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開學第一天。由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主辦,北街小學承辦,市青-都局、市科協協辦的都江堰市中小學2024年秋季“開學第一課”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魚嘴大壩舉行。都江堰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曾瀅茜出席活動,都江堰市級相關部門負責人,都江堰市北街小學部分學生、教師及家長代表等參加活動。

這是一次行走式的學習體驗,一堂有風景的思政課,活動以“尋堰之源 啟學之航”為主題,全市各中小學數萬學子線上線下同上“開學第一課”,一起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領略生態水利智慧,在感悟堰工精神的過程中再起航。
探尋建堰起源 領悟科學原理
在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一堂不拘囿于傳統教室,以秀麗山川、滔滔岷江為背景的“行走式課堂”上課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課堂在誦讀《華陽國志》片段中開啟。學生以視頻VCR形式,將假期實踐活動中實地走訪、學習了解都江堰源起的精彩瞬間進行展示和分享。由此開啟這堂課的第一篇章《堰之源》,讓學生了解泥沙淤堵、水流受阻是岷江水害的主要原因,也是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然原因。現場,巴蜀文化專家趙文僑進一步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把蜀地作為軍事大后方,并派水利專家李冰擔任蜀地郡首帶領群眾修建都江堰等方面,解讀了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歷史原因。
“如何變水害為水利?”在探尋到都江堰修建源起后,學生們帶著疑問繼續進入到第二篇章《堰之道》。都江堰三大主體工程、竹籠、榪槎、石人馬、臥鐵、治水“三字經”、“八字真言”等治水之道,在師生共同探究中一一揭示。而歲修六字訣,更是隨著學生們吟誦《都江堰歲修謠》的稚嫩聲,縈繞在岷江河畔。現場,作為該歌謠創作者的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王國平還從水利科技、農耕文明和民俗活動等方面向大家講述了歲修傳承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讓學生深刻理解到歷經兩千多年歲月洗禮的都江堰,如今仍長盛不衰、效益日巨的科學原理。

汲取治水之道 做新時代堰工
傳承治水之道,銘記治水功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治理離不開一代代治水先賢的辛勞付出,他們的功績隨著第三篇章《堰之功》娓娓道來。正是有了他們,才有都江堰造福萬代之功,也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美譽。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經發展成為覆蓋四川省所轄包括成都、德陽、綿陽、遂寧、資陽、眉山、樂山7個地級市的40個縣、市、區的龐大灌區系統,為2800萬人口提供生活用水,以占不到四川全省1/20的土地,養育了全省1/4的人口。
課堂還串聯了“古堰知多少”知識競賽,學生們將課堂所學融會貫通,并現場作答。在課堂上答題的北街小學學生?說:“這樣的開學第一課很有意義,不僅讓我通過‘理論+實踐’懂得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還讓我在探尋過程通過主動思考領悟到一代代‘堰工’的偉大。新的一學期,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帶著‘堰工’精神起航,希望長大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活動最后,北街小學黨總支書記周麗為學生送上“講科學、勇擔當、能創新”九字箴言,她說:“此次‘開學第一課’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深刻傳遞了愛黨愛國、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精神內涵,學生們不僅從中汲取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更從榜樣的力量中獲得了前行的動力。”
秉承堰工精神 新學期再啟航
整個活動全程去主持化,用場景化對話演繹進行串場,將思政課+現場節目+篇章環節以視頻VCR、情景劇等手段進行銜接處理,使整場活動成為一堂生動而沉浸式體驗的大思政課,始終保持緊湊、完整、連貫的現場氛圍,無縫對接,一氣呵成。現場聽課的家長唐奕覺得從這樣的“開學第一課”看到了新學期的新氣象,她說:“這是一堂獨特的思想政治、傳統文化與科學實踐課,它甚至囊括許多我沒有意識到的內容,但它是深刻而富有內涵的。如果我們學校都是以這樣情境化教學模式,那孩子一定都能學得會、學得好,這樣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希望,相信都江堰市教育會向著更高質量發展。”

在合唱《若水少年夢》悠揚歌聲中,此次活動圓滿落幕。“都江堰水利工程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地方。此次‘開學第一課’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充分融合了思政教育和文化傳承,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場生動而深刻的科學啟迪。”都江堰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婷婷表示,此次“開學第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歷史背景、建設目的、主要結構和作用,知曉其價值和意義。通過追尋都江堰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感受李冰治水所展現的科學精神和心系百姓、造福后代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地域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從“開學第一課”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定下目標,勤于思考,樂于創造,新學期帶著新的力量啟航。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