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育產業生態圈 王帥
機緣巧合,你認識并喜歡上了ta。
ta優秀、努力、顏值高、性格好,在ta身上,你看到了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你篤定,正值青春的ta,大紅大紫指日可待。
但在那之前,ta需要通過重重關卡的考驗,逐步積累起屬于自己的知名度。而這是一條需要用錢鋪出來的路,可ta沒錢。
怎么辦?
你決定助ta一臂之力,不僅自己「充值」,還把ta介紹給親朋好友,只希望他們也能像你一樣去幫ta一把。你們的隊伍人數越來越多,在大家真金白銀的支持下,ta也在一天天變得更好。
直到有一天,ta如愿站上了C位,成為萬眾矚目的偶像。而你明白,這份榮耀有你一份。
以上描寫,你在各種娛樂選秀節目中可能已深有體會。
但現在,這種選秀打投的玩法,已經延伸到了職業體育世界。
兩匹馬跑出的回報率
加雷特·約翰斯(Garrett Johns),2000年生于美國亞特蘭大,身高180cm、體重70kg,杜克大學網球隊隊長,學校1號單打選手,生涯至今贏得了5個ITF國際網聯「未來之星」系列賽單打冠軍和4個ITF國際網聯雙打冠軍。
憑這些成績,在所有ATP在冊選手中,約翰斯的最高排名達到了412位,總共賺到了43198美元,看起來是個還不錯的網壇新星。
但想要在職業網壇更進一步的他,很缺錢。
訓練費、教練費、參加比賽的差旅機酒費、理療康復費,以及維持生活需要的各種費用,想要真正在ATP站穩腳跟,4萬多的獎金遠遠不夠,他需要更多的錢。
一家叫「共富會(Commonwealth)」的平臺找到了他。
加雷特·約翰斯成為「共富會」的第一位網球選手 圖源:Commonwealth
共富會成立于2019年,由布萊恩·道克斯泰特(Brian Doxtator)和大學時期的好哥們共同創辦。說來有趣,他們這個面向普羅大眾的體育投資平臺最初的標的,其實是賽馬。
成功總是需要一點運氣。2022年,共富會用分拆股權概念投資的第一匹好馬Country Grammer,就在賽馬世界杯的迪拜站中贏得了1200萬美元的冠軍大獎。
2023年他們再接再厲,另一匹選中的好馬Mage在肯塔基賽馬大會上的勝利,讓所有400位以50美元購買了股份的散戶,每人領到了95美元的回報——投資回報率接近100%。
用布萊恩自己的話說,這兩匹馬「讓我們的生意真正跑起來了?!?/p>
Country Grammer在賽馬世界杯迪拜站 圖源:Eclipse Sportswire
至今,在共富會的投資選項中,賽馬仍占據著很大的比重。而在玩明白了馬之后,共富會決定,把自己的模式移植到「人」。
邏輯簡單明了:在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個人戰」項目中,找到那些有潛力卻暫時無法自負盈虧的選手簽約,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劃定募資額,然后按50美元一股的形式上線銷售。募集資金成功的話,平臺按比例抽成,剩下的全部交給球員用于其職業生涯的發展。
而加雷特·約翰斯,就是共富會在陸續簽下幾位高爾夫選手后,進軍網球的第一人。
通過這樣的眾籌交易,財務捉襟見肘的年輕運動員,可以得到至關重要的啟動資金,進而有底氣邁出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步;
付出真金白銀的散戶們,除了可以得到共富會投送的照片、見面會、賽事直播等福利,還可以成為共富會的會員;投資達到一定額度,更能進階為「高級會員」,獲得更多專屬權益;
而共富會本身除了資金抽成,還有機會得到潛力股選手的經紀權。
當然,所謂「投資」,最關鍵的就是,在合約期滿后(通常為2-3年),如果運動員真的打出成績、贏得獎金,就要將其中的一部分回報給共富會和自己的「股東們」。
所以,看出這種模式和選秀經濟的異曲同工之處了嗎?
練習生可以得到更高的排名,在選秀中占據優勢,一旦成功出道,他們就邁出了成為偶像的第一步;粉絲通過真金白銀的打投,有機會獲得各種福利;至于平臺,一本萬利。
「人」還是「商品」?
每一種新興的商業邏輯都有義務接受質疑。共富會也不例外。
當今信息時代給每個人最大的賦能之一,就是讓任何人都有機會同任何人取得聯系。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開始嘗試跳過團隊、組織或平臺,直接和消費者建立某種形式的對話。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于現獨行俠隊籃球運動員丁威迪(Spencer Dinwiddie)。
早在籃網隊效力期間,他就曾嘗試過通過發行自己的「數字代幣」來提前獲得其球員合同的部分薪水。而投資者們對賭的,就是丁威迪能夠打出水準之上的表現,贏得更大的合同和獎金。據丁威迪自己介紹,「回報率最高可達15%。」
后來,丁威迪還想玩得更大。同樣是在籃網期間,他在美國一家公募平臺上發起了一份總額高達2463萬美元(按比特幣形式支付)的集資計劃,如果實現,所有參與者將有權投票決定他的下家。
如你所知,兩個計劃都沒有什么下文。
事實上,NBA對于丁威迪的所謂「創新」之舉,態度都是嚴肅的。官方甚至一度警告,如果他再一意孤行下去,NBA考慮解除他的合同。
雖然最終雙方和平收場,但不難看出,當個體成為投融資的對象,即使不考慮「人是否變成了可交易的商品」這種略顯形而上的思辨,還是有很多顯而易見的風險。
對粉絲經濟有所了解的朋友,大概聽說過一個在偶像世界如天條般嚴格卻又屢禁不止的行為——「私聯」。它指的是,當某個粉絲貢獻了足夠多的金錢或其它資源后,就會獲得偶像的額外關照,以至于雙方建立了單獨聯系。而之后會發生些什么,可就說不好了。
「私聯」在百度文心一言上的解釋
如果把「私聯」的概念移植到運動員個體身上——當某一位投資者為某個運動員砸出了巨大的資金,是否也會以「金主」的身份對選手形成某種「控制」?這種「控制」又是否會越過道德與法律的底線?更實際的是,一旦運動員被別有用心的人或團體通過投資的方式脅迫,是否會淪為操縱比賽的工具?
或者反過來思考,被投資的運動員個體,有沒有可能為了最大化個人收益而故意消極比賽,以避免實現對賭的償付目標?有沒有可能出于個人的目的故意假賽,而侵害投資者的利益?
這些隱患,目前還得不到有效的預防。
歸根到底,其實又返回到那個本質的討論了:「如果人變成可交易的商品,行為的邊界應該在哪里?!?/p>
想象力
當然,上述問題僅僅是對可能出現的漏洞的合理猜想,并不需要「因噎廢食」。事實上,至少目前,眾籌運動員的模式,已經因其給各利益方帶來的好處而被廣泛看好。
到今天,手中資源不過13匹馬、1支半職業高爾夫球隊、3個大學生運動員(2個高爾夫球手+1個網球手)的共富會,已經積累了17000多名會員。在今年4月,平臺官方宣布獲得了450萬美元的投資,并開始了對其它持證公募平臺的收購。
「共富會」獲得市場青睞 圖源:Commonwealth
競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冒頭。在谷歌上稍作檢索,做出點樣子的青少年運動員投資平臺已經有五到六家。個別平臺的簽約名單,甚至全都是10來歲的孩子。
投資界有云,最重要的永遠是「想象力」。而這場全民押寶潛力股的「游戲」,讓人上癮之處也在于想象力。
還是拿選秀舉例。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千辛萬苦打投送偶像出道,是因為舞臺上的那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粉絲的自我映射。粉絲對偶像的想象,也是對自己夢想的一種想象。
所以體育迷的狂熱可想而知——「我拿不了冠軍,但我投資的選手拿冠軍了,就相當于我拿了冠軍?!惯@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滿足感。
就像加雷特·約翰斯的一位投資人Jason所說的那樣,「我們不僅是在投資我們的錢,更是我們的希望!」
最大化的情緒價值——在職業體育愈發向視聽娛樂業靠攏的今天,這是費盡心思想要掏空體育迷錢包的從業者們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詞。試問,還有哪種消費模式,能比選秀帶來更大的情緒體驗?
本屆奧運會期間,有一個話題引發了不小的討論,那就是很多或來自非體育強國、或實力相對「普通」的運動員,其實是無法通過職業體育這條路養活自己的。說白了,他們都是用別的地方掙到的錢貼補體育訓練。
而你要明白,能站到奧運會的舞臺上,說明他們已經是百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的頂尖選手了。
可他們依然錢緊。
所以,「散戶公募運動員」的邏輯,本質上也是給那些嶄露頭角的運動員對未來更多的想象力。畢竟,莫欺少年窮,始終是競技體育里人見人愛的好故事。
那么,在一個講究開放和參與的奧運時代,關于「眾籌運動員」最美好的想象,莫過于有一天,散戶打投支持的選手真正站上了奧運領獎臺的金牌C位。
也許夸張、也許狂野,但如果當今的世界正在教會我們什么,那就是永遠別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