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紀瑤
截至8月31日,66家公募2024年上半年重要經營數據揭曉。
整體來看,66家基金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合計484.76億元、凈利潤合計163.88億元,相較2023年上半年,分別同比下降14.20%、13.37%(剔除無同比數據的公募基金)。
有11家公募基金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雙增。凈利潤方面,20家公募基金凈利潤同比逆勢上升,38家公募基金凈利潤同比下滑。還有8家“入不敷出”,處于虧損。

2024年上半年,共有30家公募基金凈利潤過億元。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和華夏基金分別以15.16億元、13.46億元、10.62億元的凈利繼續領跑。
南方基金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突破10億元,同比上升5.23%。廣發基金和富國基金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降至10億元以下,同比下降32.36%、27.40%。
這30家公募基金公司,天弘基金上半年凈利潤逆勢上漲超過24%,永贏基金、長城基金、工銀瑞信基金、中加基金、博時基金和華安基金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逆勢上漲。
交銀施羅德基金、景順長城基金、鵬華基金、中歐基金、銀華基金、興業基金、浦銀安盛基金、長城基金凈利潤仍保持在1億元之上。永贏基金躋身億元“隊列”,2024年上半年凈利潤達1.01億元,同比上升13.48%。而諾安基金、創金合信基金、財通基金凈利潤均下滑,退出億元“隊列”。
整體上,共計20家公募基金公司2024上半年凈利潤實現逆勢增長(剔除凈利潤仍虧損的公募基金),有11家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升”(不包含無同比數據的機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出現了多家非頭部公募。

中金基金和國聯基金凈利潤同比分別增加超過8倍、6倍,國聯基金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近兩倍。華泰柏瑞基金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上漲超過20%、30%。雙項業績數據同比增長均超過20%的還有興銀基金、東興基金、國金基金。
凈利潤逆勢增長的還有鑫元基金、興銀基金、東興基金、國金基金、安信基金、上銀基金等,多為銀行系或固收占比較高的公募基金。

來源:界面新聞整理
共有38家公募基金凈利潤同比下降,18家公募基金凈利潤同比降幅超過30%。其中,浙商基金凈利潤直線下滑至兩位數。中郵創業基金、信達澳亞基金凈利潤同比降幅超過80%。光大保德信基金、財通基金凈利潤同比降幅超過50%。上述38家公募基金中,興業基金、財通基金等固收規模占比較高的公司,凈利潤卻出現了大幅下降。

還有8家公募基金“入不敷出”,東吳基金和東海基金同比由盈利轉為虧損,瑞達、華西、紅塔紅土、富安達基金同比虧損加劇,九泰基金和江信基金同比虧損收窄。8家中,僅東海基金2024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加,且近30%。
有業內人士認為,上半年,股市震蕩,市場偏好工具類和穩健類產品。2024上半年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公募基金中,有多家為非頭部公募,一方面是凈利潤基數較小,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上半年固收規模增長,且固收規模在總公募管理規模中占比較高,如鑫元基金、興銀基金等。
凈利潤逆勢上漲還能歸因于特色化產品線,例如,中金基金布局公募REITs,華泰柏瑞基金布局ETF,永贏基金依靠固收和指數產品等等。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約6成公募基金凈利潤同比下滑,原因多樣。首先,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降費改革第二階段落地,基金公司降低了管理費率,導致營收和利潤減少;其次,權益市場低迷,基金新發遇冷、存量基金業績和份額下滑、基金清盤加劇等,導致管理規模下滑,這對業務結構單一、主動權益規模占比較高的公募基金并不友好。即便是業務結構多元的頭部公募,也同樣受到影響。部分中小公募仍未找到“出路”,業績仍陷在“泥沼”中。還有部分機構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或是公司運營成本還未調降到位。
多重因素下,公募基金行業面臨多方面的壓力。基金經理離職數量創歷史新高,影響投研體系建設;存量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和份額下滑,甚至導致基金清盤加劇,管理規模上漲只能依靠穩健類、工具類產品,對管理規模、公司營收和客戶信任均產生負面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