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4潮
產業狂飆與瘋狂內卷的激烈沖突,使國內工商業儲能江湖的大退潮洶涌而至。
產業共識,2023年是工商業儲能產業化元年,根據EESA統計,中國工商業儲能新增裝機4.72GWh,同比增長超過200%。
整體來看,2024年上半年國內工商業儲能仍保持高速增長趨勢。比如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1-6月,僅在項目備案方面,國內工商業儲能項目備案總數就超過4200個,規模達6.2GW/14.7GWh,投資金額超240億元;另據EESA統計,上半年國內工商業儲能裝機量約為2.5GWh,同比增長不到50%,同時EESA預測,國內工商業儲能全年裝機量為5.5 GWh。
但無論規模還是增速均遠低于年初部分機構的預測。根據陽光電源年初發布的《工商業儲能解決方案白皮書》預測,今年國內工商業儲能裝機量將會達到9GWh。
產業規模與增速不及預期的背面是,產業玩家的瘋狂涌入,企業間競爭與博弈愈發兇猛,甚至加速了大退潮現象。
據陽光電源《工商業儲能解決方案白皮書》顯示,2023年工商業儲能相關企業新增5萬家,平均每天新增150家。
伴隨著玩家的瘋狂涌入與競爭加劇,工商業儲能產品價格已經出現大退潮趨勢。
比如2023年年中時,頭部廠商如奇點能源的工商業儲能柜報價曾高達1.55元/Wh,12月廠商明美新能源宣布液冷一體柜最低價為0.88元/Wh,到今年6月的SNEC展上,已有工商業儲能廠商打出0.699元/Wh的價格。
早些時候,協鑫集團董事長、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朱共山去年末也在公開演講中坦言,儲能行業 “沒有最卷,只有更卷。產能鏈價格持續走低,儲能投標價半年下降三分之一。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沖業績、搶份額、報價跌破成本。一半春天,一半寒流,就是我們現在儲能行業的現狀?!?/p>
如今,市場上對于 “兇猛價格戰可能將進一步引發儲能電站質量與安全性大退潮” 的擔憂正在與日俱增。
有一組數據可以參考,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23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在可靠性方面,全年非計劃停運1030次(同比2022年增長53.50%),其中電站關鍵設備、系統擠集成安裝質量問題是導致電站非計劃停運主要原因,占比達80%以上。
早在2023年5月17日,在中國(山東)儲能高峰論壇上,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表示,行業內存大量生存困難的系統集成商,為解決生存問題,只能低價拿項目。“(這種企業)要低于成本價拿項目,又要活下來,會非常難,看看十幾年前的風電行業、逆變器行業就知道了?!?/p>
鄭漢波還舉例說,在他經歷的光伏逆變器、風機制造行業中,早期市場快速增長,行業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隨著行業發展,質量和運維壓力凸顯,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很快消失了。一些靠資本支撐無核心技術的企業,為求生存再融資,低質低價中標,難以持續,也為產業埋下隱患?!艾F在儲能電站生命周期不少于10年,售后服務很難有保障……(2024年)可能80%的(儲能系統集成商)企業會倒下?!?/p>
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工商業儲能的主要盈利模式為峰谷價差套利(用能方在電價谷時從電網購買低價電能,在電價峰時或尖峰時供給給負載使用)。但在電力現貨交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國家政策引導和電力市場運行規則,都傾向于把峰谷分時電價拉平。這意味著,“當前浙江等地區較高的峰谷電價差無法長久維持,這將造成工商業儲能項目未來數年收益率的下滑,從而影響到投資者的積極性。部分投資方因此選擇了暫時觀望?!?/p>
簡單來說,未來工商業儲能投資收益率大概率也會出現大退潮現象。
這并非危言聳聽,根據東海證券統計,今年以來浙江、河南、江蘇多地發布分時電價調整政策,全國范圍內峰谷電價差縮窄趨勢顯著,河南省分時電價調整新政亦正式落地。從最新公布的6月全國代理購電價格來看,今年6月全國共計22個區域峰谷價差超0.6元/kWh(其中共14個區域最大峰谷價差超0.7元/kWh)、超7成區域峰谷價差同比下降。
眾所周知,工商業儲能實現經濟性的理論門檻價差為0.70元/kWh。
而國聯證券統計數據也顯示,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全國共有10個地區峰谷電價價差減小,20個省份峰谷價差擴大,2個省份保持不變。其中工商業儲能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的為浙江省,主要原因在于分時電價政策的調整,6月起浙江不再執行尖峰電價,峰谷價差變為高峰電價與低谷電價之差,價差下降幅度超20%。
或受此影響。原本國內工商業儲能江湖的 “熱土” 浙江省(由于分時電價政策支持 “兩充兩放”(即每天充放電兩次),安裝儲能系統回本周期快,其裝機量占到全國的1/4以上)在今年上半年遇冷。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浙江省的工商業儲能項目備案數量呈現驟減的趨勢。浙江省工商業儲能備案平臺的數據顯示,四月備案項目300個,五月減少到200多個,六月備案數僅剩100多個。
另外據國聯證券測算,目前國內云南、甘肅、寧夏等十個地區的工商業儲能收益率為負數,形勢不容樂觀。
還需要注意的是,據東吳證券測算,工商儲實際應用中收益率低于理論值,對工商業業主吸引力有限。工商儲單個項目功率較大,初始投資成本約上千萬元,此外分時電價政策變化的不確定性、若實際利用天數較低,收益率將打較大折扣,每天同一充放次數下,220天利用天數與340天利用天數可產生近2倍收益率差異??紤]目前實際利用是一充一放為主,280利用天數下IRR為7.75%。
對于工商業儲能投資的難點,有專家指出,從投資端來看,最大的挑戰就是電價差波動性。因為工商業儲能資產的定價邏輯就是服從于大的新型電力系統轉型趨勢,以及作為轉型支撐的電力市場化交易趨勢,在這兩個大的趨勢下,分布式能源資產的收益率波動將是常態,不再是收益率絕對固定的資產。
由于國內工商儲盈利主要來自于分時電價下的峰谷套利,而分時電價的機制往往是由宏觀政策制定,但政策的轉向是終端電力用戶不可預知的,這也導致了很多的業主在一次性購買設備時持觀望態度。從工商儲機柜以10年質保、15年的設計壽命的生命周期來看,項目建設時的分時電價機制是否在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延續是一個最大的未知數。
“關于項目選擇,首先要考慮項目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例如工商業儲能目前主要依賴代理購電較高的峰谷價差實現套利,但代理購電僅為過渡模式,較高的峰谷價差不可持續,未來當電力用戶真正進入市場,峰谷價差必然沒有這么高,” 五礦證券分析認為,所以工商業儲能項目在做可行性研究時最大的坑就是對未來峰谷價差及收入的假設過于樂觀。對于獨立儲能電站項目,除了關注所在省份獨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政策進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對項目所在省份所在電網節點的風光發展及消納趨勢作至少20年維度的長期研判。
或許是感受到了風險的氣息,據EESA(儲能領跑者聯盟)副秘書長李炎明觀察,目前國內工商業儲能投資商已經在有意控制單個省份的投資金額,以免政策波動造成 “一個籃子里的雞蛋” 全部遭殃。
隨著競爭局勢的嚴峻變化,如今在企業層面也已有大退潮跡象。據 “維科網儲能”、“36碳” 等多家媒體報道,“據業內人士觀察,頭部上千家集成商中約有20%沒有訂單,生存狀況堪憂?!?/p>
而據北京能源協會5月12日發布文章,隨著儲能 “內卷” 到新的高度,市場上已經有30%左右的玩家退出了工商業儲能市場,其中大部分是做系統集成相關的皮包公司。
企查查顯示,成立于2019年9月的青島能蜂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能蜂電氣” )注冊資本為1261萬元,已于2024年8月1日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為20萬元。
根據能蜂電氣官微披露,近三年來年產值平均增速達到50%,2023產值達到近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能蜂電氣曾獲得三輪融資,其中A輪投資者為全球領先的智能控制器企業之一的和而泰(002402.SZ),最新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6月9日,來自里程碑創投的投資,具體金額均未披露。
工商業儲能開發投資運營商云智環能創始人張雋永告訴36碳,目前國內工商業儲能集成商,普遍采用自開發項目的模式順帶銷售設備,為此要付出不菲的開發費用,但在今年工商業柜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出售的產品盈利很難覆蓋開發成本。
這種負現金流的模式,如果后續缺少了融資支持,廠商很容易陷入財務困境。
綜合產業最新發展趨勢與變化,未來儲能企業將圍繞新技術、新產能、新資本等多個維度進行新一輪較量,競爭成敗必將對未來產業格局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筆者分析認為,未來擁有 “技術突破與持續創新力,一體化產能布局與高效戰略執行力,全國甚至全球化布局與發展,財務健康與雄厚資本實力” 等能力的企業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續發展壯大的基因與實力。
不過考慮到全球經濟、金融與市場環境存在劇烈波動風險,企業在構建與突破研發創新體系、一體化與全球化布局時,也要量力而行。任正非在《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一文中曾說過,“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擅自擴張,那只能是自殺?!?/p>
·36碳——爆發式增長后,這一萬億級賽道開啟淘汰賽
·儲能網——工商業儲能市場將在一年內爆發
·東吳證券——儲能2024年年中策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