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升龍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美國、加拿大、歐洲、以色列等地陸續進入西尼羅病毒感染高峰期。西尼羅病毒常通過蚊蟲叮咬傳播,人類、馬等哺乳動物都可能被感染,嚴重時可致人類罹患神經系統疾病,甚至死亡。
北半球每年夏末秋初為其感染高發期,非洲、歐洲、中東、北美和西亞的溫帶及熱帶地區幾乎每年都有小規模爆發。不過,今年各地的爆發有所提前。有分析指出,這與全球高溫多雨,蚊類數量激增有關。
2022年8月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文章指出,全球變暖使得蚊子壽命延長,傳播疾病的窗口大開。今年4月以來,美國南部等地頻繁遭遇暴雨和颶風,為蚊子繁衍創造了條件。得州早在5月就出現感染確診病例。得州埃爾帕索市衛生部門于8月21日證實,當地發現今年首例致死病例,患者是一名50多歲的男子,生前的相關癥狀不明顯。
新澤西州衛生部在8月22日確認,該州在7月第一周就出現了兩例西尼羅病毒人類感染,比往年來得早。其中一人年齡超過70歲,另一人未滿18歲。另外,繼7月31日之后,緬因州公共衛生部也于當天宣布發現新一輪鳥類西尼羅病毒檢測陽性,但尚未出現人類感染的報告。

在同處北美大陸的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金斯頓等人口集中城市的公共衛生部門警告,與過去幾年相比,當地蚊子的西尼羅病毒檢測陽性“顯著增加”。
而在歐洲,至少已有奧地利、克羅地亞、法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西班牙等國家報告了西尼羅病毒人類感染病例。
另外,自7月中旬以來,波蘭華沙及其周邊地區出現了烏鴉、寒鴉和喜鵲等鳥類不明原因死亡的情況,已排除禽流感等病因,部分樣本的西尼羅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最終結果還有待歐洲權威實驗室進一步確認。
歐洲疾控中心警告,鑒于天氣條件仍有利于病毒傳播,預計歐洲未來幾周甚至幾個月內還會出現更多人類感染。

而交戰狀態中的以色列同樣面臨感染顯著增加的困擾。據《以色列時報》報道,過去3個月該國已累計858人確診,62人病亡,均為近20年來最多。確診病例集中在中部鄉村,以及人口稠密的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拉馬特哈沙隆以及下加利利等地區。
西亞國家亞美尼亞今年以來已報告58例人類感染,41人住院,其中4人病情嚴重,1人死亡。
近年來,我國境內鮮有關于該病毒感染完整統計的報道。
1937年從非洲烏干達西尼羅地區一名發熱的女性血液中被發現后,西尼羅病毒因此得名,隨后在整個非洲、地中海地區和歐洲部分地區陸續爆發,并于1999年底抵達美國紐約。在過去50多年中,最大的疫情曾出現在以色列、希臘、羅馬尼亞和美國。
世界衛生組織的科普文章顯示,受感染的蚊子通過叮咬將病毒傳播給人類、馬等哺乳動物。人類,家禽與鳥類之間無法直接傳播,通常沿著自然宿主鳥類(如烏鴉、家雀、知更鳥、杜鵑、海鷗)遷徙的路徑而傳播到新的地方。
西尼羅病毒在臨床上的潛伏期為3到14天,八成被感染者不會出現癥狀或者只出現極輕微癥狀,約二成會有頭痛、發燒、嘔吐、疲勞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這一階段也稱“西尼羅熱”),少數感染者可能會誘發影響神經系統的嚴重疾病,大約每10例嚴重疾病中就有1例死亡,致死率約為9%。

目前并無針對西尼羅病毒的特效治療藥物,也沒有針對人類的疫苗,但有可供馬使用的疫苗。預防感染的主要手段為切斷傳播途徑,即有效的大規模滅蚊。日常應避免于黃昏至晨間避免在戶外活動。個人防護措施包括使用驅蚊劑、穿著覆蓋身體大部分的淺色衣物以及在有蚊帳或空調的地方睡覺等。
美國疾控中心的資料顯示,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能傳播瘧疾、登革熱、西尼羅熱、黃熱病、寨卡、基孔肯雅熱和淋巴絲蟲病等疾病。全球每年約有72.5萬人死于蚊蟲叮咬帶來的疾病,其中僅瘧疾就超過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