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方遠
中公教育(002607.SZ)日前交出2024年上半年“成績單”,期內營收14.48億元,同比下降16.23%;凈利潤1.16億元,同比增長41.38%。
在解釋營收下滑時,中公教育稱主要因期內業務收款不及預期所致。盈利的關鍵則在于“縮衣節食”。
上半年總營業成本同比下降19.51%至6.09億元;銷售、管理、研發費用分別下降20.82%、18.52%、24.95%至2.79億、2.17億、1.12億元。
中公教育在戰略上明顯更注重經營效率這一指標,財報將此表述為“從規模向效益轉變,將全部資源聚焦于公司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
以組織架構調整為例,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員工人數從上年末的11125人減至9515人。對比去年同期,中公的員工人效比提升44.71%,單位渠道網點產能增長19.72%。
從產品端看,公務員招錄培訓仍是營收主力,上半年創造7.29億元,占比50.34%,同比增長17.98%。
事業單位招錄培訓營收1.91億元,占比13.16%,同比下降37.78%;教師招錄及教師資格培訓營收1.39億元,占比9.63%,同比下降44.57%;綜合培訓3.65億元,占比25.24%,同比下降31.57%;其他營收2359.2萬元,同比增長26.03%。
二級市場上,中公教育日前收獲七天六板,這與政策端的紅利密不可分,職教板塊整體拉漲之時,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中“激發改善型消費活力”中提到教育和培訓消費,被市場解讀為利好。
尤其是針對職業教育,《意見》提到“提質增效”,建設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同時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服務業緊缺人才。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共建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培育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服務業人才。
談及《意見》對職業學校和商業機構的影響,中公教育集團高級副總裁何玓對界面教育表示,這有助于相關職業院校的職業教育供給提質增效,進一步推動校企產教融合戰略持續落地,拓寬學生成才通道及社會就業能力;對于商業機構而言,其認為有望促進職教市場進一步擴容。
以公考培訓起家的中公教育,在前兩年業績遭受重挫之前,開始加大職業技能與就業培訓。于2021年底成立職教事業部,不再局限于原有to C(用戶)業務,將根據當地職教情況,面對高校、企業及政府開展業務,聚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
成立職教事業部兩個多月后,中公教育成立全資子公司,獨立運營職業教育相關業務,以新的團隊構架進入職教市場。2022年5月,上線泛職業提升平臺——中公優職。6月,上線企易學堂APP,加速布局企業培訓賽道。
在2023年半年報中,中公教育首次公開戰略定位調整——由“大型的多品類職業教育機構”變為“公共就業與再就業服務提供商”,“就業”在上述半年報中被大篇幅提及,并表示為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及各類職業專才等知識型就業人群提供就業培訓服務。
在2024半年報中,中公教育進一步闡述當下的就業市場以及供需情況——就業壓力依然存在,部分群體、部分行業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仍會比較突出,尤其以大學生為代表的新成長勞動力還難以適應市場變化。
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將增大勞動力市場的波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發生改變,客觀上對公共就業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數據來看,國內已有超2.18億人具有大學學歷,每年畢業生規模已超千萬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龐大的就業與再就業群體,導致就業壓力只增不減。就業服務的潛在需求也將得到有效激發和進一步釋放。
財通證券研報提到,中國15-24歲人口在未來十年進入持續正增長階段,這部分人群主要在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并逐步進入勞動力市場,因此他們對消費、就業等產業都有很大影響。此外,政府對教育行業的政策支持,包括對職業教育的鼓勵和對教育培訓機構的規范管理,可預期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需求將進一步上漲。
界面新聞還注意到,中公教育正在進軍文旅業務。
天眼查App顯示,北京中公納川文旅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8月2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為陳益材,注冊資本100萬元,經營范圍含旅游業務、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互聯網信息服務、旅游開發項目策劃咨詢、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教育咨詢服務等。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中公教育全資持股。
有知情人士對界面新聞稱,中公文旅新業務在去年疫情放開后就開始了,但尚未官宣。該公司在全國有一些大型基地,以前是作為公考考研培訓的集訓地,如今對外開放全國整體文旅業態合作,含各城市長租、短租及研學活動,未來團隊還打算自研國內條線的旅游產品。
談及公考培訓行業的變化,中公教育在財報中稱,人才招錄培訓行業出現短暫分化。由于招錄考試培訓行業的需求廣泛分散于全國各地,市場高度分散,行業集中度較低,這其中也催生了眾多地方的中小型培訓機構。
此外,近年來,疫情和政策變動對行業產生了顯著影響,特別是在頭部教育機構進行人員優化的背景下,市場上涌現出了大量以個人工作室形式存在的小型培訓機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分散與競爭的加劇共同提升了培訓機構的獲客難度。
中公認為,短期來看,行業競爭格局的分化現象導致市場競爭的不均衡,但長期來看,受招錄培訓行業的季節性和培訓需求的地域分散性影響,給中小型培訓機構的生存帶來挑戰,市場份額將越來越向頭部企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