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信托業再現百萬罰單!
8月1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消息,交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下稱:交銀國際信托)被湖北監管局開出120萬元罰單,行政處罰時間為2024年8月1日。
湖北監管局認為,交銀國際信托存在四項違法違規是由,涉及違規對風險項目進行剛性兌付;貸后管理不盡職,導致信托貸款資金違規流入禁止性領域;數據安全管理粗放存在風險隱患;數據治理體系不健全,監管報送數據存在漏報和錯報。
此外,因時任信托經理許曉鵬對交銀國際信托貸后管理不盡職,導致信托貸款資金違規流入禁止性領域事項負有責任,許曉鵬被湖北監管局處以警告的行政處罰決議。
伴隨本次交銀國際信托被罰,年內信托公司層面,各地監管局已對10家信托機構開出罰單合計2614萬元。
其中,7家被罰金額在百萬元及以上。國通信托、昆侖信托機構層面處罰金額均在500萬元以上,中海信托和陸家嘴信托也均超400萬元。
今年以來,涉及高額罰單的信托公司違規事由明顯增多。例如,國通信托和中海信托的違規事項均在10條以上。
而從處罰事由看,除過往房地產信托、信托貸款流向、資金池業務等高發問題外,“三分類”新規實施后,家族信托、財產信托、標品信托的合規展業也成為年內監管關注對象。
此外,國通信托還被監管指出“違規通過非金融機構代銷信托產品”。用益信托網研究員帥國讓向記者分析,上述處罰或指向三方代銷問題。雖然《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中早已明確不得“委托非金融機構進行推介”,但在行業內過往仍存在大量通過第三方機構代銷的情形。
“結合近期監管對部分信托公司進行窗戶指導,以及直接違規處罰。未來針對信托產品的代銷環節或將進一步收緊。”帥國讓表示。
另據界面新聞記者觀察,交銀國際信托雖為年內首家被指出存在“剛性兌付”問題的信托公司,但在此之前,愛建信托被監管指出存在“違規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國通信托也被發現“風險項目中對投資者進行違規兌付”等問題。
信托專家廖鶴凱指出,上述行為本質均是剛性兌付的體現,資管新規實施后,監管嚴控各種形式的剛兌行為,敦促金融機構合法合規經營,在“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下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強調適當性管理,以提升行業管理水平提升,促進行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研究人士、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進一步指出,根據2023年發布的《信托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暫行辦法》,諸如剛性兌付、非標資金池等違規行為將導致信托評級直接調降。在被監管發現“剛兌”問題后,不排除上述機構的監管評級將可能被下調。
而除信托公司被罰外,年內,相關從業人員也被開出罰單約40項,合計罰款金額超150萬元。相關業務經辦人員、部門負責人、部分分管領導等均為被處罰的重點對象。
其中,6月,國通信托單次便涉及21位從業人員被罰,刷新年內單次被罰信托公司涉及員工數之最;7月,時任原安信信托副總經理梁清德還被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十五年的嚴重處罰。
“年內‘雙罰’制度得到加強之下,也進一步表明信托業已步入了強監管、嚴監管、重處罰的新階段,未來監管更加注重行為監管,功能監管及穿透式監管。”帥國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