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陶知閑
界面新聞編輯 | 陳菲遐
試圖通過轉型擺脫有色周期屬性的華友鈷業(603799.SH)再度陷入困境。
今年上半年,華友鈷業營收300.5億元,同比下降9.88%;歸母凈利潤16.71億元,同比下降19.87%。這份成績單,恐怕難以達到市場對公司今年4%凈利潤增長的預期。
比成績更令投資者擔心的是,華友鈷業剛剛建立起的動力電池正極材料業務又陷入周期的泥潭中。
鋰電正極材料新貴
華友鈷業的新能源業務主要聚焦鋰電正極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包括三元正極材料和鈷酸鋰材料,產品主要用于電動汽車、儲能系統電池、消費類電子等領域。公司生產正極材料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來源于內供和市場化采購,客戶主要為鋰電池生產商;新材料業務主要包括三元前驅體材料和鎳、鈷、鋰新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和消費類電子正極材料。
從產業鏈角度看,華友鈷業擁有完整的鋰電正極材料一體化產業鏈。從礦山原料到冶煉端,再由前驅體到正極材料,加上資源循環回收板塊,上中下游公司均有涉及。目前,公司是全球鋰電正極材料和三元前驅體產品主要供應商之一,產銷規模處于行業前列。今年上半年公司鋰電正極前驅體出貨量6.7萬噸(含三元前驅體和四氧化三鈷,包括內部自供)、正極材料出貨量5.3萬噸(含內部自供及參股公司權益量)。
華友鈷業是中國最大的鈷產品供應商,有色業務是發家業務。公司資源業務主要包括鎳、鈷、鋰、銅等有色金屬的采、選和初加工。鈷、銅業務主要產品為粗制氫氧化鈷和電積銅,鎳業務主要產品為粗制氫氧化鎳、高冰鎳等鎳中間品,鋰業務主要產品為鋰輝石精礦、透鋰長石精礦,原料主要為自供,產品主要用于國內鋰鹽加工。
為了保證產業鏈穩定,華友鈷業還向上掌握資源端。公司早在2006年便成立了CDM公司,以此建立非洲鈷貿易平臺,現已在剛果(金)、津巴布韋打造了穩定可靠的鈷、鋰原料保障體系,形成以自有礦山為核心,外部采購為補充的局面。2023年公司津巴布韋Arcadia鋰礦項目建成投產,廣西區配套年產5萬噸電池級鋰鹽項目碳酸鋰產線也于2024年一季度實現達產達標。2023年公司鈷產品出貨量約4.1萬噸(含受托加工和內部自供)。
鋰電產能過剩的危機來臨
作為一體化產業鏈最為重要的出貨端,正極材料業務對華友鈷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核心業務。今年上半年公司三元前驅體及正極材料業務合計收入87.97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的29.28%。
值得一提的是,華友鈷業鋰電材料業務是近幾年才打造完成的。2020年公司鋰電材料營收合計為25.32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的12%。但剛剛“造好”的鋰電業務,已經開始面臨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危機,未來鋰電正極材料行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下游需求端來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增長時代已過。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分別完成了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1.6%。對于2024年,中汽協預計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150萬輛,同比增長21%左右,增速明顯放緩。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指出,2024年新能源車市場面臨一定的需求群體結構壓力。
需求端增速放緩,供給端卻呈現井噴,三元前驅體正在成為鋰電產業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賽道。根據東吳證券預測,今年三元前驅體領域預計新增供給20萬噸以上,而新增需求14萬噸,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55%,行業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
正極材料端,根據東吳證券及鑫欏鋰電預測,2025年三元正極材料需求約為130萬噸,供給可能達到199.7萬噸,過剩產能達69.7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需求約為247.4萬噸,供給可能達到361.2萬噸,過剩產能約為113.8萬噸,兩者均呈現產能過剩危險。華友鈷業也直言,“現階段進軍鋰電池領域的企業較多,如果出現行業內大幅擴張產能,則可能會出現市場競爭加劇及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的風險”。
資金鏈緊張
從現金流來看,華友鈷業近幾年失血狀況嚴重。2020年以來,公司經營和投資活動產生現金流凈流出高達472.99億元,已經超過公司目前市值。
華友鈷業的資金都流入了新建產能。同期,公司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之和由96.23億元增長至594.94億元,增長498.71億元。巨額的固定資產直接帶來折舊費用增加,影響公司利潤表現。同時,伴隨著固態電池商業化的推進,公司暗藏風險。
在去杠桿的背景下,資金長期失血已經威脅到了華友鈷業的償債能力。截至今年6月底,華友鈷業資產負債率高達64.71%。與此同時,公司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例分別為0.98和0.7,兩個數據雙雙低于1,資金壓力較大。
另一個制約華友鈷業的是巨額有息負債。截至6月底,公司有息負債高達561億元,是歸母凈資產的163%。其中有息負債中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72億元,短期借款205億元,長期借款216億元,應付債券68億元。
巨額有息負債引發財務費用不斷攀升,吞噬利潤。華友鈷業上半年財務費用高達10.7億元,比2021年全年的4.84億元還要高出一倍,超當期凈利潤的六成。
為了保利潤,華友鈷業選擇縮減研發費用。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為6.87億元,僅占當期營收比例的2.29%,遠低于財務費用。
除了債臺高筑,華友鈷業還有對外擔保的隱形債務。截至6月底,公司及子公司累計對外提供擔保401億元,擔保總額超過公司凈資產16%。
資金鏈緊張的不僅僅是華友鈷業,實際控制人也大比例質押股權。截至8月20日,華友鈷業實際控制人已分別質押華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陳雪華(第二大股東,實際控制人)1.82億股和0.77億股,占其持股比例的69.96%和69.79%。
為了最大程度緩解資金鏈緊張,華友鈷業不斷在資本市場伸手要錢。今年,公司已四次發行短期融資券,合計募資23億元。
行業內卷、過度投資、資金鏈緊張、質押高企,面對這些,華友鈷業要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