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宋佳楠
“人類即將迎來人機協同的文明新形態,以人工智能推進教育變革,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8月18日,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在演講中發表上述觀點。該會議由北京師范大學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UNESCO IITE)聯合主辦。
王嘉毅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數字技術正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引領力量,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把教育數字化變革列為五大重點行動領域之一,教育數字化變革已然成為全球共識和時代潮流。
在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上,中國教育部于2022年3月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截至目前,上線優質中小學資源課程8.9萬門,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超過1.04萬門,高等教育優質目課2.7萬門。
通過上述平臺提供就業、考試、學籍學歷、留學、語言五大類35項服務,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教師素養提升,今年啟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工作。
平臺還推出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版本的國際版,為各國學者提供課程資源,國際資訊和留學服務。截止到目前,平臺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2億。
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席院長黃榮懷發布了“數字轉型視野下智慧教育的國際理解”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了48個國家的數字教育政策,以及智慧教育對教育質量提升的貢獻度,全球各地區的智慧教育呈現不同的特點與挑戰。
比如,亞太地區重在構建技術豐富且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并依賴于全面的教育政策支持;西歐和北美地區更側重于性別和文化平等,通過全球實踐和跨文化交流,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東歐地區強調教育政策與實踐之間的協調,依托有意義的技術整合和持續的教師專業培訓逐步推動教育發展。
而非洲地區在智慧教育的建設中面臨多重挑戰,如資金不足和資源分配不均,制約了對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發展;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則面臨技術成本高、基礎設施薄弱以及數字素養普及程度低等問題。
其中,馬爾代夫高等教育、人力和技能發展部部長瑪麗亞姆·瑪麗亞提到,該國有將近1200多座島嶼分布在整個印度洋上,很多是天然小島,遠程學習面臨動機不強、被孤立等挑戰。
瑪麗亞姆·瑪麗亞認為,科技并非唯一的解決方案,人工智能以及其它數字化技術倫理的考量也非常有必要。同時還要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如數據隱私、數據福祉及普惠等。
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局長何美龍分享了該區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探索和實踐。在他看來,教育強國、教育數字化轉型一定不是一句口號,其圍繞的目標應該是解決當今面臨的問題,如優質教育資源不夠均衡、學生負擔重、作業量太多、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發展等。
“新賽道應該是奔著助力區域的減負增效、優質均衡、區域發展,這才是教育數智轉型基本的方向。”何美龍稱。
以作業這一核心場景為例,上海市閔行區從多個維度進行數據化,包括作業結果、目標、知識領域,能力維度、學習水平,作業表現,完成各類作業的次數,完成率、正確率,效率如何,作業習慣、專注做答、嘗試難題、按時提交等。通過采集這些數據行為,借助國家的備課助手、學習助手、教師助手,協助老師備課命題。
近一兩年來,國內多家教育企業已相繼推出教育領域的大模型及其應用,如網易有道推出的“子曰”教育大模型,在旗下詞典筆、學習機、口語教練等多個軟硬件產品中落地。
科大訊飛將星火認知大模型搭載在學習機等產品中,有中英文作文類人批改、數學類人互動輔學、英語類人口語陪練等功能。好未來推出針對數學領域的垂直大模型。
網龍也在探索如何將AIGC技術應用于自身的教育業務中。繼去年發布面向未來的智慧教育服務機構EDA后,該公司今年在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推出面向K12階段的教育產品“最美顆粒”,其中的“顆粒”是指教學顆粒。
網龍副總裁、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副院長陳長杰在媒體群訪中稱,該教育產品是網龍重點投入的戰略產品,項目伊始便邀請全國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共同參與研發,逐步結合AI工具自動生成內容,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加快制作速度,同時保證內容的準確性與教學的適應性。
談及目前正在開發的AI自動生成工具,陳長杰對界面新聞表示,這款工具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匹配整個內容創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內容創作者可以通過這款工具自定義編輯方式,讓AI自動完成剪輯和合并任務,最終生成包含卡通形象或數字人授課的完整課程視頻。
他表示,無論國內還是海外,目前市面上的自動內容生成(AIGC)工具雖然在視覺效果上表現良好,但在準確性方面尚需人為干預,尤其是教育內容,仍需要教師和專家的審核。因此,下一階段的目標是使工具本身具備篩選、分配和匹配的功能,從而減少對人工審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