等東方題材的解構與再創作。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劇照

從短片發展為動畫長片的《大魚海棠》和《羅小黑戰記》也在故事源頭上引入了東方美學,前者依托于《逍遙游》,后者以人類與妖怪的共存與對立為立意,脫胎于傳統的志怪文化。

從技法的選擇上,水墨等風格技術越來越多被運用。如果說2017年上映的《大護法》中,還主要是用水墨風格呈現山水美術背景,去年上映的《深海》已經運用「粒子水墨技術」,開創性地將水墨風格帶入三維動畫。

近幾年,這些風格和藝術性更強、美學敘事更突出的動畫短片也開始受到平臺關注。

比如B站出品的作品中,《霧山五行》在主題上選用了「五行」作為靈感來源,還使用傳統水墨筆觸和現代美學融合;泡面番《怪獸小館》的靈感來源于《山海經》,以斷線、留白、線條的粗細和虛實變化作為其水墨線風格化特征。

《霧山五行》海報

今年的騰訊年度動漫大賞,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馬延琨專門提到「東方美學」,并表示未來的中國風動畫,將以符合現代人習慣的敘事方式,重新講述傳統故事。此外,優酷也提出了「新國風」,愛奇藝最近的《成何體統》等動畫作品,也顯露出東方美學的色彩。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這種東方美學動畫的源頭。過去五年,從節展創始人的視角,通過大量與年輕創作者的接觸,王小曼感覺得到時代的創作趨勢和年輕創作者的想法。在動畫創作領域,上美影代表的是美學,是啟蒙,也是先鋒。

在她看來,傳統美學的當代延續在動畫創作中尤其明顯,「中國動畫和孕育其的中國文化土壤深深交織,傳統美學在動畫歷史上是沒有斷掉的。即便是七八十年代,也能看到新的動畫樣式。」

上美影第一任廠長特偉于1955年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敲喜劇樣式之門」的口號后,便一直堅持在動畫領域探索民族風格。秉持「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的創作理念,老一輩創作者從中華文化根脈中汲取靈感,將傳統美學融于動畫創作,并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讓技術和理念流傳下來。

在創作方法上,上美影的啟蒙和先鋒,體現在「下生活」的調研方法和超前的表達手法。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文學、藝術的創新上,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動畫藝術家們也在這一時期開始緊扣時代主題,以現代的手法講述現代題材。

「下生活」是當時上美影一種基本的創作方法和習慣。片子立項通過后,制作團隊就開始根據作品題材、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地方采風。藝術家們借此將一些民俗和傳統文化記錄下來, 創作出了取材自白族、壯族、傣族等繽紛民族文化的《蝴蝶泉》、《一幅僮錦》、《孔雀公主》等作品。這些內容具備的紀實性,側面讓它們成為記錄民族歷史的切片。

另一方面,老一代創作者有大量的材料和表達創新。他們不僅是動畫藝術家,更是材料發明家。比如1982年《淘氣的金絲猴》作為一部創新性剪紙片,使用了水墨剪紙的「拉毛」工藝,生動地表現出來小動物的毛茸茸質感。

拉毛工藝

而1982年的《瓷娃娃》是木偶與真人合成影片,也是第一部由陶瓷拍攝的定格動畫,是動畫史上的一次探索。導演和動作人員用「套裁」和「代用」的方法在同一個瓷雕上拍各種動作,再運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使不用關節的瓷娃娃動起來。

水墨動畫和中國剪紙動畫作為獨具中國特色、至今仍被沿用的動畫風格,同樣由上美影開創。

水墨動畫將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審美的水墨丹青、飄逸留白運用到動畫創作之中,濃淡有致、虛實相呈的筆墨使中國動畫藝術達到了更高的審美境界,并在國際上獲得影響力。1960年的《小蝌蚪找媽媽》是中國動畫史上、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20世紀,上美影共拍攝了四部水墨動畫短片,分別是1960年的《小蝌蚪找媽媽》,1963年的《牧笛》,1982年的《鹿鈴》和1988年的《山水情》。

中國剪紙動畫誕生于1958年,以我國民間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為基礎,顯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萬古蟾導演的《豬八戒吃瓜》是中國首部剪紙動畫片,此后「剪紙動畫」作為上美影四大片種之一,不斷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創作中開拓創新,誕生了以「水墨剪紙動畫」為代表的多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剪紙動畫工藝。

「葫蘆娃之父」胡進慶導演于1988年完成水墨剪紙動畫《斗雞》,講述了一枚蛋孵出的兩只小公雞,如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一短片采用了中國獨創的水墨剪紙動畫工藝,并采用了「羽貼」的技法,在兩只公雞身上貼了真的羽毛,讓動物的形象和動作都更加活靈活現。

30年后,受到上美影《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背后的水墨動畫大師影響,青年導演張明哲創作了新的《斗雞》,成為2018HISFF青銅時代入圍作品。全片的動畫上色都在宣紙上進行,由動畫師一筆一筆手工繪畫,與胡進慶的作品隔空呼應。

《斗雞》(1988)與《斗雞》(2018)

改編自廣為流傳的「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1983年由王柏榮導演的《老鼠嫁女》,角色造型借鑒了高密剪紙,色彩使用上借鑒了高密木版年畫,整體民間藝術風格極為濃厚。而來到21世紀,青年導演蘇東海、呂寅初將皮影戲與定格動畫結合,創作了2020 HiShorts! 動畫單元入圍作品《老鼠嫁女》。

對于70、80甚至90后這一代創作者來說,兒時的回憶總是伴隨著上美影的《阿凡提》、《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作品。

入圍2017 HISFF 青銅時代、2018 HISFF 青銅時代的青年動畫導演孫晶,年少時期就曾對上美影動畫片的「生活化」印象深刻,「《阿凡提》里有很多跟生活相關的故事,看的時候特別有代入感;自己對水墨風格的喜歡,也是始于童年觀看上美影的水墨動畫的經歷。」

大學時期,孫晶在吉林動畫學院跟隨學校聘請的藝術家Dmitry Geller,首次參與制作了剪紙動畫。后來,到美國讀研期間,導師告訴她,「不要總想著靠近某個標準,而是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表達。」于是,具有東方美學的剪紙動畫,成了她選擇的動畫語言,創作出了取材于《聊齋志異》和古諺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剪紙動畫《種梨》和《捕食》。

對于中國青年動畫創作者來說,在與海外的交流當中,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不是想著「動畫應該畫成什么樣」,都是一個必然經歷的課題。

獨立動畫導演陳蓮華也有相似的感受。他曾在中央電視臺動畫欄目《快樂驛站》擔任導演,后逐漸發覺了自己對于年畫和皮影的興趣,與導演安旭合作,用剪紙風格制作了《節氣》系列短片。

陳蓮華、安旭創作的《節氣》系列之《春分》

童年時期,他就對《大鬧天宮》等動畫印象深刻。「角色的多樣性很強,造型,美術,服裝乃至于動態,和自己生活環境的文化都很相近。」而通過看漫畫雜志,他對老一代藝術家韓羽、詹同印象深刻,「韓羽的人物造型印象深刻,善于挖掘傳統中的美術元素。詹同的小熊貓,做的活靈活現。」

工作后,他接觸了大量中國傳統繪畫,如元、唐的作品,顛覆了此前對傳統美術的印象,他形容傳統美術帶來的感受是「帶一點舊的氣質,特別生猛」。參加了多年海外獨立動畫節,他逐漸發現了找到自己風格的重要性。「做獨立動畫就要思考,你最獨特的東西是什么?要把最獨特的東西做到極致。」

他意識到,對于中國創作者來說,答案還是傳統美術,「上美影之前提到要走中國民族化之路,那就是中國群體創作的一種思維方式,某種意義上有點類似。」

品牌煥新

從一家國有美術制片廠,到如今的公司,進入新世紀后,上美影也在通過教育、監制、投資等方式,重新在行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對于動畫學界來說,上美影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動畫系還專門設有阿達實驗班,即北京電影學院重點支持的國際化、創作型本科教學實驗班,正是以《三個和尚》作者阿達先生的名義建立。

而面對市場,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提起上美影,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情懷、記憶。上美影的輸出方式也建立在《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等頭部IP的授權之上。

直到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獻禮籌備階段,由任教于北影動畫學院的陳廖宇擔任總導演的藝術短片項目《中國奇譚》,采用多種中國傳統美術風格,通過精美的畫面和獨特的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東方神韻的奇幻故事,在B站甚至全網受到了年輕觀眾的歡迎。

《中國奇譚》

《中國奇譚》引入了上美影的藝委會機制,由老一代編劇、導演等藝術家為新的作品打分、提建議。一個作品至少要在三個階段經過藝術委員會的監督,包括劇本梗概和簡單樣片、前期開發完成、成片組織架構。這也讓《中國奇譚》系列在上美影深厚的美學積淀的基礎之上,融合當代中國社會的現實題材,和這一代年輕人取得精神共鳴。上美影的品牌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煥新。

陳蓮華是《中國奇譚》中《小滿》一集的導演和編輯,創作階段,他接受過來自凌紓、速達、周克勤等藝術家等的建議。他提到,藝委會對于創作保持了開放的態度,沒有做太多干涉。「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至少能發揮出大家的創造力。」

這一代觀眾關于東方美學的基因覺醒正在發生。《中國奇譚》的火爆讓陳蓮華意外,「因為以前我們的作品都是投影展,覺得觀眾可能不喜歡。這次發現,動畫還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媒介,不能拒絕溝通,說不定能療愈一些人。」

作為北電動畫系的教師,他也感受到《中國奇譚》對于動畫學院年輕學子的影響。大家開始更多地關注國風動畫,一些學生開始關注剪紙藝術,一些學生也會在論文的參考影片中提到《中國奇譚》。

現階段,上美影還通過參加創投、在賽事擔任評審、給專業院校做分享、參加各種行業峰會,與年輕的創作者們接觸,找到合適的契機以投資的方式進行扶持。

今年五月,上美影出品、青年導演李鑫執導的玻璃板油畫動畫《四·季》,在獲得金雞最佳美術片獎提名之后,又獲得了第20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綜合類動畫短片金獎。

《四·季》傳承了上美影美術片的氣質,影片以「知秋」、「冬禪」、「春生」、「潤夏」串聯起四季意境更迭,為單篇的畫幅變化賦予情感意義。玻璃板油畫的形式,也符合上美影對于創新技術的追求。

同樣是今年五月,上美影主控出品的動畫長片《燃比娃》入選素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 WIP 單元。2019年,在第一屆南京動漫創投上,時任上美影廠長的速達和副廠長陳波作為評審一同選中了這個項目。

《燃比娃》

上美影制片人王安憶初看項目時就覺得,這是一部很有「美影氣質」的作品,最初的定位就是幫助導演完成一部作者向的電影,以節展、國際市場、藝術院線為主要的發行方向。在王安憶看來,其在國際市場的優勢就是「東方氣質」,包括水墨等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融入、民族性的音樂、人本主義精神的表達等等。

王安憶提到,以3-5年為周期計算,上美影和過去的多片種發展思路類似,會在最初商業屬性的規劃上區分好不同維度。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動畫制片公司,上美影依然鼓勵產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并盡可能給導演提供寬松的環境,制片公司為項目做全方位的資源配備,保持導演創作的純粹性,輔助以藝委會和制片團隊的專業建議。

「我們希望能做一些延續美影創作精神的作品,雖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做這么純粹的事情有些冒險。」王安憶說。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界面财经号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北京
界面财经号由界面新闻JMedia联盟升级而来,集结财经、商业领域优质原创微信公众号,分享、解读最新财经热点和商业新闻。

下載界面新聞

重新發現上美影:中國動畫的美學上游

對東方元素的當代化處理成為當下國產動畫獨特的美學敘事,上美影正是這種美學的源頭。

文 | 新聲Pro 趙銘 張一童

當下國產動畫正在找尋一種自己的美學敘事。其中,東方美學作為最顯要和明確的元素被首先使用,傳統美學的當代延續在動畫創作中尤其明顯。

一個顯著體現是今年暑期檔最有討論度的三部動畫電影——追光白蛇系列的第三部《白蛇:浮生》、故事母本來自牛郎織女的《落凡塵》、改編自古風漫畫的《傘少女》。

實際上,從2015年的《大圣歸來》開始,《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長安三萬里》《大魚海棠》到《羅小黑戰記》,近幾年有影響力的動畫長片大都在故事源頭上引入了東方敘事。從技法的選擇上,從《大護法》到《深海》,水墨國風、粒子水墨等風格技術同樣越來越多被運用。

風格和藝術性更強的短片,美學敘事更為突出,也開始受到平臺關注。如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馬延琨所說,未來的中國風動畫,將以符合現代人習慣的敘事方式,重新講述傳統故事。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這種東方美學動畫的源頭。

今年夏天,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聯合HiShorts! 在上海舉辦的「超時空對話」動畫藝術展,以「上美影遺珠」為概念,展示了30多部橫跨上世紀60至90年代,呈現了「中國動畫學派」喜劇風格與民族樣式探索經驗的動畫藝術短片。上美影第一次以公共動畫藝術展覽的形式,向外整體輸出其中腰部短片作品的動畫美學。

「上美影真正的魂和根脈是這群老一代動畫人,」上美影策展團隊成員之一周悅表示。對當代動畫來說,上美影對新一代創作者的美學影響一方面體現在「下生活」的創作調研方式,從而獲得的關于描「繪」對象的充分細節;另一方面,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老一代創作者對動畫材質和主題表達大膽實驗創新,不管是水墨動畫、瓷偶動畫、水墨拉毛剪紙動畫,都給后來的創作者更多啟發。同時,他們也依然密切關注著動畫市場的最新動態,與行業緊密相連。

而作為企業,上美影也在通過教育、監制、投資等方式,重新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國奇譚》的成功一部分建立在上美影廠牌影響力和其踐行的藝術委員會創作機制之上。此外,上美影也通過參加創投、擔任賽事做評審等方式,找到合適的契機,以投資的方式扶持更多年輕創作者。

挖掘遺珠

一場跨越時空的東方美學展映,正在具有歷史感的上海虹口區今朝8弄鋪陳開來。

本次的展覽展映中,有兩組同名動畫短片,一組是1983年王柏榮執導的剪紙動畫片《老鼠嫁女》和2020年蘇東海、呂寅初執導的皮影動畫片《老鼠嫁女》;另一組是1988年的胡進慶執導的水墨拉毛剪紙片《斗雞》與2018年張明哲執導的水墨動畫片《斗雞》。兩組作品的創作年代分別間隔了37年和30年。

因為同樣的文化根源,不同時代的創作者在各自的時代,找尋相同的靈感,基于擅長的技術,創作出妙趣橫生的不同版本,這成為了本次策展的起點和落點。「我們不比較新舊,而用同時空并置,創造超越時空的對話感。」周悅說。

展覽首次集中呈現了36部上美影「遺珠」系列的優秀藝術短片,橫跨上世紀60至90年代,呈現了「中國動畫學派」喜劇風格與民族樣式的探索經驗,涵蓋二維手繪、剪紙和定格三大動畫類型;兼顧傳統現代,既取自古典文學和民族傳說,也寓教于樂、針砭時弊,充滿時代精神并適合國際傳播。

2018年進入美影廠的周悅,觀看了上美影60周年之際拍攝的一部紀錄片《見證者》。片中,老一代藝術家們講述自己在青年時期進廠,離開時已經白發蒼蒼,「不重復自己、不模仿別人」是他們始終的藝術追求。在她看來,他們和他們所留下的作品代表了上美影的創作精神。

《見證者》之后,更多的歷史挖掘和梳理工作在開展,比如在2022年中國動畫一百年之際,上美影首次發布65個作品詞條。詞條的前30個是大名鼎鼎的動畫IP,而后35部作品,「它們的藝術含量、思想價值都非常高」,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遺珠奪目,經典彌新」。

實際上,在《見證者》之后到現在,已有四位藝術家先后離世。從「搶救活化石」的角度出發,讓公眾看到更多遺珠這件事也具有緊迫性。

不同于頭部IP更多是從市場化的維度出發,短片更能體現上美影老一代對藝術創新的追求。如《嶗山道士》編劇凌紓所說,動畫的藝術水平要看短片。

與上美影合作的「超時空對話」的主辦方HiShorts!,是國內第一大短片電影節平臺。以上美影的短片為主線,此次HiShorts! 從其過去五年競賽板塊動畫單元優秀作品中,挖掘了與上美影短片在表現形式和藝術介質上相呼應的動畫作品。HiShorts! 創始人王小曼說,動畫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在最終的作品形成之前,幕后的層層制作過程,同樣應該被看到。

在王小曼眼中,展覽也是上美影老藝術家們的一次「安可演出」。「除了頭部IP作品,很多老藝術家導演處女座都在這次的『遺珠』系列里,這些作品值得更多關注,價值亟待重新挖掘」,她提到,常光希等老一代藝術家仍然在緊密地關注動畫行業和國際動畫市場的發展動態,對費那奇、東布洲等動畫展都十分了解,這也讓他們的理念和見解并沒有停留在三十年前。

(從左到右)國家一級編劇、兒童文學作家凌紓;

動畫導演、國家一級動作設計師吳云初;

動畫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沈如東在展覽現場

于是在展覽中,很多大眾幾乎從未見過的老藝術家的面孔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們積極地參與現場解說、導覽視頻的錄制,在讓更多人了解當年上美影的創造力的同時,與年輕創作者建立交流。

「獨立動畫短片的推廣體系還不夠成熟」,王小曼說,HiShorts! 這樣的節展要做的就是像livehouse推廣搖滾樂一樣,讓更多人知道獨立動畫。這不僅體現在線下對于人流的聚集,也體現在B站、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線上傳播當中,「獨立動畫短片往往只有通過展覽的方式打包推薦,才能在平臺獲得更多曝光。」

東方美學

如果我們著眼于更廣泛的中國原創動畫,也能逐漸發現一些共性的美學敘事,比如對東方元素的當代化處理。

從2016年開始,每年至少有一部原創國漫上線。追光近幾年的幾部動畫大電影,幾乎都是提取了傳統的東方元素。《大圣歸來》提振了本土動畫行業信心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系列、以及去年大爆的《長安三萬里》,都是對歷史、名著、神話、傳說等東方題材的解構與再創作。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劇照

從短片發展為動畫長片的《大魚海棠》和《羅小黑戰記》也在故事源頭上引入了東方美學,前者依托于《逍遙游》,后者以人類與妖怪的共存與對立為立意,脫胎于傳統的志怪文化。

從技法的選擇上,水墨等風格技術越來越多被運用。如果說2017年上映的《大護法》中,還主要是用水墨風格呈現山水美術背景,去年上映的《深海》已經運用「粒子水墨技術」,開創性地將水墨風格帶入三維動畫。

近幾年,這些風格和藝術性更強、美學敘事更突出的動畫短片也開始受到平臺關注。

比如B站出品的作品中,《霧山五行》在主題上選用了「五行」作為靈感來源,還使用傳統水墨筆觸和現代美學融合;泡面番《怪獸小館》的靈感來源于《山海經》,以斷線、留白、線條的粗細和虛實變化作為其水墨線風格化特征。

《霧山五行》海報

今年的騰訊年度動漫大賞,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馬延琨專門提到「東方美學」,并表示未來的中國風動畫,將以符合現代人習慣的敘事方式,重新講述傳統故事。此外,優酷也提出了「新國風」,愛奇藝最近的《成何體統》等動畫作品,也顯露出東方美學的色彩。

很大程度上,上美影是這種東方美學動畫的源頭。過去五年,從節展創始人的視角,通過大量與年輕創作者的接觸,王小曼感覺得到時代的創作趨勢和年輕創作者的想法。在動畫創作領域,上美影代表的是美學,是啟蒙,也是先鋒。

在她看來,傳統美學的當代延續在動畫創作中尤其明顯,「中國動畫和孕育其的中國文化土壤深深交織,傳統美學在動畫歷史上是沒有斷掉的。即便是七八十年代,也能看到新的動畫樣式。」

上美影第一任廠長特偉于1955年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敲喜劇樣式之門」的口號后,便一直堅持在動畫領域探索民族風格。秉持「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的創作理念,老一輩創作者從中華文化根脈中汲取靈感,將傳統美學融于動畫創作,并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讓技術和理念流傳下來。

在創作方法上,上美影的啟蒙和先鋒,體現在「下生活」的調研方法和超前的表達手法。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文學、藝術的創新上,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動畫藝術家們也在這一時期開始緊扣時代主題,以現代的手法講述現代題材。

「下生活」是當時上美影一種基本的創作方法和習慣。片子立項通過后,制作團隊就開始根據作品題材、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地方采風。藝術家們借此將一些民俗和傳統文化記錄下來, 創作出了取材自白族、壯族、傣族等繽紛民族文化的《蝴蝶泉》、《一幅僮錦》、《孔雀公主》等作品。這些內容具備的紀實性,側面讓它們成為記錄民族歷史的切片。

另一方面,老一代創作者有大量的材料和表達創新。他們不僅是動畫藝術家,更是材料發明家。比如1982年《淘氣的金絲猴》作為一部創新性剪紙片,使用了水墨剪紙的「拉毛」工藝,生動地表現出來小動物的毛茸茸質感。

拉毛工藝

而1982年的《瓷娃娃》是木偶與真人合成影片,也是第一部由陶瓷拍攝的定格動畫,是動畫史上的一次探索。導演和動作人員用「套裁」和「代用」的方法在同一個瓷雕上拍各種動作,再運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使不用關節的瓷娃娃動起來。

水墨動畫和中國剪紙動畫作為獨具中國特色、至今仍被沿用的動畫風格,同樣由上美影開創。

水墨動畫將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審美的水墨丹青、飄逸留白運用到動畫創作之中,濃淡有致、虛實相呈的筆墨使中國動畫藝術達到了更高的審美境界,并在國際上獲得影響力。1960年的《小蝌蚪找媽媽》是中國動畫史上、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20世紀,上美影共拍攝了四部水墨動畫短片,分別是1960年的《小蝌蚪找媽媽》,1963年的《牧笛》,1982年的《鹿鈴》和1988年的《山水情》。

中國剪紙動畫誕生于1958年,以我國民間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為基礎,顯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萬古蟾導演的《豬八戒吃瓜》是中國首部剪紙動畫片,此后「剪紙動畫」作為上美影四大片種之一,不斷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創作中開拓創新,誕生了以「水墨剪紙動畫」為代表的多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剪紙動畫工藝。

「葫蘆娃之父」胡進慶導演于1988年完成水墨剪紙動畫《斗雞》,講述了一枚蛋孵出的兩只小公雞,如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一短片采用了中國獨創的水墨剪紙動畫工藝,并采用了「羽貼」的技法,在兩只公雞身上貼了真的羽毛,讓動物的形象和動作都更加活靈活現。

30年后,受到上美影《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鹿鈴》、《山水情》背后的水墨動畫大師影響,青年導演張明哲創作了新的《斗雞》,成為2018HISFF青銅時代入圍作品。全片的動畫上色都在宣紙上進行,由動畫師一筆一筆手工繪畫,與胡進慶的作品隔空呼應。

《斗雞》(1988)與《斗雞》(2018)

改編自廣為流傳的「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1983年由王柏榮導演的《老鼠嫁女》,角色造型借鑒了高密剪紙,色彩使用上借鑒了高密木版年畫,整體民間藝術風格極為濃厚。而來到21世紀,青年導演蘇東海、呂寅初將皮影戲與定格動畫結合,創作了2020 HiShorts! 動畫單元入圍作品《老鼠嫁女》。

對于70、80甚至90后這一代創作者來說,兒時的回憶總是伴隨著上美影的《阿凡提》、《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作品。

入圍2017 HISFF 青銅時代、2018 HISFF 青銅時代的青年動畫導演孫晶,年少時期就曾對上美影動畫片的「生活化」印象深刻,「《阿凡提》里有很多跟生活相關的故事,看的時候特別有代入感;自己對水墨風格的喜歡,也是始于童年觀看上美影的水墨動畫的經歷。」

大學時期,孫晶在吉林動畫學院跟隨學校聘請的藝術家Dmitry Geller,首次參與制作了剪紙動畫。后來,到美國讀研期間,導師告訴她,「不要總想著靠近某個標準,而是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表達。」于是,具有東方美學的剪紙動畫,成了她選擇的動畫語言,創作出了取材于《聊齋志異》和古諺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剪紙動畫《種梨》和《捕食》。

對于中國青年動畫創作者來說,在與海外的交流當中,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語言,而不是想著「動畫應該畫成什么樣」,都是一個必然經歷的課題。

獨立動畫導演陳蓮華也有相似的感受。他曾在中央電視臺動畫欄目《快樂驛站》擔任導演,后逐漸發覺了自己對于年畫和皮影的興趣,與導演安旭合作,用剪紙風格制作了《節氣》系列短片。

陳蓮華、安旭創作的《節氣》系列之《春分》

童年時期,他就對《大鬧天宮》等動畫印象深刻。「角色的多樣性很強,造型,美術,服裝乃至于動態,和自己生活環境的文化都很相近。」而通過看漫畫雜志,他對老一代藝術家韓羽、詹同印象深刻,「韓羽的人物造型印象深刻,善于挖掘傳統中的美術元素。詹同的小熊貓,做的活靈活現。」

工作后,他接觸了大量中國傳統繪畫,如元、唐的作品,顛覆了此前對傳統美術的印象,他形容傳統美術帶來的感受是「帶一點舊的氣質,特別生猛」。參加了多年海外獨立動畫節,他逐漸發現了找到自己風格的重要性。「做獨立動畫就要思考,你最獨特的東西是什么?要把最獨特的東西做到極致。」

他意識到,對于中國創作者來說,答案還是傳統美術,「上美影之前提到要走中國民族化之路,那就是中國群體創作的一種思維方式,某種意義上有點類似。」

品牌煥新

從一家國有美術制片廠,到如今的公司,進入新世紀后,上美影也在通過教育、監制、投資等方式,重新在行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對于動畫學界來說,上美影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動畫系還專門設有阿達實驗班,即北京電影學院重點支持的國際化、創作型本科教學實驗班,正是以《三個和尚》作者阿達先生的名義建立。

而面對市場,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提起上美影,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情懷、記憶。上美影的輸出方式也建立在《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等頭部IP的授權之上。

直到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獻禮籌備階段,由任教于北影動畫學院的陳廖宇擔任總導演的藝術短片項目《中國奇譚》,采用多種中國傳統美術風格,通過精美的畫面和獨特的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東方神韻的奇幻故事,在B站甚至全網受到了年輕觀眾的歡迎。

《中國奇譚》

《中國奇譚》引入了上美影的藝委會機制,由老一代編劇、導演等藝術家為新的作品打分、提建議。一個作品至少要在三個階段經過藝術委員會的監督,包括劇本梗概和簡單樣片、前期開發完成、成片組織架構。這也讓《中國奇譚》系列在上美影深厚的美學積淀的基礎之上,融合當代中國社會的現實題材,和這一代年輕人取得精神共鳴。上美影的品牌形象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煥新。

陳蓮華是《中國奇譚》中《小滿》一集的導演和編輯,創作階段,他接受過來自凌紓、速達、周克勤等藝術家等的建議。他提到,藝委會對于創作保持了開放的態度,沒有做太多干涉。「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至少能發揮出大家的創造力。」

這一代觀眾關于東方美學的基因覺醒正在發生。《中國奇譚》的火爆讓陳蓮華意外,「因為以前我們的作品都是投影展,覺得觀眾可能不喜歡。這次發現,動畫還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媒介,不能拒絕溝通,說不定能療愈一些人。」

作為北電動畫系的教師,他也感受到《中國奇譚》對于動畫學院年輕學子的影響。大家開始更多地關注國風動畫,一些學生開始關注剪紙藝術,一些學生也會在論文的參考影片中提到《中國奇譚》。

現階段,上美影還通過參加創投、在賽事擔任評審、給專業院校做分享、參加各種行業峰會,與年輕的創作者們接觸,找到合適的契機以投資的方式進行扶持。

今年五月,上美影出品、青年導演李鑫執導的玻璃板油畫動畫《四·季》,在獲得金雞最佳美術片獎提名之后,又獲得了第20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綜合類動畫短片金獎。

《四·季》傳承了上美影美術片的氣質,影片以「知秋」、「冬禪」、「春生」、「潤夏」串聯起四季意境更迭,為單篇的畫幅變化賦予情感意義。玻璃板油畫的形式,也符合上美影對于創新技術的追求。

同樣是今年五月,上美影主控出品的動畫長片《燃比娃》入選素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節 WIP 單元。2019年,在第一屆南京動漫創投上,時任上美影廠長的速達和副廠長陳波作為評審一同選中了這個項目。

《燃比娃》

上美影制片人王安憶初看項目時就覺得,這是一部很有「美影氣質」的作品,最初的定位就是幫助導演完成一部作者向的電影,以節展、國際市場、藝術院線為主要的發行方向。在王安憶看來,其在國際市場的優勢就是「東方氣質」,包括水墨等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的融入、民族性的音樂、人本主義精神的表達等等。

王安憶提到,以3-5年為周期計算,上美影和過去的多片種發展思路類似,會在最初商業屬性的規劃上區分好不同維度。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動畫制片公司,上美影依然鼓勵產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并盡可能給導演提供寬松的環境,制片公司為項目做全方位的資源配備,保持導演創作的純粹性,輔助以藝委會和制片團隊的專業建議。

「我們希望能做一些延續美影創作精神的作品,雖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做這么純粹的事情有些冒險。」王安憶說。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灵寿县| 玉树县| 邹平县| 繁昌县| 栖霞市| 静宁县| 汾阳市| 常州市| 虞城县| 莲花县| 周宁县| 浏阳市| 德惠市| 长岭县| 南宁市| 龙山县| 科技| 镇康县| 武乡县| 历史| 平果县| 徐汇区| 盱眙县| 于田县| 绥江县| 普安县| 望谟县| 台南县| 阿合奇县| 新竹市| 株洲市| 长春市| 穆棱市| 临城县| 太保市| 八宿县| 防城港市| 东兴市| 河东区| 奉节县|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