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田鶴琪
“在推動整個建筑價值鏈實現綠色轉型過程中,中國將扮演一個全球領袖的角色。目前,在全球十大開發商和建筑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了六七成份額,顯示出強大的市場地位。”
8月23日,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伙人周園在《打造綠色建筑業價值鏈:中國經驗和全球思考》媒體分享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近日,波士頓咨詢公司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聯合發布報告《打造綠色建筑業價值鏈:中國經驗和全球思考》(下稱《報告》)中文版,介紹了推動全球建筑行業轉型并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路線圖。
當前,全球37%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建筑,地球上有34%的物種正在遭受城市化發展帶來的棲息地喪失問題。鑒于快速城市化,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城市化仍將持續數十年,上述《報告》呼吁在建造、運營和報廢處理等環節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采用全面綜合的策略,推動全球建筑行業價值鏈的綠色轉型。
《報告》明確了綠色建筑全面愿景的四大特征:零碳排放,通過創新的材料和技術,最大程度地降低全生命周期排放;自然受益,有效融合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改善建筑的環境績效。
高韌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建筑抵御極端天氣和氣候波動的能力;包容和人文關懷,改善建筑居住者的身心健康,促進社區發展和確保人人共享建筑。
《報告》還提出了建筑行業整個價值鏈上的11個戰略性轉型舉措。包括:綠色能源供應,建筑材料回收利用,傳統建筑材料脫碳,空調系統升級,綜合能源管理,建筑保溫升級,改用新型綠色建材(如生物材料等),多功能設施、開放社區服務等,自循環資源能耗系統,水處理回收利用系統,圍繞零碳排放、自然受益、高韌性及包容和人文關懷的設計優化。

《報告》稱,最新研究顯示,這11項舉措若能同時發揮作用,能幫助建筑行業實現80%以上的減碳潛力,并釋放1.8萬億美元(約12.82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機會。
周園在會上表示,建筑行業初創企業在綠色建筑價值鏈轉型中面臨巨大機遇。要實現這一1.8萬億美元的市場目標,企業需要開發新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僅是傳統的建筑材料組合,而是包括建筑能源管理、建材的環保使用以及建筑隔熱等創新技術。
“這為建筑企業提供了從傳統磚石結構向組合式產品和綜合服務轉型的廣闊空間,從而實現價值的大幅提升。初創企業應積極擁抱這一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滿足市場對綠色、環保、節能建筑的需求。”她說。
周園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11項舉措是從眾多舉措中優選出來的,它們在提高效率方面表現出色,并且目前的成本是可接受的。如果對這11項舉措進行排序,從對碳排放的影響來看,建筑綠色能源供應位居榜首,對碳排放有高達15%的減少效果。
周園同時指出,無論是建筑光伏還是新能源的利用,或是能源管理,都應成為優先考慮的事項。因此,不同的業主和政府部門在選擇時應從兩個維度進行考量:一是這些舉措對碳排放的減少效果,二是它們的成本效益。
波士頓咨詢公司董事經理盧峰則補充稱,“設計優化也至關重要,因為它在項目初期就決定了未來數十年的建設與運營過程中的碳排放水平。”
近年來,范圍三排放已成為全球凈零排放之旅中最艱巨的挑戰。
根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界定,溫室氣體范圍三排放量包括公司價值鏈公司價值鏈中發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包含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與燃料和能源相關的活動、上游運輸和配送以及員工通勤和商旅出差等環節。
據世界經濟論壇官網顯示,在高度復雜的全球價值鏈中,范圍三上游排放占企業排放的比例可以高達70%。僅八條這樣的供應鏈就占據了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
周園指出,在建筑行業,當我們討論全價值鏈時,各個環節相互之間都可能成為范圍三的排放源。建筑企業或開發商自身的直接碳排放(范圍一和范圍二)相對有限,大部分的碳排放集中在范圍三,即上下游產業鏈的排放。在這一價值鏈中,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成為最大的減碳難點。
目前,盡管一些領先的開發商已經開始致力于綠色建筑的建設,但在綠色材料的可獲取性方面,例如綠色水泥、綠色鋼鐵和綠色木結構的供應仍然不足。因此,“推動綠色建材的轉型并與下游產業進行有效配合至關重要。”周園建議。
此外,她還表示,建筑運營中的另一大挑戰在于建筑實體的多樣性,尤其是對老舊建筑的改造。這些改造工作包括提升建筑的保溫性能、使用熱泵技術等,是實現綠色運營的具體而現實的問題。
“以北京為例,由于新建筑數量有限,大部分建筑為老舊建筑,如何在改造過程中實現綠色升級,包括采用新能源和加強綜合能源管理,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為克服客服關鍵挑戰、推動價值鏈協同減碳,《報告》指出必須采取面向價值鏈多個環節和參與者開展賦能行動。
具體來看,包括:建立未來綠色建筑的全球共識標準和計量方法;打造全球標桿項目以加強價值鏈各方協調;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和政策;推動初創社區和價值鏈龍頭合力創新技術研發及應用。
周園認為,無論是智能建筑還是綠色建筑,中國企業都應發揮關鍵作用。中國的優勢在于政府的支持和統一的國內市場,這為領先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然而,這種機遇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預計有大約五年的窗口期。
她提出,企業不僅要強調規模和成本優勢,還應強調其產品的綠色、環保特性,以及滿足不同國家需求的能力。這是中國企業必須把握的機會。
當前,許多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采取行動,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報告》顯示,包括廣州太古匯的綠色能源供應,通過每年約30兆瓦時的場內可再生能源發電,及超過30吉瓦時的場內可再生能源采購,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應;萬科星城的傳統建筑材料脫碳,通過研發使用低碳瓷磚膠等新型材料,可比傳統產品降低25%-75%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