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價值星球Planet 飛雪
編輯 | 計然
泡泡瑪特,正在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
8月21日,在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半年報業績說明會上,泡泡瑪特董事長兼CEO王寧提到,去年泡泡馬特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希望在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我們已經提前幾個月實現了這個目標。”
8月20日,泡泡瑪特發布了半年報,其上半年實現營收45.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2.0%,經調整后凈利10.2億元,同比增長90.1%。其中,中國內地市場營收32.1億元,同比增長31.5%;海外市場開拓及本地化運營推動其實現營收13.5億元,同比增長259.6%,收入占比接近30%。
泡泡瑪特也首次披露了海外區域業績及收入占比。其中,東南亞市場實現營收5.6億元,在海外市場營收占比41.1%,同比增長478.3%;東亞及港澳臺地區實現營收4.8億元,收入占比35.4%,同比增長153.7%;北美市場實現營收1.8億元,收入占比13.2%,同比增長377.7%;歐澳及其他市場實現營收1.4億元,收入占比10.3%,同比增長158.8%,四大區域增速均是三位數增長。
泡泡馬特在歐洲,最新的動作是,7月27日開了盧浮宮店——距離盧浮宮博物館次出口和玻璃金字塔僅僅幾步之遙,它也成為首個入駐盧浮宮的中國潮玩品牌。目前,泡泡瑪特在法國門店已經達到4家。
除了法國,泡泡瑪特已經在歐洲的英國、意大利、荷蘭開設門店。更早的7月13日,意大利米蘭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兩座城市的首城首家門店同日開業。今年下半年,泡泡瑪特還將在歐洲開設更多線下門店。
國內的盲盒熱已經持續多年,許多玩家對昂貴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盲盒失去了新鮮感,加上潮玩盲盒領域日益內卷,潮玩品牌不得不用更多新方式創造新的增長點——或深耕國內市場,提升IP潮玩衍生產品創新能力,或出海在東南亞乃至歐美市場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泡泡瑪特盧浮宮店開業場景。圖源:泡泡瑪特視頻截圖
出海的潮玩同樣競爭激烈。作為潮玩領域龍頭,出海到歐洲開設多家旗艦店的泡泡瑪特,是出海最早、走得最遠的一家。
依靠海外市場收入,泡泡瑪特成功拉高了營收,其出海過程也有值得借鑒之處,但仍然存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在銷售和運輸環節,泡泡瑪特存在海外商品種類較少、供應鏈建設不足、物流速度慢等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泡泡瑪特的核心IP仍然缺乏競爭力。
01 海外成中國潮玩最大的增量
早在1990年代,國內就出現了盲盒的雛形——最著名的當屬小浣熊干脆面的水滸卡,為了集齊一套卡牌而狂啃干脆面,是不少90后的童年回憶。
2012年,裝著隨機公仔玩具的盲盒開始在國內出現,但盲盒市場長期不溫不火。直到2019年,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資本開始加注盲盒行業,盲盒經濟開始掀起熱潮。有調查顯示,2019年,國內盲盒行業市場規模約為74億元。
作為從2010年開始經營潮玩的企業,泡泡瑪特敏銳地抓住了盲盒的商機,并孵化了第一個自有IP——Molly。此后,泡泡瑪特一路勢如破竹,2020年12月11日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為盲盒潮玩第一股。
泡泡瑪特上市后,開始面臨困境。盲盒熱潮開始退去,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開始趨于理性,不再追求開盒瞬間的刺激,寄希望于抽出極度稀缺、可以在二手市場上賣出成千上百元的“隱藏款”,而是更加務實,認為盲盒噱頭太過、價格不合理,不少玩家選擇“退坑”。
玩家的“退坑潮”導致泡泡瑪特的復購率下降。泡泡瑪特2021年財報顯示,復購率由2019年的58%降至2021年的56.5%。同時,泡泡瑪特盡管營收和利潤上漲,但毛利率下降2%。
與此同時,TOP TOY、52TOY等競爭對手紛紛登場,阿里影業也在2021年5月設立聚焦影視IP的潮玩品牌“錦鯉拿趣”,泡泡瑪特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
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這條賽道,同時國內市場天花板明顯,各個品牌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掘金海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2022年被稱為“盲盒出海元年”。在這一年,除了主推國內文娛IP的錦鯉拿趣,其他潮玩品牌紛紛加快出海步伐。泡泡瑪特在英國開出首家門店;52TOYS在海外開設首家快閃店,并布局電商;TOP TOYS沒有立即開設實體店,但它可以通過名創優品,讓產品觸達世界各地的消費者。
各個品牌提速出海后效果明顯,截至2022年底,52TOYS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246%,其中澳大利亞業績增幅達到1468%。泡泡瑪特的海外收入及占比穩步提升,2023年,泡泡瑪特海外業務營收突破10億,同比增長134.9%,收入占比也增加到16.9%。
今年,由于國內消費者心態仍然趨于理性、謹慎,各個潮玩品牌仍需在海外尋求增量。
泡泡瑪特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擁有80家門店和159個機器人門店,近日入駐盧浮宮,也說明泡泡瑪特希望在歐美市場擁有更大的影響力。而52TOYS則在年初宣布啟動“海外百店計劃”,布局北美和東南亞市場,推動品牌旗艦店、品牌標準店、無人零售等專賣店體系建設,觸達更多海外用戶。
02 在東南亞復刻中國路徑
在眾多潮玩品牌中,泡泡瑪特出海相對較早,目前在海外市場門店最多,知名度也較高。
回顧泡泡瑪特的出海之路,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找到了合適的快速增長點。它在東南亞國家成為了廣受歡迎的知名潮玩品牌,這極大增加了泡泡瑪特的海外營收。
早在2018年,泡泡瑪特就開始通過B2B模式向海外銷售產品。2019年,泡泡瑪特開始組建海外業務團隊,并在海外成立合資公司,從“to B”轉向“to C”。
泡泡瑪特出海首站選擇了韓國,其后擴展到日本、新加坡和泰國。
潮玩商品與食品飲料、電子產品不同,屬于非剛需的精神文化升級類商品,需要高收入中產群體和成熟的文化作為支撐。
韓國年輕人樂于接受新潮事物,對亞洲其他國家的潮流有帶動作用,而日本二次元文化具有廣泛基礎,手辦、潮玩市場成熟。泡泡瑪特在日韓市場通過推出限定產品、與世界知名IP和當地著名玩具雜志聯動等方式進行本地化運營,積累海外市場經驗。
不過,日韓本地文化強盛,泡泡瑪特很難成為當地明星品牌。到目前為止,泡泡瑪特在海外發展最快、最受歡迎的市場,仍然是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
泡泡瑪特國際業務總裁文德一曾經在電話會議中表示,東南亞特別是泰國,是在2023年發展最快的的地區,到2023年底,泡泡瑪特的東南亞線下門店數量達到15家。
近年來,東南亞經濟發展迅速,且人口結構較為年輕,為潮玩的流行提供了基礎。同時,東南亞華人群體較多,受中國新消費潮流影響大,且文化與消費習慣近似。
2023年9月,泡泡瑪特正式進軍泰國,選擇在曼谷尚泰世界購物中心開出首店。曼谷尚泰既是曼谷最大的百貨購物中心,也是東南亞地區第二大購物中心。開業當天,泰國粉絲蜂擁而至,從凌晨起就有人排隊,首日銷量突破200萬人民幣。
直到今年,泡泡瑪特在泰國仍然火爆。今年2月9日,泡泡瑪特在曼谷尚泰拉拋購物中心開出第三家門店,并舉辦CRYBABY藝術家Molly簽售會,首店日銷量突破500萬。而最新開設的第六家線下門店,首日營業額超過1000萬人民幣。
最令泰國粉絲“上頭”的,是泡泡瑪特簽約藝術家龍升創作的LABUBU系列,在中國價值99元的LABUBU盲盒,在泰國一度被炒到最高2500泰銖(約合500元人民幣),甚至出現了從中國向泰國代購泡泡瑪特的生意。在大皇宮等熱門旅游區,也有中國人看到銷售泡泡瑪特公仔的小販,裝有商品的箱子上印著Molly和LABUBU的圖案。
在馬來西亞,許多本地網紅會拍攝泡泡瑪特盲盒開箱視頻。在視頻中,他們承認,這是一個燒錢的愛好,但還會忍不住去買,希望抽到隱藏產品。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經在2023年提出,2024年海外收入有信心超過整個集團2019年IPO前的收入16.83億元。目前,泡泡瑪特能否在2024年完成目標尚未可知,但它在東南亞的發展,已經復刻了最初泡泡瑪特在中國的路徑:依靠抽盲盒的驚喜、解壓感,本能的收集欲望以及對高溢價的期待收獲一大批年輕“粉絲。”
03 中國潮玩的歐美之路不輕松
在東南亞,泡泡瑪特靠復制國內的打法頗為火爆,日本、韓國、中國港澳臺的地區表現也尚可,依靠著從這些國家和地區獲得的營收,泡泡瑪特有了開拓更遠的歐美市場的信心和資本。
今年七月,泡泡瑪特在倫敦牛津街落成第三家門店,在法國盧浮宮落成第四家門店,加上荷蘭、意大利的首店,泡泡瑪特已經在歐洲擁有9家門店;在美國,泡泡瑪特從2023年10月20日在新澤西州開出首店后,至今已擁有11家門店,最新一家今年7月27日在舊金山灣區開業。
不過,在歐美市場,泡泡瑪特相對遇冷——盡管泡泡瑪特在歐美線下門店的選址同樣挑選核心商圈,甚至進入了盧浮宮這樣的世界知名景點,但難復制在東南亞萬人空巷的奇觀。
泡泡瑪特主推的盲盒在歐美略顯水土不服。在東亞特別是日韓,早就有了“扭蛋”或“福袋”等盲盒玩法,中國也在90年代就出現了盲盒的雛形,因此,這種玩法也很適合移植到深受中日韓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但在歐美,消費者更傾向于為“確定性”付款。
產品的選擇同樣重要,由于文化差異,各地審美不同,受到歡迎的商品也就不同。例如“The Monsters”IP的森林音樂會系列產品,其中的Tycoco骷髏形象在有亡靈文化的墨西哥受到歡迎,在歐洲卻碰壁,因為歐洲更偏愛精靈和動物類玩偶。
更重要的是,泡泡瑪特的IP缺乏內容底蘊,而這也是中國大部分潮玩產品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潮玩品牌仍以海外熱門IP授權合作的模式為主,例如名創優品與迪士尼合作,推出迪士尼公主系列盲盒,泡泡瑪特與哈利波特聯名推出魔法石、密室、阿茲卡班的囚徒、霍格沃茨特快等多個系列盲盒。
除了與國際知名頭部IP合作,另一種有效的本地化途徑是與本地藝術家合作。不過,這意味著“一地一IP”的模式,即泡泡瑪特進入任何新的國家,都需要在當地選擇合作藝術家、開發新IP,極大地增高了營銷成本,并分散現有的頭部IP影響力。
面對在歐美遇冷,國內降溫的現狀,泡泡瑪特的策略是一邊推出更多IP、開更多店、逐漸推出大型公仔“去盲盒化”,一邊拓展動畫、主題樂園等產品維持熱度。
去年九月,北京朝陽公園的泡泡瑪特城市樂園正式開園,之后還將規劃第二期,這是泡泡瑪特第一次試水主題公園。娛樂設施主要以適合親子、情侶的小游戲為主,亮點包括園區“護照”和貼紙打卡收集、樂園限定周邊及表演、親子服務等。在樂園三樓的Molly宴會廳,游客可以看見各種Molly裝飾,并買到印有Molly形象的咖啡。
不過,泡泡瑪特樂園并未能夠在國內激起太大的反響——即便對于國內游客而言,如果不是泡泡瑪特自有IP發燒友,打卡泡泡瑪特城市樂園的性價比并不高。有網友反映泡泡瑪特樂園“又貴又小”,“只適合黃牛黨”等。
新浪科技的一份投票顯示,有78%的消費者不認可泡泡瑪特樂園,直言不感興趣并且不會去,6%的消費者稱去過但以后不會再去,只有16%的消費者表示以后可以經常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預料的是,即使泡泡瑪特樂園二期能夠如期建成并開放,它仍然無法與迪士尼、環球影城等擁有知名IP的大型游樂場相比,更不可能把這種重資產、極有可能低回報的玩法帶到海外。
在故事方面,泡泡瑪特仍然稍顯薄弱。
最初,創始人王寧忽視IP的故事,在采訪中表示“潮玩IP沒有故事”,也曾經在對談中提到Molly的邏輯是“100個人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你可以把你的靈魂裝進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泡泡瑪特開始為新的系列賦予一些背景故事,例如2019年的Dimoo是一個夢境中進入奇幻世界的小男孩,情緒IP小野Hirono是一個滿臉不高興而又孤獨的怪小孩,并為小野上線了全新TVC《致奇奇怪怪的我們》。
但這些簡單的人設和短視頻,比起哈利波特、迪士尼公主等長盛不衰的IP,顯得過于單薄。它沒有完整的故事,也很難得到跨文化的認同。
對于泡泡瑪特來說,征服歐美玩家,在海外市場走得更遠,注定存在巨大困難:無論是與本地藝術家合作開發新的IP,還是通過制作動畫等方式增加IP的文化底蘊,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相比于東南亞,泡泡瑪特的歐美之路注定不會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