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懂財經 楊揚
編輯 | 夏益軍
光伏一直深陷產能過剩的泥潭中。
最近產能出清有了好信號,通威收購潤陽。通威是硅料、電池雙龍頭,潤陽光伏電池全球前五。這是本輪光伏寒冬中,頭部企業首次對二線企業的兼并。
這次收購釋放的信號是,二、三線企業壓力倍增,頭部企業很有機會以低價收購相對優質資產,行業內部兼并收購開始,產能出清加速。
那么光伏的反轉來了嗎?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通威做了一筆豪賭。50億是光伏歷史上的最大一筆并購,但潤陽有95%是基于PERC的落后產能,未來有變成累贅的風險。通威賭的是通過潤陽的海外工廠,補出海短板。
2、虧損擴大遇到現金流告急。按現在的虧損速度,很多公司賬上現金儲備不足以支撐到四季度。行業虧損擴大與現金流儲備告急的矛盾,使光伏必須踩下剎車鍵。
3、行至底部但尚未反裝。目前產能仍是需求的200%,產能調整不會一蹴而就。一是,光伏要保持一定開工率,當低于某個開工率時,成本更高,更易虧損。二是,光伏影響就業與稅收,地方深度參與導致出清不暢。
/ 01 / 通威的豪賭
通威做了一筆豪賭。
8月13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通威將以交易總金額不超過50億元,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51%的股權,交易完成后潤陽股份將成為通威控股子公司。
通威貴為光伏一體化龍頭,業務涵蓋硅料、電池、組件。除了組件入局晚,處于二線梯隊外,其它兩塊業務都是遙遙領先的第一梯隊。潤陽則是全球電池片出貨量TOP5。
如何看待這筆兼并?
對潤陽來說,它只剩下被兼并這一條路。潤陽以前報送的招股書顯示,截至去年一季度,總負債金額超過207億,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1億。
當下環境盈利無望,又遲遲融不到新資金,企業想要活下去,只能賣身。
對通威股份來說,則是一筆豪賭。
通威花了50億,是光伏歷史上的最大一筆并購。但潤陽曾一度謀求400億市值,現在通威相當2.5折的價格買入,不過考慮到,這幾年光伏股大多跌了7-8成,這個價格相對公允。
豪賭的地方在于潤陽的資產質量,能給通威帶來多大幫助?
按照新浪財經的說法,潤陽基于PERC技術的太陽能電池片銷售額占據銷售總額的95%以上。在P轉N都快進入尾聲下,潤陽的落后產能會不會變成通威的累贅?誰也說不好。
通威真正盯上的是,潤陽的海外業務。
2023年,通威股份海外收入占比只有8%,和其它光伏龍頭5成上下的海外收入占比有很大差距。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通威還沒有在境外設立過光伏產品制造工廠,出口受關稅的影響很大。潤陽解決了這個問題。
潤陽在擁在泰國、新加坡、美國、德國,分別布局了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和銷售基地,滿足海外市場的溯源要求。潤陽主要收入也來自海外,7月潤陽表示,歐美占出貨量的80%以上。
現在頂著買落后產能的壓力,通威就是希望通威能快速切入歐美等高價值的海外市場。
通威的豪賭能不能成不好說,但對行業一定是利好。
/ 02 / 產能加速出清的開始
通威擅長在周期底部出手。
上一輪光伏寒冬,通威就在光伏拐點剛起步的時候,豪擲8.7億元拿下合肥賽維,填補了通威在電池片領域的空白。
那么,通威這次出手是光伏企業反轉的開始嗎?距離反轉可能尚有距離,但大概率已經來到周期底部。
通常,當頭部企業對二、三線企業兼并重組時,本身就意味著,二、三線企業壓力倍增,經營難以為繼,比如這次在不賣身就難以為繼的潤陽。此時,頭部能以低價收資產,出清產能。
光伏企業的經營壓力也從財報中得到印證。
從披露半年報預報的主產業鏈企業來看,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大多企業預期虧損加劇。即使是龍頭隆基綠能,上半年預期虧損48億-55億元,比一季度多虧了0.84億-7.84億。
如果照這個速度虧損下去,即使是很多上市光伏企業的賬上現金也不足以支撐它們度過今年。
以中利為例,公司預計上半年虧損2.06億元-2.7億元,而截止一季度,公司賬上現金也才只有5.5億,將虧損年化,中利的現金儲備將會被耗盡。
龍頭企業可能看似家底豐厚,但實際情況依然嚴峻。以業務資金儲備最多的隆基綠能為例,目前隆基賬上現金573億,看似還能撐好幾年。
但其實不然,現金儲備大部分來源于上下游占款,隆基573億現金中有404億是給上下游的應付賬款。
通常行業擴張期,上下游可以犧牲“墊資”,但行業下行期,上下游占款的債務風險也急劇上升。業內人士認為,行業沒有一家企業有連續虧損四個季度的現金流家底。
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下,可以看到像潤陽等部分二、三線企業會在今年耗盡現金儲備,結局是破產抑或被收購。
而龍頭企業的現金也無法在支撐產能擴張,以硅片為例,大部分龍頭企業的開工率已不足六成。
光伏終究是市場化邏輯,以前為了市占率,即使虧損也要上產能開卷,但現在行業虧損擴大與現金流儲備告急的矛盾,使光伏必須要踩下剎車鍵。
總結起來,光伏底部已至,產能出清開始了。
/ 03 / 行至底部,但尚未反轉
最近光伏產業鏈價格已經企穩。
供給側連續的環比產量下降,使光伏有了短期上升的勢頭。上海有色網的一組報價,多晶硅致密料等出現了上漲。硅片整體成交均價從6月份最低的1.1元/片調整到1.2元/片。
但光伏板塊反映平平,最近一個月光伏ETF維持橫盤。
背后的邏輯是,雖然光伏已經到了底部,但距離反轉還有段距離。
有行業人士表示,目前行業國內產能仍然接近全球需求的200%,去產能的路還很漫長。雖然,現在光伏企業的現金儲備已經快扛不住虧損了,但想要一蹴而就把產能降到位也不現實。
從業內觀點來看,這輪行業調整至少要持續到今年四季度,更悲觀的情況下或許還要持續一年左右。
為什么產能不能一下子壓下來?
一是,光伏的成本結構限制了企業大規模停產。
舉個例子,硅料是化工行業,爐子不能停,成本是拋物線,左側低于某個開工率時,成本更高,容易虧損,右側高于開工率時,成本越低,越容易獲利。
二是,光伏發展與政府業績相捆綁,影響就業與稅收,因此有地方政府深度參與不愿關停產能,也很大程度導致出清不暢。
由此,即使產能出清的方向已經確定,但種種限制下,光伏仍需要磨底,去緩慢實現行業供需平衡。
供給出清的緩慢,但需求側的變化也要注意。
國內光伏已經度過P型電池向N型電池迭代帶來市場空間增加的超高增長階段。上半年,國內光伏裝進量同比增長30%,雖仍處高位,但距離去年同期150%的增速有較大差距。
同時,老生常談的海外出貨風險已經反映到業績上,歐美貿易壁壘加速下,Top10的海外出貨占比已經由2022年上半年的65%降至今年的44%,連續三年呈現下滑趨勢。
雖然光伏已經確定在底部,但供給側出清緩慢,需求側有黑天鵝,反轉依然是長線故事。